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氣不斷在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風氣不斷在變》是中國當代作家柏楊所作圖書《西窗隨筆》中的一篇雜文。
作品欣賞
可是,最近幾年來,風氣又在轉變,蓋英文好固然可到「美軍顧問團」做事,又可到其他大衙門做事,月薪之多,前途之大,能使人流出口水。但人心不易滿足,聰明才智之士,覺得當一個舌人,或純靠外洋文字吃飯,不見得十分光彩,更不見得有啥份量。蓋吃洋飯的朋友,在中國人眼中,雖高不可攀,羨煞羨煞,可是在洋大人眼中,你的英文即令比甘乃迪先生講的都好,也沒有用,中國人仍是中國人,舌人仍是舌人也。實在是洋錢易賺,洋氣難受,沒有一技之長,不足以維持自尊而挺起脊樑。於是,大家遂改弦易轍,考機械系、電機系、物理系,以及其他這一類系矣。這一類系的畢業生,出國比拉屎都容易,只要功課弄好,到時候箭在弦上,只要稍一用勁,就到美利堅矣,而美利堅這個國家,也真奇怪,專門收羅世界各國科學人才。中國人到了那裡,老子娘有錢的當然不在話下,老子娘沒錢的,則或為人洗碗,或給人看孩子,苦個三年五載,不是打狗脫,就是媽死脫,當一個技術人員,不愁沒人用你。有的到了西屋公司,有的到了理工學院,年薪八千者有之,年薪一萬者有之,有些運氣好的朋友,年薪還有三萬五千元的,嗚呼,不但國內的小姐聽了心跳,便是柏楊先生寫到這裡,都覺得血壓上升。我實在是老矣,天若教我年輕五十年,我一定投考電機系,聽說電機系的朋友在美國,學着學着,就會被太空署或原子能委員會弄了去,那裡的待遇更高得可怕。
這是最近三十年來中國大學堂科系興衰史,將來是不是有別的科系,代之而起,目前實難預料。萬一過了兩年,中國人忽然發明了一個核子氫子或是其他亂七八糟的啥子之彈;如果丟一顆到俄國,俄國男人會全部死光;如果丟一顆到美國,美國百分之九十九可能成為焦土。嗚呼,真的有那麼一天,我敢賭一塊錢,全世界青年都會以頭猛撞中文系的大門。那時中文將大大的吃香,你怕全世界不都念「弟弟來」「妹妹來」乎?不過看情形一時還到不了這種境地,所以截至目前為止,吃香當行,當然把眼睛放到理工方面,才萬無一失,不知考大學的年輕朋友們,有沒有同感耶?
也有一門學科,始終如一,既沒有特別的盛,也沒有特別的衰,那就是醫學院焉。悲夫,不提起醫學院,倒還罷了,提起醫學院,好不教人傷心。古人云:「進為良相,退為良醫。」大丈夫應該上可救國,下可救民,孫中山先生便是由良醫而救國救民的焉,而且,即令不談救國救民,「人不可不知律,人不可不知醫」。學醫對自己也有好處,當初柏楊先生就是學過醫的,只因第一學期便有七門不及格,才算罷手,否則今日何致如此之苦乎哉?
說了這麼多天,到底哪一系才好?柏楊先生勢不能一個系一個系加以分析,一則我沒有這種本領,二則也沒有如此必要。我的意思是,考大學堂選擇科系,不必跟着大家一窩蜂,尤其不要太過份注意畢業後的職業──不是不要注意,而是不宜太過份注意。行行出狀元,讀哪一系只要讀得好,都不會餓飯也。大學堂教育固然是培養一個人的謀生能力,但那不是唯一的目的,唯一的目的是要培養一個人的靈性,和對特定學科研究的興趣。十年以來,一切一切,似乎都在大變,大學教育也不例外,堂堂大學,不管是私立的、省立的,或是國立的,幾乎全成了「留美預備學堂」,或「美國大學堂先修班」,這還不算,青年朋友的眼光也越來越窄越短,千篇一律的希望走一條路,那就是,中國大學堂畢業後,考上公費或自費留學,如果考不上留學,則靠父兄關係,或參加道德重整會,或參加朝聖團,或參加其他凡是能夠出國的團,如果參加不上那種團,則以天才兒童,或以球隊領隊,或以考察、開會等等名目,千方百計,跳到美國。
跳到美國幹啥?女孩子嫁人,一了百了,不必細表。男孩子則重新讀美國大學,讀上了若干年,弄到媽死脫或打狗脫,然後進美國某一大學或某公司,教書的教書,當職員的當職員,年薪之多,不在話下。於是國內親友羨之賀之,一霎時美女如雲,汽車冰箱一齊而至。有些頂尖的朋友,幹上十年八年,甚至還買了房地之產,消息傳來,更是舉國震動。可惜項羽先生生在紀元前二世紀秦漢之交,他閣下如果生在紀元後二十世紀中華民國,定會嘆曰:「大丈夫當如是也。」
我對這一條路,並不反對,不但不反對,還努力鼓勵年輕小伙子為之。不過有一點我的意見略微不同,一個年輕人一生努力奮鬥的目標,如果只是希望在美國過一個安適的生活,該欲望未免太低矣。很多朋友在美國住得久啦,固然有汽車有冰箱,不過汽車冰箱這玩藝,拿回中國,固使人刮目相待,而在美國,連碼頭工人都照有不誤,便無啥稀奇矣。財富多少在於有比較,而美國因電力和器械發達,生活水準大體接近,大亨出門坐汽車,工人出門也坐汽車,其差別在於大亨有人替他開汽車,工人自己開汽車而已。等於新幾內亞的朋友來台灣買輛單車騎騎,消息傳回去,固使他的村人又敬又喜,但在台北市上,實在沒啥。
然而一個人一輩子那樣活下去,十年二十年轉瞬而至,能升到高級職員的不多,大多數都仍在低級中級位置上徘徊。再過若干年,人垂垂老矣。美國那種國家,對「老」不太尊重,甚至把老頭視作瘟疫,兒女四散,友情更淡,真會有悔不當初之感。我談這些,不是泄誰的氣,而是說,以去美國謀生為最高理想的年輕朋友,應該在考大學選擇科系時,坐下來仔細的多思考一番。[1]
作者簡介
柏楊(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中國當代作家,出生於河南通許縣,祖籍河南輝縣常村鎮常北村 ,漢族,初名郭定生,後改名郭立邦、郭衣洞,1949年後前往台灣,曾任台灣《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藝專教授,為海峽兩岸的人熟知。柏楊在很多所學校念過書,但從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為上大學數次使用假學歷證件,曾被教育部「永遠開除學籍」。他的言論和書籍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爭議。 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台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閒話》(10集)《西窗隨筆》(10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 。代表作有《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異域》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