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风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风神是中国的一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采神韵。“风神”一词最初见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指风度神采,后引入文艺批评领域。唐代书法理论采用“风神”来形容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宋代姜夔(1155?—1209)《续书谱》的书论思想更是以“风神”为核心,认为书法家的品行、师承、技艺、创新、纸笔等共同决定了作品的风采与神韵。文论中对于“风神”的运用,影响较大的是明代茅坤(1512—1601)的文章批评论。他以《史记》为“风神”典范,标举欧阳修(1007—1072)的文章具备“风神”之美,其评价标准注重叙事方面的条畅和情韵方面的感慨。

引例1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姜夔《续书谱》) (书法作品的风神,一要求人品高尚,二要求学习古人,三要求纸笔优良,四要求奇险劲健,五要求高超明智,六要求圆润光泽,七要求笔势的相向与相背适宜,八要求时常写出新意。)

引例2

西京以来,独称太史公迁,以其驰骤跌宕,悲慨呜咽,而风神所注,往往于点缀指次外,独得妙解,譬之览仙姬于潇湘洞庭之上,可望而不可近者。 (茅坤《欧阳文忠公文钞引》) (西汉以来,我唯独称赞太史公司马迁,因为他的文章纵横跌宕,悲慨呜咽,而文章中所蕴含的风神,往往在字句点缀指示之外,独得精妙的意旨,好比在潇水、湘江、洞庭湖之上看见仙子,可以远望而不可近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