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兰菊繁殖方法

马兰菊繁殖方法

马兰菊
原圖鏈接

马兰(学名:Kalimeris indica (L.) Sch. Bip.)是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有匍枝,茎直立,高可达70厘米,上部有短毛,基部叶在花期枯萎;茎部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全部叶稍薄质,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内层倒披针状矩圆形,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花托圆锥形。舌状花,舌片浅紫色,瘦果倒卵状矩圆形,极扁,5-9月开花,8-10月结果。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马兰

学 名: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

 
马兰菊
原圖鏈接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合瓣花亚纲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亚 科:管状花亚科

族:紫菀族

属:马兰属

组:马兰组

种:马兰

命名者及年代:(L.) Sch. Bip.,1854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1、根:或具直根,地下有细长根状茎,匍匐平卧,白色有节。

2、茎:直立,多少有分枝,被短柔毛。株高30~50cm。

3、叶:互生。基部叶在花期枯萎。茎生叶披针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3~7cm,宽1~2.5cm,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边缘从中部以上具2~4对浅齿或深齿,具长柄。上部叶片渐小,全缘,两面有疏微毛或近无毛,无柄。

4、花:头状花序径2.5cm,单生于枝端或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6~9mm。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内层倒披针状长圆形,先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边缘膜质,有缘毛/缘花舌状,紫色,1层。盘花管状,多数。

5、果实:瘦果冠毛短,易脱落,不等长。

6、种子:倒卵状长圆形,极扁,褐色,边缘有厚肋。[1]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及辽宁南部。也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南半岛至印度。生长在林缘、草丛、溪岸、路旁。

繁殖方法

选地整地

马兰头多野生在路边、田野、山坡上,它的适应性广,喜温暖气候,也较耐阴,有极强的抗寒和耐热力,对于光照要求不严,能适宜零下10度低温和32度的高温。所以要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湿润、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种植前将土壤进行深翻,利用太阳将其暴晒一月后,施入基肥,在秋季8-9月即可进行繁殖。

繁殖

马兰头可以采用播种和根茎的繁殖方法,播种时间在立春后,采用播种的方法,将种子均匀的撒播在地面,一般播种15天后出苗,但是由于种子比较难收集,所以在生产上都选择根茎繁殖。可在8-9月时,在野外或人工培育的健壮植株连其根茎挖出,注意不要损害到根系。采用穴栽的方法,将挖取的根茎平铺在穴内,覆盖一层腐熟的有机肥,在覆一层3-5cm的土,压实浇水,5-7天即可成活。

田间管理

在栽种后要注意土壤的干湿状况,如遇干旱情况,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直至出苗,当幼苗生长出2-3片真叶时,即可追施一次稀薄的肥水。当幼苗生长到5-8片真叶时,要进行间苗、补苗,控制幼苗的株行距,马兰头幼苗较少,易于杂草混生,所以除草是关键,最好采用人工拔草,生产无公害生产。

病虫害

马兰头在种植时极小发生虫害,但是由于周围其他作物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菜青虫啃食叶片的现象,所以在收割后,要用药剂防治。马兰头作为一种野菜,它的抗病力也是极强的,但是偶尔也会发生灰霉病,可用乙霉威药剂防治。[2]

主要价值

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消食积,利小便,散瘀止血之效 ,在福建广东通称田边菊、路边菊,湖北、四川、贵州、广西通称鱼鳅串、泥鳅串、泥鳅菜,云南称蓑衣莲。幼叶通常作蔬菜食用,俗称“马兰头”。

相关视频

乡下随处可见的“马兰花”有如此多功效,为败毒抗癌的良药

常见山野菜“马兰头”吃过吗?采嫩叶当蔬菜,遇见不妨认识一下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