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饱和溶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的溶剂里面,不能继续溶解溶质,也就意味着溶液的浓度不变,从上面的表述来看,饱和溶液,必须是在特定的温度和一定的剂量,针对的是同一物质。[1]

释义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条件下的饱和溶液。溶质溶于溶剂的溶解过程中,首先是溶质在溶剂中的扩散作用,在溶质表面的分子或离子开始溶解,进而扩散到溶剂中。[2]

被溶解了的分子或离子在溶液中不断地运动,当它们和固体表面碰撞时,就有停留在表面上的可能,这种淀积作用是溶解的逆过程。当固体溶质继续溶解,溶液浓度不断增大到某个数值时,淀积和溶解两种作用达成动态平衡状态,即在单位时间内溶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数,和淀积到溶质表面上的分子或离子数相等时。

溶解和淀积虽仍在不断地进行,但如果温度不改变,则溶液的浓度已经达到稳定状态,这样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其中所含溶质的量,即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由此可见,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率与它从溶液中淀积的速率相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即已达到该溶质的溶解度的溶液)。如果在同一温度下,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即尚未达到该溶质的溶解度的溶液),称"不饱和溶液"。如果溶质是气体,还要指明气体的压强。

溶液

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分散质的粒子直径<1nm(10-9m)的分散系。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按聚集态不同分类:

气态溶液:气体混合物,简称气体(如空气)。

液态溶液:气体或固体在液态中的溶解或液液相溶,简称溶液(如盐水)。

固态溶液:彼此呈分子分散的固体混合物,简称固溶体(如合金)。

读法:一般读作"某某(溶质)的某(溶剂)溶液",如酒精可读作"乙醇的水溶液"

说明:如果溶剂是水,可以简称为某溶液

如"乙醇的水溶液"可以叫做乙醇溶液

如果两种液体互溶,有水则以水为溶剂,否则以质量大的为溶剂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但同种溶质,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理化特性

1.均一性:溶液各处的密度、组成和性质完全一样;

2.稳定性:温度不变,溶质,溶剂量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透明);

3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制取方法

如何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方法1:增加溶质至有剩余

方法2:蒸发溶剂(可用蒸发法,最好为恒温蒸发,要看到有晶体析出)

方法3:降低溶剂温度至有晶体析出

注:少部分溶液则相反,它们溶剂温度越高溶解度越低

如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方法1:升高溶液温度

方法2:增加溶剂

注意:⑴此转化条件仅适用于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固体物质。

⑵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⑶有些物质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判断饱和

1. 有固体剩余物

2. 取一定量溶质加入该溶液搅拌后不再溶解

过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大于在这个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的溶液(即超过了正常的溶解度)。溶液中必须没有固态溶质存在才能产生过饱和溶液。

制取过饱和溶液,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配制饱和溶液,然后慢慢过滤,去掉过剩的未溶溶质,并使溶液的温度慢慢地降低到室温。这时的溶液,它的浓度已超过室温的饱和值,已达到过饱和状态。

过饱和溶液的性质(不稳定),当在此溶液中加入一块小的溶质晶体(作为"晶种"),即能引起过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结晶。

相关信息

过饱和溶液能存在的原因

是由于溶质不容易在溶液中形成结晶中心(即晶核)。因为每一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规则,要有结晶中心,才能使原来作无秩序运动着的溶质质点集合起来,并且按照这种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起来。不同的物质,实现这种规则排列的难易程度不同,有些晶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自行产生结晶中心,因此,有些物质的过饱和溶液看起来还是比较稳定的。

但从总体上来说,过饱和溶液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若受到振动或者加入溶质的晶体,则溶液里过量的溶质就会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即转化为稳定状态,这说明过饱和溶液没有饱和溶液稳定,但还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这种状态又叫介稳状态。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