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食货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食货志》中国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语出《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汉书》始称食货志。以后各史食货志篇章渐多,如《宋史》、《明史》食货志有二十余种子目。历代食货志分别记述了田制、户口、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矿冶、市籴、会计(国家预算)等制度,为了解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史料。

我国有着注重修史的历史传统,历代史官推崇秉笔直书的职业精神。因此,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我国经济财政历史发展轨迹的基本史料。但是,我国正史多是纪传体的断代史,《食货志》因散见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而显得检索困难。

内容简介==

《食货志》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历代的全国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总产和单产数量等统计数据,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方向,提供了基础数据;也记述了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财政赋税制度的演变;记述了中国赋税形态从劳役经实物到货币化的演变轨迹。对于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出的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问题,封建统治者"农本工商末"的对策,以及与此相关的专卖制度,都可从《食货志》中找到来龙去脉。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先进耕作技术,比如区田法、代田法等《食货志》中也都有详细记载。就思想成果来说,管仲、商鞅、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张居正的经济思想,以及他们改革赋税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思想和实践,在《食货志》的记述中也都历历在目。

概念

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解释:"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可见,"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布帛的生产及货币流通。

汉书

《汉书》中记述中国西汉经济的专篇。其主要内容,是关于西汉时期(包括王莽摄政、称帝时期)的经济议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言"食",下篇言"货"。中国史书记述经济史实,以《史记•平准书》为其先驱,而《汉书•食货志》继承其重视经济的传统,内容更为充实。 [1]

作者简况

《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曾任兰台令史,负责掌管皇家图籍,典校秘书。班固与其父班彪(公元3~54),同是著名史学家,建武三十年(公元54),班彪去世,班固在其父遗著《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撰写《汉书》。经过他潜精积思20余年,直到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才基本上完成了这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对后世的影响

《汉书•食货志》为后代修史树立了一个典范。在中国二十五史中,继《汉书》之后,《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旧元史》《新元史》《明史》,以及《清史稿》中,均仿《汉书》而专辟《食货志》,且篇章增多,以反映历代农业生产、副业生产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其中《宋史》、《明史》中的《食货志》尤为详尽,子目多至20余种,分别记述田制、户口、赋役、仓库、漕运、盐法、杂税、钱法、矿冶、市籴、会计(国家预算)等制度。另外,唐杜佑所撰《通典》,也首列"食货",专门论述上溯唐虞、下迄唐天宝间的经济问题。元马端临(约1254~1323)的《文献通考》,全书二十四考,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就占 1/3,即: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考、市考、土贡考、国用考,也是以《汉书•食货志》为范本,将食货问题扩大为八考来进行阐述的。这些表明了《汉书》专辟《食货志》的深远影响。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