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韩雅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韩雅龄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53年6月
辽宁沈阳
国籍 中国
职业 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雅龄 (1953年6月 - ) 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1]。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2],国家药品评审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3]

教授简介

韩雅玲,女,1953年6月生,山东省长山县人,生于辽宁沈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第三、四军医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国家药品评审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韩雅玲医生在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为美国心脏学院院士(FACC)、欧洲心脏协会院士(FESC);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常委和内科学领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及美国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国际杂志副主编。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军队"十五"、"十一五"重点攻关课题、军事医学专项攻关课题等30余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2013)、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2002、2012)、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995、2007),以及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007)、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各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著9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10部。主要学术贡献和技术专长为复杂危重缺血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和抗血栓治疗。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国家卫生部"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7次。是中共十六大代表和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工作经历

196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

1991-1994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2年 晋升副主任医师;

1994-1997 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1996年 晋升主任医师;

1997-至今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

1997年-至今 第三、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大连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8-1999 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研修冠心病介入诊断及治疗技术一年;

2000-至今 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该所2000年经解放军总后勤部评审通过成为全军首批重中之重研究所)。

2013年12月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杂志兼职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编委;

《中国临床康复医学》常务编委;

《高血压杂志》编委;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

《辽宁药物与临床》编委;

《辽宁医学杂志》编委;

韩雅玲院士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编委;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编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委;

《世界医疗器械》编委;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教材编委会心血管病学专业》编委;

《老年心脏病学杂志》英文版(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编委;

《心脏杂志》常务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杂志》第25届编委;

《中国循环杂志》第四届编委;

社会兼职

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常委;

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沈阳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沈阳军区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三届学术委员会起

搏专业学组成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六届委员会介入心脏病学学组成员;

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心血管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沈阳市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沈阳市分会常务理事;

世界高血压联盟盟员及中国高血压联盟盟员;

大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硕士生导师;

第三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硕士生导师;

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硕士生导师;

辽宁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硕士生导师;

韩雅玲院士

辽宁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沈阳军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导师;

美国心脏学院(FACC)高级会员;

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协会(FSCAI)高级会员;

亚太介入心脏病协会(FAPSIC)高级会员;

第九、十届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业绩

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6年,经过不断潜心钻研和刻苦磨砺,在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尤其在急诊介入技术救治危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高危复杂冠脉病变、左冠脉主干病变及慢性完全闭塞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娴熟技术。11年来共主持完成和指导各种心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2万余台次,总成功率达到99%以上。

曾主持介入治疗后再狭窄防治、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血管发育及血管再生方面的研究课题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军队九五科研课题"1项、"军队十五重点科研课题"1项、"全军首批高新临床重大项目1项"以及"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课题" 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20部,

获奖荣誉

获军队及省级科技成果20余项,其中全军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

1996年国家七部委评审通过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1996年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

1996年沈阳军区后勤部评为"优秀文职干部标兵"并记三等功;

1997年沈阳军区政治部评为"沈阳军区中青年科技人才突出贡献一等奖";

1997年辽宁省妇联评为"辽宁省文明女性标兵";

1998沈阳市政府授予"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称号;

1999年辽宁省委、省政府评审通过首批入选"辽宁省百人工程";

2000年沈阳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标兵";

2000年辽宁省妇联评为"辽宁省三八红旗手";

2000年沈阳军区党委评为"沈阳军区妇女先进个人";

2000年沈阳军区党委评为"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并获"学雷锋金质奖章";

2000年沈阳军区党委授予"沈阳军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0年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4]

2000年辽宁省妇联评为"辽宁省十大女杰";

2001年辽宁省政府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2年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72、1991、1995、1996、2003年分别荣立三等功共5次;

韩雅龄

2003年总参评为"全军优秀博士研究生";

2003年中国女医师协会评为"巾帼建功模范医师";

2004年"首届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

2008年荣获"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称号。

2009年荣获"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

作为"解放军英模代表"出席第三届"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并作为全军80人英模代表之一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事迹

事迹简介

韩雅玲是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领导心血管病研究所和科室率先开展了慢性完全闭塞性(简称CTO)及无保护左冠脉主干病变、高龄、心肾功能不全等复杂、高危、疑难冠心病的介入及药物治疗,她亲手完成的1万多例心脏介入手术,无一例术中死亡,被冠心病患者和他们的亲人亲切誉为"生命的保护神";完成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数量及成功率、存活率等数质量指标连续10年居军内第一、国内前列。主编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获军队或省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30余次应邀作为主席团成员出席美国TCT、日本CCT、新加坡等国际会议,并作专题报告或病历报告,成功完成了军内首次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国际直播,应邀成为在港、澳等境外多家医院为病人实施介入治疗操作的极少数中国专家之一。精心育女,女儿在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皇学院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获得"英国教育部海外研究学者奖学金"和"褐彻尔·史密斯研究学者奖学金",博士第一年撰写的论文就被2006年欧洲知识产权年会收录并应邀到大会作报告。爱人与其感情和睦,是其事业发展的最大支持者。

事迹材料

韩雅玲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

韩雅玲,女,汉族,1953年6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1972年8月入党,现任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十六大代表,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专业技术4级,少将军衔。入伍39年来,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大力弘扬母爱精神,为构建平安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巾帼建功模范医师,全军优秀医学博士,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辽宁省十大女杰,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5次,2007年出席全军英模代表大会;领导的科室(党支部)被国家批准为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沈阳军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6年被沈阳军区联勤部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

医学专家

韩雅玲入伍时仅有小学文化,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她自学了全部初中课程,被保送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毕业时取得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后,主动到沈阳军区总医院军医提高班、第三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深造,又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4月,她被破格提拔为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工作实践中,她始终追踪世界前沿技术,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简称PCI)领域不懈探索,在老年、高危、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和再狭窄防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她主导完成的1万多例择期心脏介入手术,无一例术中死亡,手术数量及成功率、存活率连续10年居军

内第一位、国内前三位。为此,她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获得国家4项自然科学基金,荣获第八届全军科委会医学科技重大贡献奖、全军杰出专业人才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5年成为全球心血管介入领域、美国TCT大会主席团成员,30余次应邀到美国、日本等国际会议作专题报告,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结合工作实践,她先后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36部,发表学术论文208篇;主持研究的课题获军队、省科技进步或医疗成果奖20余项。在她带领下,科室只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普通科室到军区重点科室、全军专科中心直至全军研究所的三级跨越。2007年,她被美国心血管造影和影像学会批准为理事成员。从医以来,她始终把"做人民的好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和追求。担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后,为军地作健康知识讲座、学术报告200多场次,听众达20余万人次。为降低心肌梗死的高致死率,她率先在军内和东北地区创立了急诊快速抢救的绿色通道,科室24小时值班,使这类病人的住院死亡率下降到5%以下。她倡导使用的不用球囊预扩张直接支架植入技术和国产38毫米长度支架,每年为患者节省近500余万元;从1994年开始,通过向厂家申请免费器材、组织捐款等办法,每年免费救助5名病人,总减免费用达200万元以上。她还带领医护人员30余批100多人次,行程8500多公里,到边海防部队和贫困地区,为基层官兵和地方群众送医送药价值300余万元。患者及其家属被她的高尚医德所感动,先后送来锦旗800多面,感谢信每年达300余封。

言传身教

虽然工作很忙,而且经常外出深造或讲学,但她始终没有放松对女儿的教育和培养。在她攻读硕士、博士期间,不管学业多么紧张,她都坚持每个月给女儿写两封信,叮嘱女儿好好学习,自强自立,成才创业。针对女儿出生在80年代、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的实际,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采取保护性吃苦的方法,有意识培养女儿的吃苦精神,锻炼她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女儿结婚时,韩雅玲没办酒席,没收"红包",只送了女儿一条不足千元的项链作为礼物。在耳濡目染中,女儿既理解母亲,更默默地向母亲学习,从母亲身上汲取自强不息、执著奋斗的精神营养,从小到大一直是班里的优秀学生,在全国重点大学毕业时就获得了法学和英语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目前,正在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皇学院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在国外,女儿更是时刻以母亲为榜样,到养老院做义工、到餐厅打工助学,刻苦学习先进文化知识,以优异成绩获得"英国教育部海外研究学者奖学金"和"史密斯研究学者奖学金",博士第一年撰写的论文就被2006年欧洲知识产权年会收录并应邀到大会作报告。在她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女儿和同在英国留学的女婿都表示,毕业后一定回到祖国,为国家贡献青春和智慧。

最新论文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TGF-β1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9年 第2期

心脏再同步治疗合并窄QRS间期的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沈阳部队医药》2009年 第2期

股动脉穿刺并发假性动脉瘤5例的诊治,《沈阳部队医药》2001年 第1期

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小鼠主动脉环血管新生的影响及TrkA的关键作用,《心脏杂志》2009年 第1期

长闭塞时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心脏杂志》2009年 第1期

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112例,《沈阳部队医药》2009年 第1期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沈阳部队医药》2008年 第6期

施行血管腔内隔绝术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高血压的治疗,《心脏杂志》2008年 第6期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拟胚体分化早期血管平滑肌标志物的表达时相,《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8年 第4期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年 第6期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E1A激活基因阻遏子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年 第10期

三腔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充血性心衰短期疗效观察,《沈阳部队医药》2007年 第5期

韩雅玲院士

米力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观察,《心脏杂志》2007年 第4期

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再通,《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 第2期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再消融治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7年 第4期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 第8期

右心室流出道或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即时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沈阳部队医药》2007年 第4期

46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经验,《沈阳部队医药》2007年 第4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预测因子和预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年 第4期

小鼠胚胎背主动脉发育过程中内皮和平滑肌标志物表达时相及其变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 第36期

标测浦肯野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的作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年 第5期

猪左心室内膜整体复极顺序的单相动作电位标测,《心脏杂志》2005年 第5期

活基因阻遏子的表达、抗体制备及生物学活性分析,《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年 第5期

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宽QRS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疗效及病死率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 第8期

雌激素在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应用,《心脏杂志》2005年 第4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现代治疗,《武警医学》2005年 第8期

服用红霉素后心悸、气短1例,《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年 第2期

1例冠状静脉球囊扩张后植入左室电极长期起搏参数观察,《沈阳部队医药》2005年 第6期

药物洗脱支架联用普通金属支架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评价,《沈阳部队医药》2005年 第6期

冠状窦电极导致冠状静脉穿孔1例,《沈阳部队医药》2005年 第5期

相关报道

《中国妇女报》 2002年10月21日,十六大代表、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韩雅玲博士,从入党的那天起就始终践行着把一切贡献给党的事业的信条。二十多年来,韩雅玲先后获军队及省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她带领所在科室已成功开展选择性冠脉造影6000余例,冠心病介入治疗2500余例。其医疗规模居东北地区及军内同专业首位,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鉴于她多年致力于推动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发展及其人才培养工作作出的突出贡献,韩雅玲先后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2002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冠心病号称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多年来只能用常规的扩张血管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为了寻找新的治疗技术,在攻读博士期间就被破格任命为科主任的韩雅玲跑遍了北京、西安、广州等城市的大医院,又利用出国的机会,虚心向国外专家请教"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简称"扩冠术")---这一世界上公认治疗冠心病的先进方法。

掌握扩冠技术并应用于临床后,她又开始向更高更难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努力,大胆开展了急诊及平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技术,使科室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比原来降低了47%。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几年来,韩雅玲和她的同志们先后成功地为180多位70岁以上,25位8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施了急诊扩冠术,心梗合并休克患者最高年龄达86岁,在国内开创了先例。使该院的冠心病介入技术开展例数、成功率和疑难度等代表技术水平的指标从2000年起跻身国内第三位。

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韩雅玲始终保持着一名党员应有的纯朴本色。她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始终把每一位病人都当成自己的第一例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1997年5月,一名叫魏林芳的86岁老人,因患急性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慕名找到了韩雅玲。当时病人的病情非常危重,心率只有每分钟二十几下,如此高龄高危的病人挽救率通常为"0"。凭着自己数十年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韩雅玲冒着极大的手术风险和压力,果断地为病人实施了急诊介入治疗,挽救了老人的生命。5年后,这位幸运的老人到医院复查时,恰逢91岁寿辰,韩雅玲又同医护人员一起精心地为老人办寿,感动得老人常常激动地说:"是韩院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一位患者在不久前寄给韩雅玲别致的生日贺卡上写到:感谢您用精湛的医术,为我们恢复了健康;感谢您以高尚的医德,展现了人民军医的风采;感谢您用党员的模范行动,坚定了我对我们党的信心……(张维强 姜凯 沈莹)

美满家庭

韩雅玲热爱自己的事业,更热爱自己的家庭。在干好工作的同时,她努力做个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熟悉的人都羡慕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她与父母和公公的感情一直很好,与老人们同住期间,每逢公出前,她都预先把老人的换洗衣物整理好,放在老人的床头;把生活用品提前采购充足,叮嘱爱人一定要细心照顾老人。出去后,坚持每天给家里打一次电话问寒问暖,回来时还不忘给老人们买些礼物。遇到老人们生病时,她白天抓紧时间处理业务、救治病人,晚上尽可能地陪护在老人身旁;如果赶上自己公出,她就在外地把所需药品买好,用快件寄回家里。老人们也非常支持她的事业,看到她工作十分繁忙,就想方设法帮助她带孩子、做家务,女儿张南就是由双方老人一手带大的。她与爱人生活上互相体贴,工作上互相支持。爱人张金蝉为支持韩雅玲,主动从部队领导岗位转业到地方工作,承担起全部家务,成为妻子的最大支柱。韩雅玲工作忙,回不了家时,爱人就隔三差五到科室看望,带来她换洗的衣物和喜欢吃的饭菜。在互相鼓励和支持下,爱人也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连年受到上级表彰奖励,从一名公务员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业务处长。

技术成果

在她的领导下,所在科室成功开展了以复杂、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为鲜明特色的心血管病介入诊治技术,其中10项技术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韩雅玲同志首创的多导丝斑块挤压等技术,显著提高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左主干、分叉病变、高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复杂冠心病的疗效,总的即刻成功率达99.6%。所在科室采用介入治疗手段救治危重复杂冠心病病人1万余人次,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数量连续10余年居东北地区第一及全军、全国前列,被誉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心脏中心之一。韩雅玲同志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中央保健局特聘心血管病会诊专家,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赢得了广大军地病人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她投入大量心血谋划学科长远发展,在本单位成功开创了临床与基础科研并重的发展模式。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军队"十五"重点课题、"十一五攻关课题"" 十一五专项课题"及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等20余项国家、军队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02年创建了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建设已达军内心血管专业一流水平,较深入地开展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个别研究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对解决临床重大问题有潜在意义和应用前景。以第一作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及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一、二作者获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6项。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37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她胸怀宽广、学术民主,通过讲授理论、传达专业会议、术中指导、讨论课题等方式,努力提高科室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共外送长期及短期出国人员130余人次,科室医生全部达到研究生学历,每名医生均能熟练担任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等多种先进心血管介入技术的术者或助手,打造出一支年龄搭配好、专业素质精、团结协作强、知名度高的人才队伍,培养出的10余位技术骨干均获得军队或省级专业学术组织委员以上兼职并多次在国际、全国、全军学术会议担任主席团成员,且均能够独当一面地开展业务,成为国内、军内或东北地区知名的中青年年专家。2004年所在科室被批准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沈阳培训基地,2005年成为国家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心脑血管微创技术培训推广项目"沈阳培训基地,韩雅玲同志兼任上述两个军内唯一国家级技术培训基地主任。所在科室近10年接收军内外及港澳地区进修、学习人员1000余名,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近百名。韩雅玲同志先后在20多个省市500余家医院及200余次大规模学术会议上应邀进行理论授课和手术示教。主编出版的2部科普教材,被专业网站连载上千次,深受广大病人和基层医生欢迎,产生显著学术影响力。成功主办10次国际会议和军队I、II类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承办1次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学术会议,并协办了50余次全国、全军、地区性学术会议,累计数万人次接受教育,被各级医学会评为学术活动最活跃、成效最显著的学术组织,并多次应邀介绍经验。

曾30余次应邀作为主席团成员出席美国、日本等国际会议作专题报告或经典病历报告,并成功完成了8次冠心病介入治疗国际会议直播手术演示,并应邀成为在港、澳等境外多家医院为病人实施介入治疗操作的极少数中国专家之一。成功组织并推进了所在科室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主办国际、国内、军内学术会议20余次。牵头国内首项国产生物可降解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国际协作临床研究(CREATE研究),取得良好效果,该研究已应邀在2007、2008年美国TCT及ACC、2009日本CCT等9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被遴选为2008年美国心脏学会年会(ACC-i2) "最新突破性临床研究"中评分最高的研究之一,在2000人会场大会交流并被每日新闻头版报导,这是中国学者首次登上此类别学术会议讲坛。2007年应邀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主席团成员出席"美国CTO介入治疗峰会",其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的论著作为唯一1篇来自中国的文章被编入大会教程。2005-2008年连续4年应邀在代表全球CTO介入治疗最高水平的"日本CTO介入治疗国际研讨会"上报告"中国及亚太CTO介入治疗现状",为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