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题乌江亭」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GDM對話 | 貢獻
 
行 1: 行 1: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题乌江亭》</big> '''
 +
|-
 +
|[[File:题乌江亭000.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s://www.guwenxuexi.com/d/file/20160418/9476c18c0180279b9c8ded1dfb18995a.jpg   原图链接]<ref>[https://www.guwenxuexi.com/tangshi/1168.html    《题乌江亭》杜牧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 古文学习网 []</ref> ]]
 +
|-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
|-
 +
| align= light|
 +
 
 +
作品名称: 《题乌江亭》
 +
 
 +
创作年代: 唐代诗人
 +
 
 +
文学体裁:诗
 +
 
 +
作者:[[杜牧]]
 +
 
 +
|}
 +
'''《题乌江亭》'''<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f901ff46c060.aspx    《题乌江亭》赏析]. 古诗文网</ref>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杜牧,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如《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郡斋独酌》、《雪中书怀》、《落中送冀处士东游》、《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压招以诗赠行》、《池州送孟迟先辈》、《题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
 
 +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
 
 +
议论不落传统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诗,是因为他标新立异,也说明历史是复杂的,从多维的角度来看,有许多所谓定论是值得商榷的。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羽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从来,决矣。”其实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首诗,主要是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饶的精神,是可取的。
 +
==诗词正文==
 +
[[File:题乌江亭00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s://www.guwenxuexi.com/d/file/20160418/d90cea05a9c6f3342c702d6e7c099415.jpg   原图链接]<ref>[https://www.guwenxuexi.com/tangshi/1168.html    《题乌江亭》杜牧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 古文学习网 []</ref> ]]
 +
{{Cquote|< 胜败兵家事不期,
 +
 
 +
包羞忍耻是男儿。
 +
 
 +
 江东子弟多才俊,
 +
 
 +
卷土重来未可知。 <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f901ff46c060.aspx    《题乌江亭》诗词正文]. 古诗文网</ref>
 +
>|<《题乌江亭》>|<古诗文网>}}
 +
== 译文 ==
 +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
 
 +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
==  作者简介 ==
 +
 
 +
[[File:杜牧000.jpg|缩略图|左|200px|[http://123.4hn.org/dao/zhylc/dum1.jpg 原图链接] [http://123.4hn.org/dao/a/zongmiao/tangchao/2011/0603/393.html 图片来源中华英烈祠网]]]
 +
 
 +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f>[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727e9dff8850.aspx  杜牧]. 古诗文网</ref>
 +
 
 +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
 
 +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ref>[http://123.4hn.org/dao/a/zongmiao/tangchao/2011/0603/393.html  杜牧简介].中华英烈祠网</ref>
 +
== 视频 ==
 +
<center>'''唐诗十家杜牧 '''</center>
 +
<center>
 +
{{#iDisplay: l0618zfdaiw|600|300|qq}}</center>
 +
 
 +
<center>'''杜牧的创作风格 '''</center>
 +
<center>
 +
{{#iDisplay: f0701nzdb0r |600|300|qq}}</center>
 +
 
 +
<center>''' 20170919-杜牧《题乌江亭》  '''</center>
 +
<center>
 +
{{#iDisplay:  o055500z4x4  |600|300|qq}}</center>
 +
 
 +
== 参考来源 ==
 +
{{reflist}}
 +
[[Category:851 中國詩]]
 +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於 2020年8月5日 (三) 20:57 的最新修訂

《題烏江亭》

作品名稱: 《題烏江亭》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杜牧

《題烏江亭》[2]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杜牧,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莊道學。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杜牧的古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善於將敘事、議論、抒情三者融為一體,氣格緊健,造句瘦勁,如《感懷詩》、《杜秋娘詩》、《張好好詩》、《李甘詩》、《郡齋獨酌》、《雪中書懷》、《落中送冀處士東遊》、《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壓招以詩贈行》、《池州送孟遲先輩》、《題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此詩與《赤壁》詩一樣,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議論不落傳統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題商山四皓廟》),都是反說其事,筆調都與這首類似。人們之所以喜歡這些詩,是因為他標新立異,也說明歷史是複雜的,從多維的角度來看,有許多所謂定論是值得商榷的。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謂這首詩:「好異而畔於理。······項羽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餘,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卷土從來,決矣。」其實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胡氏的指責不為無由。人們之所以喜歡這首詩,主要是這首詩借題發揮,宣揚百折不饒的精神,是可取的。

詩詞正文

譯文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受失敗和恥辱的才是真正男兒。

江東子弟大多是才能出眾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5]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晚唐時期人。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

杜牧看到唐帝國的種種內憂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為。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善於論兵,作《願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又注《孫子》。任地方官時也給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現了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堪稱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6]

視頻

唐詩十家杜牧
杜牧的創作風格
20170919-杜牧《題烏江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