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旭
出生 1935年3月
国籍 中国
知名于 中国首位女空降兵


马旭,女,汉族,1935年3月生,中共党员,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市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 中国首批女空降兵。湖北省军区武汉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

2018年9月13日,马旭将她毕生积蓄300万捐给家乡木兰,用于教育、公益事业 。2019年3月底,老人还有另一笔500万元的理财产品到期,预计2019年4月捐出,同时,老人在邮政储蓄银行还有200万的活期存款也将捐出。 ,共1000万。 [1] 2019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2019年12月,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人物事迹

马旭是中国空降兵部队第一代女空降兵,服役时浴血沙场、精忠报国;年届50岁时,潜心科研,研制出“充气护踝”等发明专利,享有“军中居里夫人”美誉;60岁离休后,悬壶济世,为贫苦百姓义诊;人到暮年时,更是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无偿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018年9月13日,马旭和老伴在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银行转账第一笔300万元捐赠款。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转账金额太大,银行工作人员担心老人受骗报了警。正是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大家才得知马旭为家乡捐赠巨款的感人故事。

马旭和老伴离休后,长期住在部队旁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并开辟菜地种植蔬菜。两间低矮的砖房里,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摆满了书报和几十年来的学习资料。他们从不买衣服,几乎不去商场,平时从节省一滴水、一粒米做起,有钱舍不得用,有条件不知道享受,甚至被笑话成“最抠门的人”。然而,他们坚持用几十年时间,从牙缝里节约下一分一角,加上两人的科研成果奖励,最终凑成1000万元巨款,全部用于家乡的教育事业。2019年4月,马旭夫妇将第二笔700万元捐款汇往家乡,完成了捐款心愿。

马旭14岁参军,先后被授予解放奖章、胜利功勋荣誉章。1956年,她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工作,20岁刚出头就是科室的技术骨干。1961年,组建空降兵部队时,马旭参加跳伞卫勤保障工作,凭着过硬的跳伞技术,成为第一代跳伞女兵,被称为“军中花木兰”。年届50岁时,马旭投身科研。为解决伞兵着陆时易损伤这一世界性难题,马旭和老伴查阅大量资料,结合跳伞实践,研制出“充气护踝”和“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均获得国家专利。马旭夫妇离休后,又一起运用从事军医工作积累的医学知识,发挥余热,为贫苦百姓义诊,家门口经常出现天不亮就排起长队的景象。

人物经历

1947年,马旭加入了人民解放军马旭加入了人民解放军马旭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她与黄继光在同一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受勋,并在战场上结识了爱人颜学庸。回国后,马旭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并以全优的成绩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

1961年,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马旭作为军医担任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

1962年秋,马旭第一次正式登机跳伞,此后20多年间,她跳伞14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2] 1983年开始,马旭决定将自己多年的医务工作经验结合跳伞经验总结出来,献给部队。

20世纪90年代,马旭离休后,并没有“安享晚年”,而是仍忙着医学科研。但随着年纪渐长,无儿无女的马旭越发思念家乡。作为第一代空降兵,马旭总计跳伞140多次,成为中国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科研成果

马旭与丈夫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同时,马旭、颜学庸夫妇还研制出“充气护踝”,让空降兵着陆就像踩在气垫上,减少反冲力,减少扭伤情况,并于1989年获得国家专利。此后,马旭和丈夫又经过多次高原跳伞训练和水上跳伞训练,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并于199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家庭成员

马旭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在战场上结识了爱人颜学庸。

人物荣誉

抗美援朝期间,马旭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保卫和平纪念章和朝鲜政府三等功勋章。

2019年1月荣获“冰城楷模”、201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

2019年2月18日,马旭获评“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2019年6月25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公示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2019年9月5日,马旭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作为三位获奖代表之一,马旭在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发言。

2019年12月,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并在表彰大会上大会上作了发言。

2019年12月,被评为第七届湖北省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2020年6月,被评为2019“荆楚楷模”年度人物。

相关报道

72年前,偏远的北大荒,一位母亲含泪将一枚铜板缝进女儿的衣服口袋。次日,14岁的女儿告别家乡,踏上了漫漫军旅征途。

72年后,美丽的北大仓,来自中部城市武汉的700万元善款汩汩流入小城木兰,给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带来更多希望。 汇款者是一位身着整洁军装的瘦小老人,她仔细端详着手中的汇款单,确认无误后,露出满意的微笑。她便是那位年少从军的女孩,如今86岁的湖北省军区技术6级离休干部马旭 。

“小时候是父老乡亲用百家饭养活了我,长大后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2018年9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一家银行网点,两位80多岁的老人走了进来,要求转账300万元到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个账户上。

担心老人遇到骗子,工作人员悄悄报了警。经过警方调查才得知,原来是马旭夫妇准备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教育事业。

2019年4月,马旭捐出余下的700万元,了结了这桩心愿。

消息传开,前去他们位于武汉市远郊住所拜访的人们络绎不绝。看到“千万富翁”住的地方,大家都惊呆了:两间低矮平房,墙面斑驳开裂,屋里只有几件破旧的老家具。二老吃穿用度都很简朴,共用一部老人手机。

“小时候是父老乡亲用百家饭养活了我,长大后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那些旧家具用起来还挺好,稀饭小菜吃起来也挺香,我们对生活很满足,一直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情。”马旭说,这些年,她和老伴的工资收入都存了下来,加上获得的科研专利奖励、自购住房增值,攒了近千万元积蓄,全数捐给了家乡。

“这样一件力所能及的平常事,没想到在大家眼里成了大事,还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很惭愧。”马旭说。 “战友们伞降到哪儿,我就保障到哪儿”

2019年6月,马旭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木兰县。

“我记得小时候还和弟弟在松花江畔游泳,现在两岸高楼大厦,再也找不到儿时家的位置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站在松花江大桥上凭栏远眺,马旭不禁热泪盈眶。

马旭1933年出生于木兰,父亲去世早,母亲一手将她和弟弟拉扯大。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日子过得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解放军来了,分田分地、给钱给物,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心里也一下亮堂了。从那时起,我就立下志向: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马旭说。在母亲和乡亲们的支持下,14岁的马旭毅然参军入伍,先后在东北军政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学习。

1961年,听说新组建的空降兵部队急缺医务人员,马旭放弃在武汉军区总医院的工作,主动申请来到偏远的部队驻地。

“战友们伞降到哪儿,我就保障到哪儿。”刚到部队,她就向首长提出,希望和战士们一同参加跳伞训练。但由于她个子小,体重太轻,远不能达到训练标准。即使再三恳请,仍没有被批准。 马旭不甘心。她晚上偷偷跑到训练场练习跳伞动作,每天都跳上百次。半年后的空降兵考核,马旭动作标准利索,让大家刮目相看。

从此,作为军医的马旭跟着空降兵部队四处跳伞,为战士们做好医疗保障,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您就是一束光,给人无穷的力量”

窗明几净,墙壁粉刷一新,客厅宽敞明亮。屋子的一角还搁着不少行李和纸箱。考虑到马旭和老伴年纪大了,住在郊区多有不便,最近,湖北省军区安排他们搬到了位于中心城区的部队干休所公寓楼里。电梯楼房,安静的小区,居住条件好了,马旭却一时不太习惯。

“组织上关心、照顾我,让我搬到这里,但我还是想回去继续搞科研。”采访期间,马旭对记者说。 在担任军医时,马旭发现伞兵们的脚踝经常受伤,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离休之后,她和老伴查了大量资料,先后设计6套方案,画了700多张图纸,经过亲身跳伞体验、论证,历时600多天,终于发明出一种充气护踝。新产品在空降兵部队推广开来,困扰伞兵多年的难题得到解决。

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也激发了马旭的科研热情。她和老伴又一起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等3项成果,发表多篇医学论文,还编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等材料。 [3]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马旭成为“致敬方阵”的一员。“这份荣耀是党给的,我要永远做党的人,为党奉献一切!”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马旭仍十分激动。

很多人邀请马旭作报告。老伴担心她年纪大了,讲不好被人笑话。但马旭觉得,现在身子骨还不错,应该为党做点什么。她一遍遍学习党史军史,记不住的就做成小卡片,随身带着和老伴相互提问,加强记忆。第一次讲课就大受欢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