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蠄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飞天蠄蟧 | |
---|---|
图片来源 | https://baike.so.com/doc/2733805-2885592.html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飞天蠄蟧 汉语拼音:Fēi Tiān Qín Liáo |
飞天蠄蟧 中药名。为桫椤科植物桫椤Alsophilaspinulosa(Wall.exHook.)R.M.Tryon的茎。分布于四川、贵州、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杀虫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跌打损伤,小肠气痛,风火牙痛,咳嗽,哮喘,疥癣,蛔虫病,蛲虫病及预防流感。[1]
目录
药性简介
别名
龙骨风、大贯众(《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山蠄蟧(广东)。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桫椤科植物桫椤的茎干。全年可采。削去坚硬的外皮。
原形态
桫椤,又名:树蕨。
大型蕨类,主干高达2~6米,深褐色或浅黑色,外皮坚硬,有老叶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叶丛生于主干顶端;叶柄和叶轴粗壮,深棕色,有密刺;叶片巨大,纸质,长1~3米,3回羽状分裂,羽片长矩圆形,先端长渐尖,长30~50厘米,中部宽13~20厘米,羽轴下面无毛,但下部有疏刺,上面连同小羽轴疏生棕色卷曲有节的毛,小羽轴和主脉下面有略呈泡状的鳞片;小羽片羽裂几达小羽轴,裂片披针形,短尖头,有疏锯齿。叶脉分叉。孢子囊群生子小脉分叉点上凸起的囊托,上,囊群盖近圆球形,腆质,初时向上包被囊群,成熟时裂开。
生境分部
生长于溪边、林下或草丛中。分布于贵州、四川、广西、广东、台湾。主产广东、广西。
性状
干燥的主干呈圆柱形,直径约12厘米,表面棕色,全体有排列较整齐的叶柄痕;每一叶柄痕近圆形,直径约3~4厘米,下方有凹陷,边缘有多数排列紧密的叶迹维管束,中间亦有叶迹维管束散在。断面中空,周围的维管束排成折叠状,形成隆起的脊和纵沟。质坚硬。
化学成分
根含生物碱、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性味
苦涩,凉。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苦湿,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肺胃热,祛风除湿。治流感,肺热咳喘,吐血,风火牙痛,风湿关节痛,腰痛。
- ①《岭南采药录》:"治哮喘咳嗽,内伤吐血,骨痛,腹痛,风火牙痛,小肠气痛。"
- ②《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驱风湿,强筋骨。治风湿性关节痛,跌打损伤;并可预防流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外用:煎水洗或取鲜汁擦患部。
复方
- ①治哮喘咳嗽:飞天蠄蟧、陈皮、猪肉煎汤服。
- ②治内伤吐血:飞天蠄蟧、猪精肉,煎汤服。
- ③治骨痛,腹痛,风火牙痛:飞天蠄蟧,水煎冲酒服。
- ④治小肠气痛:飞天蠄蟧、猪小肚,煎汤服。(①方以下出《岭南采药录》)
- ⑤治肾虚腰痛:龙骨风、杜仲藤、续断、红牛膝、五指牛奶、淫羊藿、巴戟,煎服及外洗。(《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 ⑥治癣症:龙骨风鲜品乳汁,擦患部。(《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