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飞扶壁」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飞扶壁'''(英语:Flying buttresses)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 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
 
行 1: 行 1:
'''飞扶壁'''(英语:Flying buttresses)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 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德语:Strebebogen)。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center>'''飞扶壁'''<b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mp.itc.cn%2Fupload%2F20161215%2Febfb62e387c84acba8cdf2f8d6516035_th.jpg&refer=http%3A%2F%2Fimg.mp.itc.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8901425&t=57b79d78ba4d26f1a876121240f01575"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121618025_227858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飞扶壁'''(英语:Flying buttresses)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 建筑结构]] [[ 部件]]  ,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 起脚]] 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 拱券]] 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德语:Strebebogen)。
 
==简介==
 
==简介==
 
 飞扶壁(英语:Flying buttresses)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德语:Strebebogen)。
 
 飞扶壁(英语:Flying buttresses)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德语:Strebebogen)。
行 9: 行 11:
 
 它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但是,目前哥特式建筑物最多的国家却是德国、意大利及德语系国家,法国反而是巴洛克式建筑比较多。“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从罗马式建筑的接合拱顶演变而来)与飞扶璧。哥特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与教堂。它也出现在许多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见其踪影。
 
 它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但是,目前哥特式建筑物最多的国家却是德国、意大利及德语系国家,法国反而是巴洛克式建筑比较多。“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从罗马式建筑的接合拱顶演变而来)与飞扶璧。哥特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与教堂。它也出现在许多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见其踪影。
  
 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特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哥特式建筑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
 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特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世界遗产]]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
 
==扶壁==
 
==扶壁==
 扶壁是一种欧洲古代上建筑常见的建筑构件,建筑师将其修建在主墙和外部墙壁之间以减轻主墙所承受的压力。
+
 扶壁是一种[[ 欧洲]] 古代上建筑常见的建筑构件,[[ 建筑师]] 将其修建在主墙和外部墙壁之间以减轻主墙所承受的压力。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於 2022年6月27日 (一) 14:20 的修訂

飛扶壁
圖片來自搜狐網

飛扶壁(英語:Flying buttresses)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築結構 部件 ,凌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如走道、小祈禱室等)連接到頂部高牆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用於平衡肋架拱頂對牆面的側向推力。由于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所以又稱飛券(德語:Strebebogen)。

簡介

飛扶壁(英語:Flying buttresses)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築結構部件,凌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如走道、小祈禱室等)連接到頂部高牆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用於平衡肋架拱頂對牆面的側向推力。由于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所以又稱飛券(德語:Strebebogen)。

飛扶壁常見於哥特式建築,尤其經常出現在大型哥特式教堂中。飛扶壁在結構上應與肋架券連用,與哥特建築標誌性的尖券並無對應關係。與扶壁相比,飛扶壁的位置可以相對自由地設置,為底層的平面布置提供多種可能性。另外由於肋架券的受力點集中在飛扶壁上,除此之外的牆體可以砌築得很薄,甚至完全取消、改為花窗玻璃。同時因為飛扶壁暴露在建築外部,也具有很大的裝飾作用。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是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它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特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但是,目前哥特式建築物最多的國家卻是德國、意大利及德語系國家,法國反而是巴洛克式建築比較多。「哥特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特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從羅馬式建築的接合拱頂演變而來)與飛扶璧。哥特式建築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與教堂。它也出現在許多城堡、宮殿、大會堂、會館、大學,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見其蹤影。

哥特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特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哥特式建築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

扶壁

扶壁是一種歐洲古代上建築常見的建築構件,建築師將其修建在主牆和外部牆壁之間以減輕主牆所承受的壓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