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河位於北京市和天津市之間,華北平原北部,隸屬於河北省廊坊市,縣域面積458平方公里,人口33萬人,2012年綜合經濟實力排在河北省第8位,城市化率排在河北省第10位,素有"京畿明珠"之美譽。

香河縣下轄9鎮、3個街道,3個省級工業園區,1個省級農業高新技術園區,共300個行政村。

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9億元,同比增長9.5%;財政收入完成29億元,同比增長32.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4.9億元,同比增長2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9347元和12929元。[1]

城市由來

香河歷史久遠,文化積澱深厚。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其建制遠溯遼宋,遼太宗在此設淑陽郡,時城東南濱水,掬覺微香,故名香河,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明朝燕王朱棣曾有意在此建都,後因統兵北上,在此留下一大憾事。香河自古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曾誕生了京劇名家郝壽臣、武術大師張策、學界泰斗張中行等譽滿華夏的名師大家。解放戰爭時期轟動中外的安平事件即發生在香河,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的創作原型即源自香河。青年作家張玉清、李樹松創作的兒童文學在當代文壇引起強烈反響。時任全國文聯主席的高運甲親筆題詞「南有江陰,北有香河」。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之後,逃到大草原以北的元兵時常犯界。於是,朱元璋封四太子朱棣為燕王,掛帥掃北,並派軍師劉伯溫隨軍出征。很快,燕王就平定了元兵。這時,燕王蓄意自立君主,便派劉伯溫尋地建都。一日燕王帶人來到香河淑陽鎮。時值六月,淑陽四面小河環繞,水中芰荷盛開,景色秀麗,香 氣襲人。燕王讚不絕口:「此處真乃香河也!」劉伯溫一見燕王有意在此建都,便勘測製圖。動工時,因缺磚少木,只好大圖小建,變成一座小城,東西南北四面都是一里,比北京小了十倍。城的四門仍與北京城一樣,直出直入,沒有迴避牆,也沒建接官亭。因此,香河城有小北京之稱。從明朝到清朝,香河縣都屬朝廷直管,無論多大官來,香河知縣一律不接不送,所以稱直隸香河。

天下第一城

天下第一城是一處外仿北京故都城垣之風貌,內集華夏古今文化之精華、神州民俗民風之異彩,展現現代高科技藝術,融觀光、娛樂、美食、購物、休閒、度假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旅遊景園。天下第一城占地200公頃,位於河北省香河縣安平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京、津、冀三地交界的黃金地段。

旅遊景區

天下第一城外仿明清時期北京都城的城垣風貌,採用「縮地不縮景」的方式,按照1:1的比例復原了老北京「內九外七」的城垣格局。由周邊5公里的空腹城牆、22座錯落有致的城樓、具有濃郁中國傳統文化風格的建築群和獨具匠心的皇家園林組成的景園內,建有設施完備的大型現代化國際會展中心、五座建築風格各異的星級酒店;外城東區為圓明勝景區,樓、台、亭、榭體現了中式皇家園林的風範;外城西區以王府、四合院為代表的古城春色區盡顯六朝古都的宅府風貌;前門商業街座落在兩區之間。崇文門的西部為康體健身中心;宣武門被大型的嬉水樂園所簇擁;古色古香的正安宮大酒店是第一城的標誌性建築。中華佛教藝術博物院、金色藝術大廳、高爾夫草坪式花園構成了第一城千姿百態的多種畫卷。整體風格盡現華夏古今文化之精華、神州民族建築之異彩,是傳統美學與現代建築技術的完美結合。

景區西部是高科技娛樂區,由動感影院、動物世界、超級列車、飛向藍天、賽手角逐、雜技大棚等項目組成。天下第一城再現了北京的形象,她既是旅遊城,又是文化城,人們在這裡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領略中國古代「古往之輝煌」。因此,中國2000年委員會將其命名為「中國2000年公園」,並在此舉行了迎接新千年慶典活動。

天下第一城外城以其獨特的三大主題景區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布局巧妙的圓明園景區錯落有致地分布着昔日萬園之園——圓明園的八大著名景觀,「平湖秋月」、「九州清宴」、「正大光明」、「萬方安和」、「上下天光」、「大水法」、「遠瀛觀」、「萬花陣」,富有詩意的名稱充分體現了這些園林建築的意境。圓明園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建築藝術的最高境界,天下第一城擇其最知名的八大景觀按原大恢復重建,遊人在此可登金鑾寶殿、品皇家御膳、行婚慶大典,感受中國古代皇家文化的無窮魅力。[2]  

歷史沿革

香河縣歷史悠久。據孫小營村窯地發現石斧證明,這裡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聚居生息。商代以前歸屬,無文字記載。

西周滅商後,封召公奭於燕(都薊,今北京),香河縣境屬燕國。

春秋、戰國時為燕地。

秦並六國,建三十六郡,劃燕地為上谷、漁陽二郡,此時屬漁陽郡。

西漢,置雍奴縣(今天津市武清縣城關鎮東北),香河為雍奴縣東北境地,屬幽州漁陽郡。

東漢,屬幽州漁陽郡。幽州並冀州,屬冀州漁陽郡。

三國,為曹魏之領地。

西晉,隸幽州燕國。

東晉,十六國相互爭戰,紛紛建立割據政權,此地先後為後趙、前秦、後燕轄地。

南北朝時,屬北魏幽州漁陽郡。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東、西魏,屬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隸北齊東北道於漁陽郡。承光元年(557年),改隸北周幽州(總管府)漁陽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漁陽、燕郡,屬幽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屬涿州。

唐初,「高祖改郡為州」,至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雍奴縣為河北道幽州都督府(後升大都督府)之轄縣。天寶元年(742年),復設郡領縣,雍奴縣改稱武清縣,香河屬范陽郡武清縣地。乾元元年(923年)李存勖稱帝,遂屬後唐。公元936年,石敬塘(後稱晉高祖)勾結契丹(後稱遼)滅後唐,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此地屬契丹。

契丹會同元年(938年),於武清孫村置榷鹽院,為貯鹽新倉。後居民集聚,漸成井肆,遂由武清、漷縣(今屬通縣)、三河劃出部分地域置香河縣。時縣境較闊,約轄今香河、寶坻、寧河三縣地,隸南京道析津府。

宋宣和四年(今天輔六年,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攻克遼南京(今北京),香河屬金。宣和五年,金以燕京(遼稱南京)及涿、檀、易、順、景、薊之地還宋,香河隨之歸宋,徽宗賜(香河)名清化縣。

金天會三年(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盡取燕山府及所屬州縣,清化縣復名香河縣,屬中都路大興府。大定十二年(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劃香河鏡東部15000家置寶坻縣。承安三年(1198年),寶坻縣升置盈州,香河隸之,後盈州廢,仍屬中都大興府。

元太祖十年(1215年),克金中都(今北京),香河始歸元之屬地。至元九年(1272年),屬大都路大興府。至元十三年,升漷陰縣(今北京市通州漷縣鎮)為漷州,香河縣屬大都路漷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香河屬漷州,屬山東行省北平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隸北平行省北平府。洪武十年二月至十三年二月,香河縣歸屬漷州。永樂元年(1403年),屬北京行省順天府,永樂十九年(1420年)改屬京師順天府。 清順治元年(1644年),屬直隸省順天府。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順天府設四路廳,香河縣屬東路廳。

1912年(民國元年),香河縣屬直隸順天府。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香河屬之。192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將京兆併入河北管轄,香河屬河北省。

1941年至1945年8月,冀東敵後抗日游擊戰爭迅猛發展。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相繼成立了聯合縣民主政權。

1944年11月,香(河)、武(清)、寶(坻)聯合縣成立,香河東、南部地區隸冀熱區行署第五專屬(1946年改冀熱遼區行署第十八專屬)領導。

1945年1月,香河縣西北部地區屬通(縣)、三(河)、香(河)聯合縣,隸冀熱遼區行署第十四專屬。

1946年1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各聯和縣撤銷,恢復原縣制。香河屬冀東區(行署)第十八專屬。

1948年7月,香河解放。翌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香河屬河北省通縣專區。1958年4月,通縣專區撤銷,香河改屬唐山專區。同年11月撤銷香河建制併入寶坻縣。1959年6月,仍屬唐山專區。當月地市合併後,改隸唐山市。1960年3月,改屬天津市。1961年6月,天津市所轄寶坻(含香河)等縣劃歸河北省天津專區。1962年6月,恢復香河縣制,屬河北省天津專區。1967年11月,天津專區改為天津地區,香河改屬天津地區。1974年1月,天津地區改稱廊坊地區,香河屬之。1988年3月,廊坊地區改廊坊市,轄香河至今。

2017年10月,河北廊坊北三縣(三河、大廠、香河)要與北京通州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管控。

區位優勢

香河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縣境全長155公里,其中122公里與京津接壤,素有「京畿明珠」之美譽。距北京市區45公里,距首都國際機場60公里;距天津機場70公里;距天津新港110公里;距曹妃甸港180公里。新《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確定了「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發展布局,中心人口和產業將在15年內實現東移,在東部的通州區規劃建設70-90萬人的新城,並預留百萬人口規模的發展空間。屆時香河到北京市新中心距離將縮短到15分鐘車程。

境內及周邊有4條幹線鐵路,6條高速公路,4條國家級公路通過,京瀋高速公路在縣城北側設有「河北第一出口」,京津輕軌鐵路和第二條京津高速公路已經開始建設並在香河西側通過。正在籌建中的首都第二機場極有可能選址在天津太子務一帶,而新的選址距離香河不足30公里。以香河為中心,500公里為半徑的區域內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11座,總人口近2億人,完全具備了國際上通行的「一小時工業區」的最佳條件。

特色產業

香河縣和香河家具城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腹地、京津冀都市圈金點之區,距北京45公里,離天津70公里,京瀋高速公路及多條省道穿境而過,北京938路公共汽車可直達,地理和經濟區位勢得天獨厚。 中國香河家具城擁有紅木家具、實木家具、家居套房、辦公家具、賓館套房家具、中高檔沙發、軟床、戶外類、藤藝類、工藝品類等專業家具展廳39個,面積120萬平米,已經成為北方最大的家具銷售集散地、位居全國第二位。城內參展企業5000多家,匯集了國內外名優品牌家具上千個,並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市場格局。產品除暢銷北方十餘個省、市以外,還遠銷至俄羅斯、蒙古、加拿大、西班牙、韓國、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日客流量達兩萬人以上,年成交額60億元人民幣。

香河家具城以其發展速度快、整體規模大、品種品牌多、產品規格全、質量信譽好、市場覆蓋面廣、管理有特色、吞吐量大,在中國北方獨樹一幟、聞名海內外,被國內業界人士和新聞媒體譽為一種「香河現象」、「香河模式」和「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和活力的家具市場」。近幾年,中國香河家具城先後當選為河北省家具協會副理事長單位、流通委員會主任單位,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單位。以香河家具城為代表的香河家具業被河北省政府評為:全省十大特色產業,被省有關部門確認為全省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香河家具城先後榮獲了河北省工業消費品類十強市場、十大最具影響力市場、北京消費者信得過單位、天津人民最喜愛的家具賣場、全國十大著名家具城之首、全國家居業「十佳流通商業品牌」稱號等一系列榮譽稱號,知名度、信譽度、美譽度不斷提升。

特色小吃

四十多年前,香河縣城裡北街有一號「哈家老店」,肉餅是本店供應旅客的拿手飯食。頗有名氣的「京東肉餅」,其實就是這兒的肉餅。

這店裡的肉餅,三個摞在一起也不過半寸厚。個一般大,一般圓,直徑在一尺半開外。象是一個模子搞出來的,擀完以後又薄又軟又大,能擀麵杖把餅耍得團團轉,麵皮上也不出一點褶。在鐺里烙出均勻一色焦黃嘎渣兒。火候一到,餅就鼓成球樣,這證明麵皮薄如紙,但沒有漏餡漏氣的地方。

起鼓後,用長毛刷在餅的兩面刷油,麵皮被油混得半透明,幾乎看得見餡。如有的地或有一面刷油後透明程度不太好,這說明兩面的麵皮不一般厚。熟後麵皮酥脆,裡邊是嫩生生香噴噴的一層肉餡。這種沒熟時候是麵皮起連接作用,熟後是肉餡始連一一起,成為一個大圓熟肉片。所以偌大個的餅,雖酥不碎。

和這種面時,面里要「加酥」。不然的話,餅上刷油再多也不酥脆。加酥到什麼程度,那就看手藝高低了;剁肉的方法有講究,用的是羊肉,偶爾也用牛肉,肉剁得合適之後,把翻過來用刀背砸,把肉砸成肉泥,加入適量水攪成粥狀、撬里只放蔥姜和調味品,沒有菜。烙時的標準是一斤水面要擱半斤肉餡。香油拌餡。豆油刷皮。吃肉餅要就着醋、蒜。不但好吃還不膩人。主副食全有了,很省事也很實惠。

這種餅不是香河本地人首創的,是哈姓回民遷入香河帶來的,後來擴散到香河縣,又傳到京東各縣。哈家店肉餅就成了「京東肉餅」了。哈姓回民是啥時候來香河的呢?這裡引用<北京晚報>關於京東肉餅的一段記述:「它(指京東肉餅)的做法類似『突厥餅』,系我國古代遊牧民族……及突厥族用來招待貴賓的美食,究其淵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土耳其、敘利亞、沙特阿拉伯等國的人,也喜食此餅。是明朝初期,回民遷入北京東部各縣帶去的,今已成京東回民傳統風味……」其實不只是回民,各族人都喜歡這種風味食品,並且漢族人可以做豬肉餡的。著名抗日將軍張自忠駐防香河時,經常光顧哈家店去吃肉餅。著名中醫王樂亭由京回香探家時,為了吃肉餅,總要到哈家店住兩天。

現在城裡東街有一號國營回民飯店就是由哈家後哈福掌握着,仍以供應肉餅為主。外地來香河辦事的人,總有慕名尋找哈家店肉餅來到回民飯店的。在汽車站那裡常到下車人打聽「那兒賣肉餅?」,或同行人互相叮囑:「咱今天一定要吃香河的肉餅啊!」「那當然!那當然!不過,有些情況需要說清楚,由於經濟情況好轉,飯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對於純肉的東西的興趣已漸下降,為此,肉餅館已加進了一些菜。另一方面,流動人口大增,要吃「京東肉餅」人的太多,飯店壓力太大,再做那費事的肉餅勢必耽誤很多人辦正事,因此,剁餡和加酥都有些簡化。但是從外形和口味上還是不減當年。您如果非要吃「哈家店」肉餅也可以,在買飯時要多說一句話:「要加肉、加酥的」。

香河傳說

鐵佛堂的傳說

早年間,香河一帶發大水,漂來一個端坐在蓮花座上的鐵佛。人們遂破土建寺,將鐵佛安放寺中,給寺起名鐵佛堂。自此,香河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數年之後,寺內敲鐘忽然發出「東光——東光」的聲音,鐵佛亦有淚狀。人們猜測,鐵佛要去東光縣。有好事的人,唯恐鐵佛離去,遂用鐵索將鐵佛一臂瑣住。當夜,只見一道紅光飛出佛堂,鐵佛掙斷手臂,直奔東光而去。後據去過東光人講,鐵佛果真去了東光縣,當地也建大佛寺一座,並將鐵佛的斷臂用銅質修復,用鐵索將鐵佛攔腰瑣住。每當敲鐘時,發出的是「鐵佛堂」的聲音。無疑鐵佛還惦記着香河一帶的百姓。日後,鐵佛堂四周有民定居,漸成村落,名為鐵佛堂。

安頭屯的傳說

安頭屯過去叫灣屯,村北有一大片墳地,相傳是黃陵。在黃陵內,有個石頭人。一天,村中幾個女孩子挖野菜,見了石人相互戲言:誰的菜籃子套上石人,誰就是石人的妻子。於是,幾個女孩便輪流往石人頭上仍菜籃子。可巧,被安氏之女的菜籃子套住了。那石人在當天夜間就來到安氏家中,與其女結為夫妻。第二年,安氏之女生下一男孩,隨母姓取名安敬思。敬思長到七、八歲時,聽說其父是石人,便問其母。母不隱瞞,如實相告。敬思聽後,背着其母跑到皇陵,揮拳將石人腦袋砸掉,一氣之下,便離家出走。幾經周折,來到雲南,被晉王李克用收為義子,改名李存孝封為十三太保。後來,李存孝功成名就,回家祭祖時,復把石人腦袋安上。至此,灣屯改名安頭屯。

七郎塔的傳說

七郎塔,即香河城南於辛莊村棲隱寺塔。相傳是為紀念楊七郎擊退遼兵而修。塔內有楊七郎神像。北宋年間,香河一帶是宋遼交戰的主戰場。一天,大股遼兵入侵,聞有七郎塔便膽戰心驚,不戰自敗,倉惶北逃。

義井

相傳,唐王李世民率十萬大軍遠征高麗,途徑一片沙漠,兵馬盼水止渴。忽然見到一口水井,井邊有石槽,井水清澈如鏡,甘甜可口。十萬大軍飲用,取之不竭。因此被唐王封為義井。後井旁民居成村,從此定為村名。

扁城的由來

扁城村位於安平西北三公里處,相傳明嘉靖年間,相國嚴嵩相中了此地,修了一座府邸,供他的妻妾、愛女居住。府邸仿照皇宮建築,亭台樓榭,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富麗非凡。府邸雖好,但畢竟天地狹小。嚴嵩的愛女耐不住府中的寂莫,總想外出遊玩,觀賞外面的世界。可堂堂是相國小姐怎能在平民百姓面前拋頭;露面呢?可要嚴嵩拗不過自幼嬌寵的愛女,只好又選址修建了一座花果園(在今安平鎮四街),供愛女遊玩。為防小姐見到外人,由府邸到花果園築了夾道高牆。遠望像是一座扁形的城堡,當地人管它叫扁城。後來,嚴嵩失勢被抄,府邸荒蕪,扁形城堡坍倒要夷平,在此形成村落,村名仍叫扁城。

黃院的傳說

相傳,明代有一個皇家女兒,在一座寺廟帶髮修行,人們就管這座寺廟叫皇姑庵。後來,庵旁漸漸有了人家,皇姑庵便成了村名。皇姑生前常施捨錢物周濟窮人,深受村民愛戴。皇姑死後,村民便把皇姑葬在了村西。為怕有人偷棺盜墓,就在墓地蓋防圈院,派人看護,遂將村名改叫了皇家院。叫來叫去,人們就把皇家院叫成黃院了。

王二奶奶的傳說

據說,王二奶奶的娘家是香河縣城東南的喬各莊,婆家是城南的雀林院。她會接生,會看病,每天騎着毛驢為鄉親驅病除災。後來在丫髻山(今屬平谷縣)修行成佛,仍然護佑鄉里。有關她的傳說,至今眾口皆碑。

李存孝與王彥章

潮白河邊上有一個使船的大漢叫王彥章,此人身高八尺,力大無比,手使的船篙是兩丈多長的大鐵棍。一天,李存孝隨母過河,當船行至河中心,王彥章發現李存孝蹲在船頭,用手指摳船上的鉚釘,一轉眼摳了一堆。王彥章氣得掄起鐵鎬就砸向李存孝。想不到,李存孝伸臂一搪,大鐵鎬便成了對頭彎兒。王彥章大怒,讓李存孝賠篙。李存孝拿過鐵篙,順手捋,又將鐵篙捋直,還比原先長出二尺。王彥章嘆道:「有李存孝,哪顯我王彥章啊!」遂棄船隱退。

舍豆漿

相傳,王二奶奶結婚不久,丈夫就被官府抓走充軍了,撇下一個年輕婦女和一個十幾歲的小叔子,往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呀!說起來,王二奶奶娘家是賣豆腐的,王二奶奶從小就學會了做豆腐。眼下磨扇壓手,王二奶奶想不出別的轍,只好跟小叔子豆哥重操舊業,又干起賣豆腐的生意。有一年,香河一帶不知怎麼鬧開了瘟疫,一家子一家子的。王二奶奶見了心裡着急也沒辦法。她為給鄉親們補補身子,索性豆腐也不賣了,煮出豆漿全部送給大夥白喝。這天,王二奶奶去送豆漿,一出門發現有一老一小餓倒在門口。她忙喊豆哥把人背進屋,盛碗豆漿一口一口地餵起來。餵着餵着,想不到老太太還喝嗆了,哇的一口吐進身邊的豆漿鍋里。說來也怪,鄉親們喝了這鍋豆漿,一身病不知怎麼就好了。

「薛瘋子」泥馬攔洪

相傳前清年間,北運河的紅廟大壩決了口,官府徵調幾千民工築壩攔洪,一連幹了幾十天也沒合龍。這時東魯口村的薛瘋子(舊志載,名為薛清俊)從渠口趕集回家,路過一座關帝廟,忽見廟內泥馬鬃毛亂楂,四蹄亂蹬。他縱身一躍,飛上馬背。泥馬幾聲吼叫,竄出廟門,一氣跑到了紅廟大壩決口處。此時,洪水滔滔,越衝決口越大。薛瘋子翻身下馬,連口氣也沒喘,就跑過去指揮民工築壩。轉瞬間,決口合了龍,薛瘋子才騎馬跑了回來。進廟後,他把馬還栓在原地。有人一見泥馬通身是汗,便說:「泥馬身上有這麼多水,還不散架呀!」話音未落,泥馬果真散了,變成了一堆泥。

要土地

據說在清朝順治年間,八旗兵橫行霸道,跑馬占地,鬧得百姓流離失所,淪為乞丐。王二奶奶見了,有理沒處講,有氣沒處出,一直憋在心裡,總想有一天找順治皇上去說說。可巧,皇太后得了重病,久治不愈,急得順治皇上派人張貼皇榜,廣招名醫。王二奶奶一聽說,立刻騎上毛驢,連夜趕到北京,掏下皇榜就進了宮。這時,皇太后已經性命垂危,光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了。王二奶奶真神,掏出銀針,幾針就給紮好了。順治皇上一高興,連忙打發太監給抬來幾箱子金銀珠寶,王二奶奶連瞅都沒瞅,說啥也不要。她要什麼呢?只的讓順治皇上下道聖旨,把八旗兵強占的土地還給老百姓。皇太后聽了忙讓順治皇上照辦,並把自己的那把曲柄黃羅傘賜給了王二奶奶。這可不是一般的傘,有了這把傘,王二奶奶走到哪兒,都如同太后親臨。從此,王二奶腰板就硬了。每逢外出看病,碰上官府辦事不公,她都要管一管,有氣再也不用憋在心裡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