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丁·沙尔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丁·沙尔菲
马丁·沙尔菲
原文名 Martin Chalfie
出生 1947年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国籍 美国
职业 科学家

马丁·沙尔菲(Martin Chalfie,1947年-)美国科学家,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与下村修钱永健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

个人简历

沙尔菲在芝加哥长大,是吉他手伊莱·沙尔菲(1910—1996)和服装店主维维安·沙尔菲(婚前姓Friedlen,1913—2005)的儿子。他的外祖父Meyer L. Friedlen早年从芝加哥移居莫斯科,祖父母本杰明和埃丝特·沙尔菲从布列斯特迁居辛辛那提。

1965年他被哈佛大学录取,本来准备念数学专业,但后来转攻生物化学。最后一年之前的他在克劳斯·韦伯的实验室工作了一个暑假,但是“那是如此令人沮丧的彻底失败,我决定我不该从事生物学工作。”在最后一年他读完了本专业,并选择了一些法律、喜剧和俄罗斯文学的课程。

在哈佛他参加了游泳队,被取了“队长”的绰号。那时游泳教练比尔·布鲁克斯说:“马丁会成为一个卓越的队长,因为全队都尊敬他。”作为队长,他赢得了Harold S. Ulen奖,受奖理由是“作为哈佛队的学长,最好的诠释了领导力、体育道德、团队合作的价值,是Harold S. Ulen的典型,”诺贝尔奖结果公布后,他大一时的室友说,“他永远将自己看作游泳者” 。

1969年毕业后,他做了一系列临时工作,比如帮父母的服装店卖衣服以及在Hamden Hall Country Day School教书。1971年夏,他在耶鲁大学何塞·扎杜奈斯基实验室的研究促成了他的首部出版物。他的信心增加了,回到哈佛在罗伯特·帕尔曼指导下读研究生,1977年获博士学位。

他与西德尼·布伦纳和约翰·苏尔斯顿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合作完成了博士后研究,三人1985年发表了关于线虫触觉感官的神经回路的论文。沙尔菲后来于1982年离开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加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继续研究线虫的触摸突变体。

人物贡献

绿色荧光蛋白的价值发现者[2]

没有马丁·沙尔菲,绿色荧光蛋白似乎只是科学研究中产生的一种“副产品”。下村修1972年发表涉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论文,沙尔菲直至1988年才在哥伦比亚大学一次讲座中听说这个名词。先前多年,他潜心研究一种仅1毫米长的线虫神经结构。这种线虫由959个细胞组成,却有大脑、性别和寿命。如果说下村修是绿色荧光蛋白的“接生婆”,沙尔菲则是绿色荧光蛋白的价值发现者。不过,沙尔菲与绿色荧光蛋白的“邂逅”带有侥幸成分。

沙尔菲敏锐地意识到,绿色荧光蛋白或许会成为研究线虫的神奇工具。经多年研究,沙尔菲1994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作为基因标识的绿色荧光蛋白》一文,尽管正文只有一页,却标志绿色荧光蛋白投入实验室应用。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公布后,北京大学“未名论坛”生物学板块上一些网民认为,沙尔菲捡了个便宜,绿色荧光蛋白只是他研究线虫的一个工具。他们认为,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前研究员道格拉斯·普拉舍比沙尔菲更有资格获奖。

下村修发现绿色荧光蛋白后,普拉舍发现能克隆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钱永健曾回忆说,他和沙尔菲均受惠于普拉舍,因为后者无偿向他们提供了这种基因。

普拉舍对当年把基因提供给沙尔菲和钱永健一事并不抱憾。他说,两人付出了巨大努力。而自己当时苦于经费不足,恐怕无以为继。

普拉舍因经费原因离开伍兹霍尔实验室后,辗转于美国农业部下属一家实验室和美国航空航天。两年半前,航天局中断与他的合同。普拉舍现在是阿拉巴马州一名汽车推销员。

沙尔菲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轶事

上网找蠢货

沙尔菲对自己获奖似乎感到意外。他说,8日那天,他上网才得知,自己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

沙尔菲说,几天前,他无意中把家里电话的铃声调小了。

8日早晨,他醒来听到电话铃响,以为是隔壁邻居家电话,“我有点恼火,他们怎么不接自己的电话”。

很快,沙尔菲想起当天是化学奖公布的日子,“我想知道,今年到底是哪个笨蛋获奖……我打开笔记本电脑,发现我就是那个蠢货”。
支持奥巴马

沙尔菲8日说,获奖后,他首先要在学术界一封支持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的公开信上签名。

今年9月,美国6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公开信,称美国“迫切需要一位有远见的领导人,确保美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传统强大地位”。这些代表美国科学界的精英认为,在现任总统乔治·W·布什的8年任期内,联邦政府不仅损害了一些研究部门的活力,甚至把政治带入科学研究中。这些学者在信中公开支持奥巴马,认为奥巴马能让美国科学界重整旗鼓。

沙尔菲是最新加入诺奖获得者行列的美国科学家。他说,科学界需要来自白宫的支持,他的研究成果离不开政府支持,“但不幸的是,过去8年间,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正在消失”。他说,如果政府不能恢复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许多诺奖获得者将来可能离开美国,另寻科研圣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