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兰(植物)

马兰

中文学名 马兰

拉丁学名 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

别称 蓑衣莲,鱼鳅串,路边菊,

田边菊,鸡儿肠,马兰头

拼音 malan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桔梗目

菊科

马兰属

马兰(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根茎有匍枝。茎上部有毛,有分枝。基生叶花期枯蒌;茎生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6历米,基部渐窄成具翅长柄,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齿或羽状裂片,上部叶全缘,基部骤窄无柄,叶较薄,两面或上面近无毛,边缘及下面沿脉有粗毛。总苞半球形,径6-9毫米,总包片2-3层,外层倒披针形,长2毫米,内层倒披针状长圆形,长达4毫米,上部草质,有疏毛,边缘膜质,有缘毛;花托圆锥形。舌状花1层,管部长1.5-1.7毫米,舌片浅紫色,长达1厘米;管状花长3.5毫米,管部长1.5毫米,被密毛。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极扁,长1.5-2毫米,熟时褐色,边缘浅色有厚肋,上部被腺及柔毛;冠毛易脱落。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目录

形态特性

株:根茎有匍枝。

茎:茎上部有毛,有分枝。

花:总苞半球形,径6-9毫米,总包片2-3层,外层倒披针形,长2毫米,内层倒披针状长圆形,长达4毫米,上部草质,有疏毛,边缘膜质,有缘毛;花托圆锥形。舌状花1层,管部长1.5-1.7毫米,舌片浅紫色,长达1厘米;管状花长3.5毫米,管部长1.5毫米,被密毛。

果: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极扁,长1.5-2毫米,熟时褐色,边缘浅色有厚肋,上部被腺及柔毛;冠毛易脱落。

产地分布

分布: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至印度。

产地:黑龙江、吉林东部、江苏南部、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西南部、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北部、贵州、云南及四川。

生境:林缘、草地、溪岸。

功效作用

马兰,含黄酮甙、全草含挥发油,油中有乙酸龙脑酯、甲酸龙脑酯等,有清热解毒、消食积、利小便、散瘀止血之效,用于感冒发烧、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等症。

1.清热利湿

马兰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用于湿热炎症、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或湿热腹泻、湿热黄疸或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用治湿热黄疸,可配合茵陈、山栀、大黄、平地木等药同用;治疗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淋沥刺痛,可配合凤尾草、扁蓄、瞿麦、海金沙、车前草等药同用。

2.消肿止痛

马兰有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疮痈肿痛、咽喉肿痛、痈肿疮疡,用治咽喉肿痛,可配合板蓝根、筋骨草等清热解毒药物同用。《质问本草》:捣汁涂黄水疮及无名肿毒。用叶同冬蜜捣匀,敷阳症无名肿毒,未溃者能散。

3.凉血散淤

马兰有凉血散淤的功效,用于淤热出血、吐血、崩漏、血热衄血、便血、外伤出血、月经不调等症。对于血热妄行的出血症,可配合仙鹤草、铁苋菜、菊叶三七、侧柏叶等止血药同用;配白茅根凉血止血。

4.败毒抗癌

马兰有败毒抗癌的功效,能使癌肿消退。用于癌瘤积毒、肋腺癌、白血病,还可用于毒蛇咬伤,可将新鲜全草,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或配合野菊花、半枝莲等同用。

营养价值

马兰含黄酮甙、全草含挥发油,油中有乙酸龙脑酯、甲酸龙脑酯、酚类、倍半萜烯、倍半萜醇、二聚戊稀和辛酸等。

1、抗炎镇痛作用:马兰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特有镇咳作用;并有抗惊劂及加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眼作用。对小鼠有弱的镇痛作用。据报道用大白鼠足趾肿胀法和小白鼠耳廓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用大白鼠钾离子皮下透入致痛法和小白鼠扭体法,观察全叶马兰的镇痛作用。

2、防衰老抗癌症的作用:据报道,马兰富含微量元素硒、VE和胡萝卜素。其中Se、Zn、Mg、Ca含量更丰富。研究证明,硒是一种有明显抗癌抗衰老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元素。硒是抗氧化酶(GSH-PS)的必需组成成分,硒可提高此酶的活性,防止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3、对血管血液的作用:马兰含大量钾盐: 每100g鲜马兰含钾1013.36mg,是一般常食蔬菜的的2~20倍以上。医学证明,家参与调节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从马兰中摄入的钾元素,经过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进入血液,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减少钠在心肌中聚集,增大推动血液的动力,扩张血管壁、防止动脉管壁增厚,对血管起保护作用,可以预防并减少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危险。[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