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香港科技大学转运站

香港科技大学转运站
图片来自fandom

香港科技大学公共运输交汇处是一个位于香港西贡区香港科技大学外的公共运输交汇处,分为两部份,分别位处于大学道近大学正门位置,及位处于银影路近大学南闸入口旁位置。

目录

介绍

正门位置(下称“正门”)巴士站于1991年7月16日启用;南闸入口旁位置(下称“南闸”)巴士站于2012年8月6日启用。为因应三三四新学制[1]科大展开校园扩建计划,而分流科大学生及教职员前往九龙西贡等地方。现时“正门”为前往新界(“南闸”除外)的路线停靠,“南闸”则停靠前往九龙的路线(因需要顾及大埔仔村一带的乘客,原先计划使用两巴士站的目的地跟现时对调)。 为区别两站,九巴作出相应识别。“南闸”巴士站命名为“香港科技大学(南)(H.K.U.S.T.(South))”(简称科大南);“正门”巴士站命名为“香港科技大学(北)(H.K.U.S.T.(North))” (简称科大北,新巴称此站为“香港科技大学”巴士站)。

历史

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第三所公立大学,“正门”巴士站于1991年正式启用,设于大学道。

九巴298线香港科技大学正式启用时开办,来往香港科技大学蓝田站,而九巴9191M线、新巴792M线线和多条新界专线小巴路线均绕经香港科技大学,初期统一在“正门”巴士站载客。而九巴91P(前身为91M特别班次)开办时则来往此站与钻石山站,早上繁忙时间从钻石山站开出两班,下午繁忙时间则从此站开出一班。专线小巴11M线亦以此站为总站,但因车站设计问题,该线用车于上落客后便会随即驶返坑口站

香港科技大学校园规划草创之初,设计师已在大学南闸一带预留小型交通交汇处,以在日后交通需求突然增多时分流“正门”巴士站的使用量。然而,由于校园启用初期南闸一带仍是一片荒芜,香港赛马会创新科技中心、李兆基校园与郑裕彤楼均尚未落成,令南闸车站显得甚为偏僻,远逊于距“火鸡”(即日晷雕塑)仅咫尺之遥的“正门”巴士站。虽然南闸交通交汇处的坑位(即今连接南闸回旋处及校园中间斜路的通道)随科大首期落成而启用,但一直没有公共交通使用,即使有新路线服务科大,亦悉数设站于“正门”。直至1996年,运输署计划推出往返科大及观塘的新专线小巴路线,才以“正门”巴士站交通繁忙为由,安排该路线以“南闸”为总站。新界专线小巴104线最终在1998年5月23日投入服务,成为首条使用“南闸”车站的公共交通路线。

由于“正门”车站所在的回旋处空间狭小,因此每逢科大举行大型活动(如资讯日),回旋处及大学道均会出现严重挤塞,而在每年资讯日,巴士站的站位安排都会有所调动。此外,在本科入学资讯日期间,九巴会开办91M特别班次疏导到校人潮。

因应三三四新学制,于2012年9月有两批分别考毕最后一届高级程度会考及第一届中学文凭试的中学毕业生入读香港科技大学。为减轻人流剧增对原有“正门”车站的压力,科大校方决定于现时大学南闸旁(黄焯书科研中心侧)兴建一个全新的公共运输交汇处,以分流前往不同目的地的交通服务,并得政府拨款。

南闸公共运输交汇处于2012年8月6日起启用(确实启用日期经大学校方与运输署商讨后公布)。由当日起,往市区方向的九巴91、91M、新界专线小巴11(S)改经该站;新界专线小巴11辅助线11B增设由该站开出的下午回程服务;新界专线小巴104线总站迁往该站;而九巴91P下午开出的班次亦改于该站开出并缩短至彩虹站,不再经彩虹邨新蒲岗钻石山。上述路线于改动后均不再经“正门”车站。至于原计划往西贡方向绕经该站的新巴792M线,在新安排下则维持原有行车路线。

随著将军澳线于2002年通车,298线被缩短为来往科大及宝林,并更改路线编号为“298M”,最终于2004年由91M延长至宝林取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