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5月3日) |
马璧 | |
---|---|
出生 |
1912年 湖南湘潭 |
逝世 | 1985年 |
国籍 | 中国 |
马璧(1912--1985),字光奎。湖南湘潭人。抗日战争时期,在湖南省教育厅、民政厅任职。1946年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新闻专员、长沙绥靖公署政工处主任秘书。
个人简介
1950年去台湾。历任台湾新中国出版社编辑主任,政工干部学校系主任,中国文化学院、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台湾警备总司令部顾问,总政治作战部特级研究委员。曾主编《国魂》、《革命思想》等刊物并任政治评论月刊社社长。1981年从台湾到北京定居。后任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民革第六届中央常委。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三民主义、孙中山学术思想的研究。著有《三民主义政治学》、《中国国民党党史》等。
马璧,原名大炎,字光奎,号默庐、退思楼主,笔名白圭,祖籍陕西扶风县,1912年4月4日出生在湘潭县马家堰西五里火捞腊冲(现属茶恩寺镇双阳村)的"芭蕉山房"。6岁开始读书,先后读过《论语》、《春秋》,因家贫四次辍学。1925年从村小毕业后,入本乡镇同善社创办的国学专修馆进修一年,后师马元珍、马剑农读经,从齐白石之子齐子如学画。1929年参加县小学教员考试,经考试合格。1932年春开始教书,1933年开始写作,处女作《治安与富强之连锁政策》由上海道德书局出版,从而一发而不可收,《人生指南》、《孔子的思想浅说》等10多种书陆续出版。马璧还爱好美术,深得齐白石的器重。他的《默庐诗草》笺名亦是由齐白石题的。他画的"群虾图"和"蚕桑图",齐白石评价说:"余画虾三十余年,为弟一旦得之。""高出白石弟子三千"。他以《弱冠述怀》七律二首寄白石老人,白石老人爱护晚辈,步原韵回和,以资鼓励。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马璧先后任湖南省教育厅图书审查股长、湖南省民政厅视察等职。先后写了《作文讲话》、《三民主义政治学》、《成功之道》、《人本道》、《三民主义政治浅说》等书,分别由上海世界书局、重庆中正书局、国民图书社出版。其中《三民主义政治浅说》由国民党宣传部编入党义丛书。
个人经历
1945年初,马璧任湘潭县政府社会科长。1946年4月,马璧任国防部新闻局上校编译专员,编辑《新时代》刊物。同年冬,马璧被聘为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美术委员会委员。1947年9月,马璧调北平西宛新闻班任教。1948年秋,程潜出任湘赣绥靖公署主任,任马璧为绥署政工处上校编译专员和上校主任秘书,1949年5月解职归里,回乡务农。1950年初,积极帮助拥有百亩土地的父亲马元亮减速租退押。[1]
1950年9月,湘潭清匪反霸开始后,马元亮带着马璧兄弟出走香港。1951年7月经邓文仪申请到台湾。1952年5月,马璧任台湾"国防部"政治新中国出版社上校编译。他认为政略运用,远在战略运用之上,政略是决定国家命运和世界和平的唯一关键,中共在大陆的胜利步是武装的胜利,而是政治作战的胜利。
蒋经国非常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办了"政工干部学校"。1955年,王升任"政工干校"(后改为政战大学)校长,负责集训师以上政治部主任以上干部,马璧参加了第二期政治作战研究班集训后,留校任教,任专职教授、系主任,兼"国防部"史政局审查委员,代王升整理《政治作战研究》讲稿成书,并于1959年出版,该书成为台湾军队中重要的政治教材,并译成日文、泰文、西班牙文、法文等十多种文字出版。
马璧辅助蒋经国、王升研究政治作战,研究三民主义理论,先后著有《政治学大纲》、《现阶段政治作战的方法》、《政治作战概论》、《民权主义与现代政治思想》、《孙总理思想研究》、《国父学术思想新评论》、《三民主义研究》等20多种书,五获著作奖。其中《作战概论》一书获"四星定星奖章",《国父思想新评价》,获著作奖。《辩证法与心物二元论》获国军政士论文竞赛第一名。他举编过《国魂》、《政治评论月刊》、《革命思想月刊》、《湖南文献》等10多种刊物。还编有20余万言分12册出版的"国父思想"丛书。他被选为五权宪法学会、国父遗教研究会理事和总干事、台湾考试院特种考试委员、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三组专门委员、辅仁大学教授等职。
1977年8月,65岁的马璧在政战大学退休后,受聘为台湾警备总司令部顾问、"国防部"总政治部特约研究员。1980年,马璧受"行政院"新闻局、中央文化工作会、"国防部"总作战部的邀请,曾考察金门等军事要地。1978年11月,马璧收到堂弟马立斌的来信,鼓励马璧早日归来。1980年秋天,马璧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一位福建籍台胞回到大陆定居的消息而心动。不久,他公开在《政治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孔子七十而返鲁,老子七十而出关。言下之意,马璧也要飞回大陆了。
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向台湾当局发出九点建议,引起马璧内心很大触动,认为祖国和平统一,是民族主义的最高要求,九点建议是民族主义有力的号召。他决定回国,10月23日,马璧挥泪告别病中的老父亲,告别妻儿,自台湾飞抵泰国。10月30日飞抵香港。11月3日,马譬飞抵北京,回到离别了32年的大陆,成为离台回归大陆的首批名人之一。不久,马璧受聘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孙中山研究会理事会理事、民革中央常委。1981年11月20日增补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到厦门向驻金门的许历农将军喊话。次年12月23日增补为全国政协常委,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1983年3月25日,马璧秘密到达香港,下榻美丽都酒家,通过学生寻找在香港活动的王升,可王升避而不见,转赴美国。同年,马璧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5月22日,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马璧敢于直言,对干部选贤任能问题,提出了"有才便有能,多才便多能,无才便无能"的观点,并说:"选拨干部,德才兼备,德在才先。"马璧十分关心家乡建设,他筹集资金30万,修建了茶园寺乡排渍工程。他时常通过学生《香港时报》总编金达凯向王升、袁守谦等人劝慰他们回大陆走走看看。1985年10月8日,马璧病逝于湖南长沙,享年73岁,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齐白石的孙子齐佛来为其作了一幅挽联:"是戚谊,是世交,买屋伴长沙,泼墨挥毫空约我;为九条,为四化,履冰归故国,忠肝义胆最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