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荊山橋(王夫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風雨荊山橋》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夫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風雨荊山橋
「一代帝王鄉,千古飛龍地」,故鄉徐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許多文人墨客頗費詩章,所以,回到故鄉定居的我,就把自己安排在依山傍水的金龍湖畔;這裡不但景色優美,同時,這裡也是徐州經濟的領頭羊「荊山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荊山橋,不僅僅是一座歷史古橋,還是徐州東擴南進,城市迅猛發展的橋頭堡;因此,在確定徐州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上,定位為「荊山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經開區雖然經濟發展在徐州各區獨占鰲頭,但是,引以為傲的歷史名橋「荊山橋」,卻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現在不少的年輕人,不知道有荊山橋或者為何又叫「金山橋」;來到徐州後,又聽聞傳言,因為開發房地產,荊山橋僅存的部分遺址,也差一點被損壞殆盡,心中不禁慨嘆;歷經數百年風雨的荊山橋,真是命運多難。
一次文友聚會,聽徐州歷史學家於克南先生,暢談荊山橋的前世今生,心中對這座承載徐州數百年歷史的古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我開車來到了荊山橋的遺址下,有幸一睹他的遺存容貌。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荊山橋,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橋身原長362.5丈,頂寬1.9丈,為159孔石拱板橋。其中石板橋南頭95孔,北頭45孔,中間有19個大孔。橋體有欄杆,中孔雕有12條蛟龍於拱頂,龍頭朝向上游,橋中間刻一對石獅子。由此文記載可以看出,這座橋的昔日輝煌,然而,今天,在一片新蓋的高樓大廈面前,橋頭牌坊還在,旁邊的幾塊刻字的巨石,散落在石牌坊的四周,而前面傳說中的荊山橋,老橋上面也覆蓋上了水泥,水泥路下面的一塊塊路石,似乎在敘說着荊山橋曾經的繁華。
提起荊山橋,就不得不說前面這條「不老河」了,該河原名潘家河,乾隆二十九年開挖,因流經不老莊,入運河口稱不老河口,就叫不老河了。不老河位於徐州主城區的東北,西起銅山區藺家壩東至邳州趙墩鎮的不老莊。明清時期,黃河、微山湖的大水由大孤山、茶城等處經不老河東入運河以資宣洩,乾隆皇帝說:「水過沙停半淤淀,微山遂壅趨壑方」,這條不老河,在泄洪防汛,保護徐州城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也將徐州的南北分割開來,居民往來十分不便。
其實荊山橋是一座古橋,數百年前就有了,石橋以前有木橋,木橋以前有浮橋。但是到清朝初年時,老的荊山橋被水沖塌了,來往的老百姓行動極不方便,有的在橋南有地,住在橋北,橋北有地,住在橋南,收割莊稼走親戚都相當困難,只有靠一葉扁舟擺渡過去。徐州歷來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所以,渡口一度熙熙攘攘,人來人往,排隊坐船,比較繁忙。
作者簡介
王夫敏,散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