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食毛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食毛目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食毛目(Mallophaga)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的一目。根據該目昆蟲頭部的形狀、觸角和口器的構造、跗爪的數目,下分鈍角亞目(Amblycera)、絲角亞目(Ischnocera)和象虱亞目(Rhynchophthirina)3個亞目,包括14個科,300餘屬。全世界已知約有4500種和亞種。中國已記載有120種。寄生於260多種哺乳動物和各種鳥類的羽毛或毛間,大多以宿主的羽毛、皮膚分泌物為食,少數取食寄主的血液。常見的有雞虱(Menopon gallinae)、鴨虱(Anatoecus dentatus)和牛鳥虱(Trichodextes bovis)等。

形態特徵

該目昆蟲體小,扁平,長0.5~10毫米。頭大而扁;能活動。口器為特化的咀嚼式口器。有1對骨化很強的上顎。顎上有齒,用以刮取宿主羽毛和皮膚產物,並起固着在宿主羽毛上的作用。上顎着生的位置因亞目而異。鈍角亞目的上顎呈水平位置,絲角亞目則呈垂直位置。下顎退化為單片狀,着生在下唇兩側。鈍角亞目的下顎須有4節;絲角亞目的下顎須消失。下唇須退化,食道有骨化很強的食道骨片。舌發達,有明顯骨化的長形叉狀構造,前端有1對卵圓形的葉片,稱舌腺。複眼小或退化,無單眼。觸角短小,3~5節,在鈍角亞目中呈頭狀,隱藏在頭側的觸角窩中;在絲角亞目中呈絲狀,顯露於外。

該目昆蟲中的原始種類,前、中、後胸3節分界明顯;多數種類中、後胸2節癒合,分界不清。無翅。足短小,3對相似,跗節1~2節,具1~2爪,寄生於哺乳動物者有1爪,適於抓握、攀爬和步行。胸部氣門位於腹側。腹部11節,因1、2節或8、9節常彼此癒合,可見的僅有8~9節,腹部3~8節有氣孔,無尾須。雌、雄性生殖孔均開口於體壁內陷而成的腔室中。雌蟲無產卵器,雄蟲的陽莖結構複雜,變化多樣,是鑑別種的主要特徵之一。

生活習性

該目昆蟲漸變態。卵單產,粘附於宿主的鳥獸羽、毛的基部,2~4天孵化。若蟲有3個齡期,約3周後達成蟲期。若蟲外形與成蟲相似,僅體形大小、皮膚骨化和生殖器官發育的程度有所不同。常1年多代,且世代重疊。

該目昆蟲終生棲息於宿主體上,一般脫離宿主2~3小時或至多2~3天即死亡。食毛目昆蟲的傳播一般是通過宿主間的接觸,偶有附着在虱蠅等寄生性昆蟲上來完成。一般對宿主均是專一性的,不同種群的鳥類常具有不同羽虱的種類。宿主體上的生態環境是相對穩定的,因而決定了食毛目昆蟲的分布。每種鳥類上發現的食毛目昆蟲從2種到10多種,一般有5種,各自占據一定的小生境。在不同小生境中生活的食毛目昆蟲,其形態、習性也有差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