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风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风门

风门穴(BL12)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别名:热府;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

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风门穴
  • 别名:热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目录

1 简介

2 主治疾病

3 取穴标准

4 穴位名解

5 穴位特征

简介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风门穴的主治疾病为: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强力按压此穴位,能促进组织的发达,使身心—面作用旺盛,—面控制体内钙与磷的代谢。进而增加对滤过性病毒的抵抗力。首先,深呼吸,在气止时用食指强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经6秒钟后,再慢慢的放手。以此要领重复做10次到30次。 用这种治疗法几乎可治愈感冒,如果还未能完全复原请再试试以下的治疗方法。

主治疾病

风门穴的主治疾病为: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此穴治疗感冒请参阅:“穴道指压法治疗感冒”。

取穴标准

风门穴fēngmén

取穴方法:人体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同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

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臂丛发出,由肩胛提肌前缘,经该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内侧缘下降,几达该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针经上述结构后,可深至第二肋间结构,其胸腔相参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针刺的深度。 主治疾病: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咳嗽、气喘;配合谷穴治伤风咳嗽。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及肩部。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附注: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风门穴手足太阳之会。

别名:热府,背俞,热府俞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穴位名解

(1)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

(2)热府。热,气血物质在本穴受热也。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 理同风门名解。热府俞名意与热府同。

(3)背俞。背,气血物质来自背部各穴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穴。理同风门名解。

(4)手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背俞各穴传来,性湿热,与小肠经气血同性,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穴位特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1]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