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高彬白云山房手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题高彬白云山房手卷》是一首古诗,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诗歌就伴随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从未中断。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到现在已经三千年了[1]。
“ |
高彬昔年喜学武,七尺长躯力如虎。 往昔追强过营门,日来从戎事藩府。 锦袍白马金连钱,骑将校猎城南边。 鼻头火发不知热,耳后风生犹著鞭。 秦楚山川岁华改,万人零落惟彬在。 腰间不插黄金符,却向词林学文彩。 白云远在藩府阴,彬驰匹马恣幽寻。 秦台古树挂秋色,远涧流泉清客心。 娱游日夕欢不足,更傍山腰结茅屋。 多种琅玕引凤凰,大开门径邀麋鹿。 雨龙归洞白云间,叆叇绵联窗户间。 月映馀辉长不夜,云拖晻霭似巫山。 山中白云如白石,高彬与云同枕席。 云来万树似开花,云去千岩同一色。 何年作客帝王州,却按新图忆旧游。 红树不知淮水晚,白云遥认故山秋。 故山白云长自好,且莫看云被山恼。 他年谢病解朝衣,我亦从君拾瑶草。 |
” |
— [元末明初]孙蕡 |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论独创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离开意境理论,就无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发展史上,许多概念的产生、发展、深化、界定做出历史与逻辑的阐释。可以这样说意境理论是理解古代诗歌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美学的网上纽结,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必将会使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丰富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体会,同时也能使我们对于诗人微妙深奥的诗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2]。
参考文献
- ↑ 《诗经》305首,你至少要会背这23首巅峰之作收藏!,搜狐,2023-04-20
- ↑ 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走近教育,201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