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風鐸 |
風鐸,風動體鳴樂器。古代寺廟、塔的檐下所懸之鐸,大風吹動鐸舌碰擊鐸體而發音。語出唐代白居易《游悟真寺詩》:「前對多寶塔,風鐸鳴四端。」;宋代張耒《宿柳子觀音寺》詩:「夜久月高風鐸響,木魚呼覺五更眠。」
簡介
宋·陳暘《樂書·俗部》:「後周世宗朝,長孫紹遠初為太常,廣造樂器,無不克諧,惟黃鐘不調,居嘗患之,後因聞浮圖氏三層上鳴鐸,聲雅,洽宮調,取而配奏之,果諧韻矣。」清·徐珂《清稗類鈔·物品類》:「風鐸,寺廟、塔檐懸之物,因風成聲者也。聞聲即知有風矣。」史籍載有古代樂官藉助風鐸定音的動人故事。我們想象,鐘的最初起源,其實是從遠古時代的某個有着優越的音感的人開始的。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或者下午,一個半圓形的瓦桶,被旁邊土丘滾落下來的石子的輕敲之下,竟然發出了一陣悅耳的聲音,於是,在旁邊幽幽地看着河水東逝的那個人,被這一陣美妙音符打斷,細細品位,開始驚嘆這造物的美妙。經過了一代代的流傳,千姿百態的鐘居然成為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種樂器。
評價
我們再回到鈴,卻說鈴兒本來的典故。或許從前,有那麼一日,有個調皮的娃娃,不經意之間將一個老風鈴掛在了門樑上,風來的時候,鈴聲大作,一群棲息在梁間的鳥兒經不起驚嚇,紛紛飛馳而去,於是這一不起眼的小東西,竟然就成了驚雀鈴。慢慢的,開始掛在屋角,也開始有了其他的名字,比如檐馬、鐵馬、風鈴、風馬兒。在這裡,我們要提到一點,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富麗堂皇,往往窗欞、房梁、屋角、檐壁等等都會繪製上精美的圖案和壁畫,在鳥兒來了以後,這些精美的藝術寶庫就成了鳥兒的棲息樂園,但是藝術的氛圍經不起繁雜生活的薰陶,於是為了保護這些精美文庫,人們開始懸掛風鈴,驅趕鳥雀。從前面所說的佛教藝術和中原文化的關係,我們在此也可以想象,那佛塔閣樓上懸着的八角鈴,想來也是從這個原因開始的。這應該就是風鈴的本來典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