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普鲁斯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马塞尔·普鲁斯特 | |
---|---|
马塞尔·普鲁斯特 | |
原文名 | Marcel Proust |
出生 |
1871年7月10日 法国 巴黎 |
逝世 | 1922年11月18日 |
国籍 | 法国 |
职业 | 作家 |
知名作品 |
《追忆逝水年华》 《欢乐与时日》 |
马塞尔·普鲁斯特,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生于巴黎一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学者,母亲是富有的犹太经纪人的女儿。普鲁斯特自幼患哮喘病,大学毕业后,因健康原因,不能出户,开始撰写小说。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由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人物经历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年7月10日出生在巴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为保健医生,母亲是证券经纪人的女儿,犹太血统。普鲁斯特自幼体弱多病,生性敏感,富有幻想,10岁时得哮喘病,拖累终生。中学毕业后入巴黎大学文理学院法律系,听过柏格森的哲学课,深受影响。不久,开始涉足上流社会,出入文艺沙龙,与文学艺术界的名流广泛接触,成为一个举止温文尔雅的时髦青年。1882至1889年,普鲁斯特在巴黎贡多塞中学求学。这是一所大资产阶级子弟聚集的学校,他交游较广,并开始进入社交界,与作家法朗士和其他一些文学界名流相识,因而进入圣日耳曼区古老贵族世家的沙龙。
1896年,普鲁斯特将各处发表的纪事、随笔、故事等汇编成第一部作品《欢乐与时日》出版。1896至1899年,写作自传体小说《让·桑德伊》,未完成,直到1952年由后人根据手稿整理发表。少年和青年时代,普鲁斯特热衷于出入交际场所。但他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磨练分析批判能力。他后来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这个时期的经历。1900至1906年左右,他翻译、介绍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的作品。罗斯金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他相信直觉胜于对客观事实的分析。1903至1905年,普鲁斯特的父母先后去世。从1906年起,他的哮喘病不时发作,只能闭门写作。1908至1909年间,写过一篇阐述美学观点的论文《驳圣伯夫》,生前未发表,直到1954年才发表手稿的片断。
在写作《让·桑德伊》和《驳圣伯夫》的同时,普鲁斯特开始构思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1],从1906年开始写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轮廓已定,分7大部分,共15册。1913年3月,在遭到屡次退稿之后,他把书稿交给格拉塞出版社自费出版,先垫付1750法郎。到了5月,他在拿回校样的时候,把书名改成了《追寻逝去的时光》,与此同时,他将两卷分别命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1913年11月8日,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终于出版。1919年,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第2部《在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而成名。1920至1921年发表小说第3部《盖尔芒特家那边》第1、2卷;1921至1922年发表第4部《索多姆和戈摩尔》第1、2卷。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逝世前将作品全部完成。
写作特点
无论怎么说,形形色色的佣人一直是普鲁斯特热衷的题材。"在普鲁斯特作品里我们读到了朱庇安、艾梅先生或塞莱斯汀·阿尔巴拉特身上动人的阴影。这一人物系列一直通向弗朗索瓦丝;她那粗犷、棱角分明的体形就像从《时辰之书》(Book of Hours)里的圣玛尔塔身上直接搬下来的。至于那些马夫和猎手,他们总是无所事事,好像付他们工钱就是为了让他们闲着发愣,而不是要他们干活。普鲁斯特对种种仪式的鉴赏集中于各种对下层佣人的描绘。谁又能说清楚这种对佣人的好奇心多大程度上变成了普鲁斯特阿谀奉承的一部分,而对佣人的阿谀奉承又在多大程度上同他的好奇心混合在一起?谁知道对这些置身于社会顶层的佣人角色的艺术描摹具有多大的艺术潜力?普鲁斯特呈现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摹本,他身不由己地这样做,因为他承认对他来说,"看"(voir)与"摹仿欲"(désirer imiter)本是同一桩事情。普鲁斯特身上这种既唯我独尊又巴结逢迎的双重态度由莫里斯·巴雷斯的一句话形容得再贴切不过。他说普鲁斯特像个"挑夫客栈里的波斯诗人"(Un poete persan dans une loge de portiere)。这是有关普鲁斯特的文字中最精彩的一笔。
另外,还有一个绝妙的词语联系着普鲁斯特和弗洛依德:"潜意识"--幸好,弗洛依德比爱因斯坦更能为一般人理解--这种比较似乎更有实效。弗洛依德论及的是潜意识、无意识和伊德,普鲁斯特所论及的,一般说来只是关于潜意识,虽然他的用语是"无意识"。在普鲁斯特的观点和术语中没有弗洛依德的印迹,而且也没有任何细微的征象可以表明,在写作时他已了解了弗洛依德的著作。他的小说所以成为"系列的无意识的小说",是因为它本身便是一种遗忘与记忆的现象,正如他后来接受波尔斯采访时阐述的那样。他认为人们的逻辑思维有着现实或未来的实际功用,'白们很容易从我们的头脑中失落,但是可以被由主观意识所控制的记忆呼唤回来,有时也会由记忆中的偶然机会唤回。不过,我们倒是无意地发现其他一些我们并不能称之为"遗忘了的"东西,因为我们从未记住它们,它们也会有力地完整地通过非主观记忆而上升到表面来,它们中没有任何压抑,也没有伊德,潜意识压抑力,道德瘤,或治愈它们的分析法,性也不扮演任何角色。因此,普鲁斯特原以为《索罗梅和戈莫勒》和《女囚》会引起人们对他著作的道德谴责,或是对他本人的仇视与贬斥,但相反这两部作品却增加了他的声誉。一是因为弗洛依德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时代风尚的变化。
普鲁斯特力图抓住情感的无限丰富性,将各种感觉、回忆、意念所产生的无比丰富的实感捕捉住。为了将人一生的感受记录下来,小说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普鲁斯特记录的不是一时一地的感受,而是'不同时刻的感受聚集'。也就是说,无数个不同时刻的心理活动组成了人的一生。普鲁斯特从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出发,通过那种"盖尔芒特家--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式的无意识联想找回了那"有声有色"的往事。这种无意识联想在内心世界里充分地复活了过去的时光,著名的"小玛德莱娜的点心"就是这种无意识联想的一个典型例子。
实际时间的时序都是呈线性流淌的,而心理时间都是通过无意识联想一物诱发一物形成的,所以心理时间不可能保持实际时间原有的时序,而往往是时序颠倒混乱或呈无时序状态。呈现出一种时空蒙太奇。普鲁斯特在著《追忆似水年华》时便采用了这种时序颠倒的手法。在普鲁斯特看来,回忆一个人、一件事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而是交叉反复、颠倒错乱地进行的,在实践之间的衔接中,看不出什么必然联系,但从整体看,这并不妨碍小说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物思想
普鲁斯特经常谈到真实和真实性,但他的出发点与现实主义作家是不同的。他说:"任何时候,艺术家都应听从他的本能,这样艺术才能成为最真实的东西,不管生活给我们留下的是怎样的概念,它的物质外形,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痕迹,依然是它必不可少的真实性的保证。由于纯粹的智慧造就的那些概念只具有某种逻辑的真实可能的真实性。惟有印象,尽管构成它的材料显得那么单薄,它的踪迹又是那么不可捕捉,它才是真实性的选择结果,因此,也只有它激发心灵的感知。心灵倘若能从中释出真实,真实便能使心灵臻于更大的完善。"在这段话中,普鲁斯特认为生活及其给人留下的痕迹,是"必不可少的真实性的保证",也就是说,真实与生活彼此相连,密不可分,即使物质和生活留下的印象非常单薄,它的痕迹难以捕捉,但这恰恰是真实性所依附的东西,因为只有印象才能激发心灵去感受,由此获得真实。
普鲁斯特的好奇心里有种侦探成分。在他眼里,社会最上层的一群人是一个犯罪团伙,一群无与伦比的阴谋家:他们是消费者的黑手党。这个团伙把一切同生产有关的事情都从自己的世界里剔除干净,至少要求把这类事情优雅地、羞羞答答地藏在教养良好的职业消费者特有的做派之下。普鲁斯特对势利眼的分析是他的社会批评的顶峰,其重要性远在他对艺术的顶礼膜拜之上。因为势利眼的态度无非是从纯粹消费者角度出发的,对生活前后一致、井井有条,而又铁一般坚硬、冷酷的看法。在这个撒旦的魔幻世界里,有关大自然生产力的哪怕是最遥远、最原始的记忆也被删除了,因此普鲁斯特发现变态的关系比常态的关系更有用,甚至在爱情上也是如此。无论从逻辑上讲还是从理论上讲,纯粹的消费者也就是纯粹的剥削者;在普鲁斯特的世界里,这个形象达到了其真实历史存在的全部具体性。这个形象之所以具体,是因为它既深不可测又游移不定。普鲁斯特描绘的是这样一个阶级,它在任何场合都把自己的物质基础伪装起来,并由此同某种早已没有任何内在的经济上的重要性,但却足够充当上流中产阶级面具的封建主义文化结合在一起。普鲁斯特知道自己是个幻灭者,他无情地去除了"自我"和"爱"的光彩,同时把自己无止境的艺术变成了他的阶级的最活跃的秘密,即其经济活动的一层面纱。这样做当然不是为这个阶级效力。他是他创造出来的世界的主人。在这个阶级尚没有在其最后挣扎中最充分地展露其特征之前,普鲁斯特作品的伟大之处是难于为人所充分领悟的。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他的重大功绩是对自己的描述。普鲁斯特无疑是属于第一流的。但即使在这方面他也是片面的,他喜欢把他自身所具有的怪癖,软弱,局限性归于每一个人,认为这是每一个人的特性。在写到爱情或友谊时,这种倾向似乎较他所能承认的更强烈。没有一个人,甚至司汤达曾这样充分地谈论过自己,没有人曾这么耐心而彻底地探究过精神的黑暗之处。要做到这一点,作者不仅得是一位性格内倾者,并且需要出众的分解和分析的才能,普鲁斯特恰好拥有它们。因而他能从个人相当特殊的心理状况中得出一般的真理。
普鲁斯特认为,阅读并非像拉斯金强调的那样,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是局限性的。他再次以童年时的阅读为例,阐述自己的观点,例证是"我"童年时利用各种场所阅读的小说:泰奥菲尔·戈蒂耶的《弗拉加斯船长》。"我"指出,小说中有两三个"最独特最美妙"的句子,"我"隐隐约约察觉到,这些句子的美源于泰奥菲尔·戈蒂耶在文本中间或流露出的真实。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真实,"我"希望阅读戈蒂耶的其他作品,希望发现同样美丽的句子,研究他对事物的看法。以阅读泰奥菲尔·戈蒂耶的作品为例,普鲁斯特借此要指出的是,阅读相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是有"局限性"。
获取知识的阅读,普鲁斯特同样不提倡,尽管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本身比较困难,需要不懈的探索,需要深入的研究。这种阅读,"如同别人事先准备好的蜂蜜,我们只需付出努力触到图书馆的书架,然后就能在身心处于完全休息的状态下被动地品尝它" 。普鲁斯特以"文学家"从图书馆的藏书中获取真理为例,旨在指出"偶像崇拜"有其不足。对文学家而言,为阅读而阅读,这种对书籍的崇拜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把书籍当作"静止的偶像" ,就不能从中得到启发,更不能获得精神上的高贵与尊严。书中的精髓没能被吸收消化,对文学家而言,书籍始终是一种异物,是一条死板而不生动的原理。而阅读需要"读者有感知力和智力,这两种力要靠读者自己去培养,靠读者在精神生活深处去开发"。普鲁斯特特别强调读者的敏感力很重要,"要透彻阅读一位诗人或者散文家,读者自己也应是个诗人或者散文家"。
人物影响
1871年7月10日出生的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追忆逝水年华》中。 他于1896年出版《欢乐与时日》,后来翻译英国艺术评论家拉斯金的著作《亚眠的圣经》与《芝麻与百合》,作品《让·桑德伊》、《驳圣伯夫》,撰写一些评论拉斯金及同代艺术家的文章。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将高度敏感性与高度精神性融为一体,表现出小说创作的新观念和新技巧,突破了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呈现了一个由感官展开的色彩斑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