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蘭菊繁殖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蘭菊繁殖方法

馬蘭菊
原圖鏈接

馬蘭(學名:Kalimeris indica (L.) Sch. Bip.)是菊科,馬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有匍枝,莖直立,高可達70厘米,上部有短毛,基部葉在花期枯萎;莖部葉倒披針形或倒卵狀矩圓形,全部葉稍薄質,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並排列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覆瓦狀排列;外層倒披針形,內層倒披針狀矩圓形,上部草質,有疏短毛,邊緣膜質,花托圓錐形。舌狀花,舌片淺紫色,瘦果倒卵狀矩圓形,極扁,5-9月開花,8-10月結果。

基本信息

中文名:馬蘭

學 名: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

馬蘭菊
原圖鏈接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合瓣花亞綱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亞 科:管狀花亞科

族:紫菀族

屬:馬蘭屬

組:馬蘭組

種:馬蘭

命名者及年代:(L.) Sch. Bip.,1854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

1、根:或具直根,地下有細長根狀莖,匍匐平臥,白色有節。

2、莖:直立,多少有分枝,被短柔毛。株高30~50cm。

3、葉:互生。基部葉在花期枯萎。莖生葉披針形至倒卵狀長圓形,長3~7cm,寬1~2.5cm,先端鈍或尖,基部漸狹,邊緣從中部以上具2~4對淺齒或深齒,具長柄。上部葉片漸小,全緣,兩面有疏微毛或近無毛,無柄。

4、花:頭狀花序徑2.5cm,單生於枝端或排列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徑6~9mm。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倒披針形,內層倒披針狀長圓形,先端鈍或稍尖,上部草質,邊緣膜質,有緣毛/緣花舌狀,紫色,1層。盤花管狀,多數。

5、果實:瘦果冠毛短,易脫落,不等長。

6、種子:倒卵狀長圓形,極扁,褐色,邊緣有厚肋。[1]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安徽、江蘇、山東等省及遼寧南部。也分布於朝鮮、日本、中南半島至印度。生長在林緣、草叢、溪岸、路旁。

繁殖方法

選地整地

馬蘭頭多野生在路邊、田野、山坡上,它的適應性廣,喜溫暖氣候,也較耐陰,有極強的抗寒和耐熱力,對於光照要求不嚴,能適宜零下10度低溫和32度的高溫。所以要選擇土壤疏鬆、肥沃、濕潤、排灌方便的地塊種植,種植前將土壤進行深翻,利用太陽將其暴曬一月後,施入基肥,在秋季8-9月即可進行繁殖。

繁殖

馬蘭頭可以採用播種和根莖的繁殖方法,播種時間在立春後,採用播種的方法,將種子均勻的撒播在地面,一般播種15天後出苗,但是由於種子比較難收集,所以在生產上都選擇根莖繁殖。可在8-9月時,在野外或人工培育的健壯植株連其根莖挖出,注意不要損害到根系。採用穴栽的方法,將挖取的根莖平鋪在穴內,覆蓋一層腐熟的有機肥,在覆一層3-5cm的土,壓實澆水,5-7天即可成活。

田間管理

在栽種後要注意土壤的乾濕狀況,如遇乾旱情況,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直至出苗,當幼苗生長出2-3片真葉時,即可追施一次稀薄的肥水。當幼苗生長到5-8片真葉時,要進行間苗、補苗,控制幼苗的株行距,馬蘭頭幼苗較少,易於雜草混生,所以除草是關鍵,最好採用人工拔草,生產無公害生產。

病蟲害

馬蘭頭在種植時極小發生蟲害,但是由於周圍其他作物的影響,可能會出現菜青蟲啃食葉片的現象,所以在收割後,要用藥劑防治。馬蘭頭作為一種野菜,它的抗病力也是極強的,但是偶爾也會發生灰霉病,可用乙霉威藥劑防治。[2]

主要價值

全草藥用,有清熱解毒,消食積,利小便,散瘀止血之效 ,在福建廣東通稱田邊菊、路邊菊,湖北、四川、貴州、廣西通稱魚鰍串、泥鰍串、泥鰍菜,雲南稱蓑衣蓮。幼葉通常作蔬菜食用,俗稱「馬蘭頭」。

相關視頻

鄉下隨處可見的「馬蘭花」有如此多功效,為敗毒抗癌的良藥

常見山野菜「馬蘭頭」吃過嗎?采嫩葉當蔬菜,遇見不妨認識一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