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风笑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风笑天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风笑天,男,汉族,1954年7月生于湖北武汉市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成员;北美华人社会学协会(NACSA)中国大陆协调人;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等[2]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湖北武汉市

出生日期----1954年7月22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的印记》等

职 称 ---- 教授

学历/学位----博士

专业方向----社会学

任职院校----南京大学

学术背景

1978年3月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中师大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班,1987年7月毕业。同时考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1990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年~1994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工作。

1987年5月被评为讲师。

1993年1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3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3]

1995年~2001年,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工作。

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998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113人才工程"1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

2001年起至今,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

担任职务

1996年以来,先后受聘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荣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南昌大学、湖北文理学院、西安财经学院兼职教授;曾任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口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汉市社会保障协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副院长兼政治系主任(1993-1994);华中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学院院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96-2001)等。

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研究方法,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青年社会学,独生子女问题等。讲授的主要课程有《社会学研究方法》、《青年社会学》、《中国家庭与人口问题研究》等。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2014)、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201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1995、1999、2003)、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1项(2006)、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1997、2001)、国外基金项目2项(1995、1998)、国际合作项目4项等;出版独著、合著、及主编、主译著作、教材30多部,参编2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人口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唯一作者和第一作者论文130余篇。

学术成果

A著作与教材

已出版独著、合著、及主编、主译著作、教材30多部,参编20多部:

1. 《社会研究:科学与艺术》(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社会学》(第十四版)(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社会科学视野中的青年研究》(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

4. 《社会研究:设计与写作》(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 《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第三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五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7. 《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 《二胎,你想生吗?》(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9. 《中国教育科学2013》(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10. 《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比较研究》(参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1. 《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2. 《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3. 《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参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4. 《江苏妇女社会地位十年回眸》(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15. 《社会的印记》(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6.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修订版)(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

17.《社会调查方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8. 《研究项目的实施》(校),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19.《新世纪中国社会学》(2006-2010),(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0.《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1.《信息时代新青年议题:理论、政策与实务》(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2.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3.《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4. 《社会学》(第十一版)(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5.《社会学导论》(第二版)(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6.《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

27.《青年文化与价值观30年变迁》(参编),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8)

28.《中国社会学发展30年》(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9.《南京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参编),南京出版社,(2008)

30. 《全国高等院校社会学发展30年》(参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1.《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家庭变迁》(参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32. 《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合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3.《定性研究方法》(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4.《社会研究方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5.《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6.《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三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7.《简明社会学研究方法》(编著),华文出版社,(2005);

38.《中国独生子女:从小皇帝到新公民》(主编),知识出版社(2004)

39.《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40.《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1.《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2.《社会学研究方法》(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3.《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4.《社会管理学概论》(参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5.《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6.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47. 《当代中国社会学》(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8. 《社会学导论》(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49. 《社会学方法教程》(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0. 《蜕变中的中国家庭》(参编),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51.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52.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3. 《社会学》(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

54.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自学考试指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5. 《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56.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57.《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8.《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59.《社会学教程》(参编),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

60.《新思维与大改革》(参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61.《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参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62.《当代社会调查科学方法与技术》(参编),工人出版社(1986)

63. 《调查研究知识手册》(参编),工人出版社(1986)

B学术论文(唯一作者与第一作者)

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北京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如:

1. 风笑天,推动社会研究方法创新,《人民日报》(学术版),2017年1月23日;

2.风笑天,推动与引领:《社会学研究》三十年来的方法论文回顾,[J].社会学研究,2016,(6)

3. 风笑天,《江村经济》教我们如何做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6,(5)

4. 风笑天,沈晖,应该调查谁?生育意愿调查的对象选择及其后果,[J].人文杂志,2016,(9)

5. 风笑天,再生一个?城市一孩育龄人群的年龄结构与生育意愿,[J].思想战线,2016,(1)

6. 风笑天,生不生二孩?城市一孩育龄人群的生育抉择及影响因素,[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1)

7. 风笑天,"遇冷"还是"正常"?"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认识,[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4)

8. 风笑天,生育政策潜在人口的结构及其二孩生育意愿,[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6);

9. 风笑天,四二一:概念内涵、问题实质与社会影响,[J]. 社会科学,2015,(11);

10. 风笑天,"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对年轻家庭亲子社会化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2015,(4);

11. 风笑天,"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发生变化了吗?[J]. 探索与争鸣,2015,(4);

12. 风笑天,王占国,陈宇光,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性别差异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

13. Feng Xiaotian, Dudley Poston, Wang Xiaotao, 2014.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the Changing Famil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No.1.(SSCI)

14. 风笑天,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 南京大学学报,2014,(1);

15. 风笑天,聂伟,曹丽娟,社会流动、网络工具与追踪成功率,[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6. 风笑天,谁和谁结婚?大城市青年婚配模式及其理论解释,[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4);

17. 风笑天,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影响前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5);

18. 风笑天,乌静,在职青年的"家庭-工作"冲突及其影响因素,[J]. 北京青年研究,2014,(3);

19. 风笑天,城镇化:概念、目标与挑战,[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

20. 风笑天,江臻,机构养老与孝道:南京市养老机构调查的初步分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5);

21. 风笑天,肖洁,中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城乡差异研究,[J]. 人文杂志,2014,(11);

22. 风笑天,王晓焘,城市在职青年的工作转换: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社会科学,2013,(1);

23. 风笑天,社会变迁背景中的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J]. 中州学刊,2013,(1);《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4. 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中间答案:设置与否的差别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1)

25.风笑天,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主题、对象与方法,[J].青年研究,2012,(5);

26. 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择业途径及相关因素分析,[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5);

27. 风笑天,城市青年择偶方式:未婚到已婚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2);

28. 风笑天,青年婚配类型与夫妻关系――全国五大城市1216名已婚青年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2012,(1);

29. 风笑天,家安何处:当代城市青年的居住意愿与居住现实,[J]. 南京大学学报,2011,(1);

30. 风笑天,工作的意义:两代人的认同与变迁,[J]. 社会科学研究,2011,(3);

31. 风笑天,已婚独生子女身份与夫妻权力,[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5);

32. 风笑天,马德峰,王小璐,中国大陆"剩女"现象研究述评,[J]. 青年研究学报[香港]2011,(1);

33. 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J]. 社会学研究,2010,(3);

34. 风笑天,论社会调查中的无回答与样本替换,[J]. 南京大学学报,2010,(5);

35. 风笑天,论社会研究中的文献回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36. 风笑天,调查社会,认识中国:重读费孝通的《社会调查自白》,[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6);

37. 风笑天,面临养老: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心态与认识,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 2010,(6);

38. 风笑天,也论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婚姻稳定性--兼与吴瑞君等先生商榷,[J]. 探索与争鸣,2010,(6);

39. 风笑天,生育二胎:"双独夫妇"的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 社会科学,2010,(5);

40. 风笑天,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居住方式及相关因素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2010,(4);

41.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我们目前知道多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

42. 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J]. 学海,2009,(5);

43. 风笑天,青年个体特征与生育意愿--全国12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调查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

44. 风笑天,论参与观察者的角色,[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45.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09,(2);

46. 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J]. 社会科学,2009,(1);

47. 风笑天,青年独生子女比例与育儿模式的再讨论,[J]. 中国青年研究,2008,(4);

48. 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答案顺序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来自一项大规模调查的经验证据,[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9. 风笑天,安置方式、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江苏、浙江343户三峡农村移民的比较研究,[J]. 社会,2008,(2);

50.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J]. 浙江学刊,2008,(2);

51. 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网络接触--全国12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调查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52. 风笑天,再谈样本规模和调查回收率――对《应答率的意义及其他》一文的回应,[J]. 社会学研究,2007,(6);

53. 风笑天,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J]. 社会科学研究,2007,(6);《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54. 风笑天,许传新,比较中呈现因果--迪尔凯姆"自杀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 探索与争鸣,2007,(9);

55. 风笑天,在职青年与父母的关系: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2007,(5);

56. 风笑天,高回收率更好吗?--对调查回收率的另一种认识,[J]. 社会学研究,2007,(3);

57. 风笑天,方长春,教育分流意向--差异与影响因素,[J]. 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6,(1);

58. 风笑天,追踪研究:方法论意义及其实施,[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59.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项12城市的调查分析,[J]. 人口研究,2006,(5);

60. 风笑天,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J]. 探索与争鸣,2006,(6);

61. 风笑天,董海军,城市居民社会保险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研究,2006,春季卷;

62. 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 河北学刊,2006,(3);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7年第4期转载;

63. 风笑天,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J]. 江苏社会科学,2006,(3);

64. 风笑天,社会调查中不同收入测量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J]. 社会科学研究,2006,(3);

65.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 理论月刊,2006,(4);

66. 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婚姻期望与婚姻实践,[J]. 青年研究,2006,(2);

67. 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 人口研究,2006,(1);

68.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走向规范化与本土化所面临的任务,[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69. 风笑天,中国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J]. 教育研究,2005,(10);

70. 风笑天,关于已婚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的实证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05,(9);

71. 风笑天,走进"围城"的独生子女:概念、规模与质疑,[J]. 江苏社会科学,2005,(3);

72. 风笑天,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J]. 青年研究,2005,(3);

73. 风笑天,大学的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 中国青年研究,2005,(1);

74. 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 社会学研究,2004,(5);

75. 风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2004,(4);

76. 风笑天,王小璐,我国三峡移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社会科学研究,2004,(1);

77. 风笑天,英克尔斯"现代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 中国社会科学,2004,(1);

78. 风笑天,王小璐,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2003,(4);

79. 风笑天,结果呈现与方法运用--141项调查研究的解析,[J]. 社会学研究,2003,(2);

80. 风笑天,独生子女政策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J]. 探索与争鸣,2003,(3);

81. 风笑天,对教育乱收费现象的几点思考,[J]. 探索与争鸣,2003,(1);

82.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 江海学刊,2002,(5);

83. Feng Xiaotian,The Growing up of a New Generation :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nese Only-child Teenagers and Its Outcome,[J]. Chinese Social Science,2002,(2);

84. 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85. 风笑天,城市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同视角中的图像,[J]. 青年研究,2002,(8);

86. 风笑天,邓希泉,大众媒介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分析及其模型,[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2);

87.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6期。

88. 风笑天,易松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与结构》,《社会学研究》,2000,(4);

89.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二十年:应用于研究》,《社会学研究》,2000年1期;

90. 风笑天,论社会调查方法面临的挑战,载于《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1. 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 青年研究,1999,(12);

92. 风笑天,陈璇,乐章,《十年来国内费孝通研究述评》,《江海学刊》,1999年5期;

93. 风笑天,《我们的方法水平可以打几分?》,《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3期;

94. 风笑天,社会学者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素养,[J]. 社会学研究,1999,(2);

95. 风笑天,赵延东,《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其再就业机会获得的关系》,《理论月刊》,1998年8期;

96. 风笑天,田凯,《近十年来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2期;

97. 风笑天,赵延东,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质量--对武汉市1008户居民家庭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 ,1997,(5);

98. 风笑天,易松国,《武汉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浙江学刊》,1997年3期;

99. 风笑天,社会调查方法还是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问题探讨之一,[J].社会学研究, 1997,(2);

100. 风笑天,易松国,居委会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 学习与实践,1997,(3);

101. 风笑天,他们信息世界的另一半:中学生与大众传媒的描述性报告,[J]. 青年研究,1995,(6);

102. 风笑天,近五年社会学方法研究述评,[J]. 社会学研究,1995,(1);

103. 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1994,(5);

104. 风笑天,《方法论背景中的问卷调查法》,《社会学研究》,1994年3期;

105. 风笑天,如何把社会调查做得更好,[J]. 青年研究,1993,(12);

106. 风笑天,撰写调查报告,[J]. 青年研究,1993,(9);

107. 风笑天,《共处与分离: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形式初探》,《人口与经济》,1993年2期;

108. 风笑天,论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特点,[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109. 风笑天,问卷法,[J]. 青年研究,1993,(5);

110. 风笑天,偏见与现实: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社会学研究,1993,(1);

111. 风笑天,什么是社会调查,[J]. 青年研究,1993,(2);

112. 风笑天,《二加一家庭》,《光明日报》,1993年2月;

113. 风笑天,李静,家庭及社区因素对小学独生子女发展的影响,[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4,(3);

114. Feng, Xiaotian,The changing Images of Women──An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agazine Chinese Women,[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May-June,1993;

115. 风笑天,张小天,《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特定环境》,《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5期;

116. 风笑天,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J]. 社会,1992,(7);

117. 风笑天 ,《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特征》,《社会学研究》,1992年1期;

118. 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愿》,《人口研究》,1991年5期;

119. 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5期;

120. 风笑天,父母眼里的独生子女,[J]. 社会,1991,(7);

121. 风笑天,论独生子女对当前小学教育的影响,[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122. 风笑天,浅谈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特点,[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1,(5);

123. 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分析》,《江海学刊》,1990年1期;

124. 风笑天,论问卷调查的特点和适用范围,[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6);

125. 风笑天,我国社会学恢复以来的社会调查分析,[J]. 社会学研究,1989,(4);

126. 风笑天,优良问卷的标准,[J]. 社会,1989,(7);

127. 风笑天,问卷设计在调查中的地位和作用,[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9,(4);

128. 风笑天,《有关问卷设计的几个问题》,《统计与决策》,1987年5─6期;

129. 风笑天,《浅谈当前抽样调查的若干失误》,《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3期;

130. 风笑天,这样的调查能不能反映客观现实?--对一次大型社会调查的质疑,[J]. 社会,1987,(5);

131. 风笑天,《论人的社会化之特点》,《湖北社会科学》,1987年3期;

132. 风笑天,要为回答者着想--社会调查问卷设计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6,(6);

133. 风笑天,《问卷调查中阻碍合作因素浅析》,《社会科学评论》,1986年8期;

134. 风笑天,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浅析,[J]. 社会,1986,(4);

135. 风笑天,姓氏之争引起的思考,社会问题导报,1986,(16);

136. 风笑天《结婚为何成为爱情的坟墓》,《婚姻与家庭》,1986年9期;

137. 风笑天,武汉市青年工人婚恋情况调查,[J]. 青年研究,1985,(2);

138. 风笑天,低年龄大学生的恋爱问题,[J]. 青年研究,1982,(10);

获奖情况

1. 2012年,论文《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获得"北京陆学艺社会学基金会第二届优秀成果奖";

2. 2012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

3. 2011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本科精品教材"(个人)

4. 2011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个人)

5. 2008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排名1/5)

6. 2007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排名1/5)

7. 2007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南京大学精品课程;(排名1/5)

8. 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个人);

9. 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获得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个人);

10. 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

11. 2006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

12. 2005年,论文"英克尔斯现代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获得江苏省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13. 2005年,《社会学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获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2/5)。

14. 2004年,《社会学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获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2/5);

15. 2003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第八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个人)

16. 2003年,"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一文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17. 2003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获得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18. 2001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获得湖北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个人)

19. 2001年,"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一文获武汉市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个人)

20. 2000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个人)

21. 1998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个人)

22. 1998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1997-1998学年度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个人)

23. 1998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11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个人)

24. 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个人)

25. 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个人)

26. 1996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1996年度"华为奖教金";(个人)

27. 1996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个人)

28. 1996年,"独生子女家庭社会特征"一文获《社会学研究》创刊十周年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个人)

29. 1995年,《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个人)

30. 1995年,《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获湖北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省级(著作类)三等奖;(个人)

31. 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个人)

32. 1989年,在北京大学荣获"首届光华博士奖学金";(个人)

33. 1987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首届严景耀奖学金一等奖";(个人)

主要课题

项目性质 项目名称 起止时间 主持人
中港合作课题项目 家庭与青少年发展问题研究 2011/2014 风笑天
教育部重大项目攻关课题 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 2006/2010 风笑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独生子女新生代的社会适应 2003/2005 风笑天
中美合作课题项目 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 2002/2006 风笑天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 网络交往与青少年社会化 2001/2004 风笑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电视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 1999/2002 风笑天
美国福特基金重点项目 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 1998/2001 风笑天
国家三峡移民局重点项目 三峡移民社会适应研究 1997/2000 风笑天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 社会学方法的特征及应用研究 1997/1999 风笑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 1995/1998 风笑天

注:表格根据主要课题成果绘制。

学术访问与国际会议

1. 2012年11-12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 2012年4月,日本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长崎大学,访问与出席学术会议;

3. 2012年3月,台湾淡江大学,出席学术会议;

4. 2011年3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出席国际老年学会"应对老龄化全球社会行动战略计划"理事会议;

5. 2011年10-11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访问学者;

6. 2011年11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出席两岸三地青年问题学术研讨会;

7. 2011年7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8. 2010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出席青年问题论坛

9. 2010年5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出席国际会议;

10. 2008年11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11. 2007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出席国际会议;

12. 2006年2月,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

13. 2005年8月,美国费城,出席美国社会学协会年会;

14. 2004年11月-2005年9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15. 2004年3月,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

16. 2003年12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出席国际会议;

17. 2003年8月,美国亚特兰大,出席美国社会学协会年会;

18. 2000年11-12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19. 2000年7-10月,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社会学系、阿拉巴马大学社会学系、得克萨斯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0. 1999年7月,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学系,合作研究;

21. 1999年6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出席国际会议;

22. 1998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3. 1998年12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访问学者;

24. 1998年11月,台湾辅仁大学,出席国际研讨会;

25. 1998年11月,澳门,出席国际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分会第四届年会;

26. 1997年8-10月,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7. 1994年10-11月,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访问学者;

28. 1990年9-11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合作研究。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