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目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目乡位于舟山岛西北端,它原来是个悬水岛,1958年其东面围涂造田以后,遂与舟山岛相连。1956年建马目乡。[1]

简介

关于"马目"一名的来历,1994年版《定海县志》载:"相传古有马死葬此,名马墓,谐音马目。"常言道,北马南舟。舟山地处海岛,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很少有马。

为什么在马目这样的悬水小岛会有"马墓"呢?相传,南宋时期,马目东面的烟墩有个在外做官的人,他的独养儿子是个傻瓜。长到十七八岁还分不清东西南北,甚至连爹娘也分不清。常称爹为娘,称娘为爹。闹出了许多笑话,成了当地一大笑料。因为他是大户人家的儿子,人们就叫他"大户"。

有一年清明节,这做官的人骑了匹马回乡扫墓,这"大户"见到马高兴得不得了,一定要他父亲把马留下给他玩。他父亲想,这"大户"留在家里也是丢人现眼,就买了几匹马放养在马目岛上,叫"大户"去看管。谁知不到一个月,马全部死光。"大户"的娘很生气,把"大户"领回去毒打一顿,派人去把死马葬掉。因为当时这里是个无名岛,就以墓为名。

1923年的《定海县志》载:"马目山,离县约六十里,高三十余丈,周围二十余里,泉甘土肥,巨公多隐居于此。上有天妃宫。一名马墓。

按:明嘉靖二十五年,副使许东望击贼于福山洋败之。"与县志的这一记载有关的民间传说,"马目"一名另有来历。

一说"马目"本名"福山":

相传,在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东征,在福建大造战船。所需的木材、资金全部"取之于民"。因为官府没完没了的勒索,当时有三个福建富翁就带了金银财宝逃到马目避难。故有"巨公多隐居于此"一说。因为那时的马目是个无名岛,就以先住福建人为名,称"福山"。并把附近的海域,称为"福山洋"。县志的"许东望击贼于马目福山洋"一说,可能是"马墓"与"福山"是一地两名的缘故。

一说"马目"是"妈姆"音变而来的:

相传,在马目避难的三个福建人信"天妃"神,元大德年间,造了个天妃宫,他们以天妃宫为家。当时岑港有个信菩萨的老太太,听说天妃宫有菩萨,便去朝拜。因为她不知道天妃是什么菩萨,就去问住在宫里的福建人。福建人告诉她说:天妃又称妈祖,她是福建人林默修成的,是海上保护神。可是这老太太听不懂福建话,误以为这菩萨的名号叫"妈姆",念念不忘。并把这菩萨所在地方亦称"妈姆"。这老太太到处拜菩萨,就把这"妈姆"的叫法传开了。舟山人不信天妃,不知道"妈姆"的称呼有误,一直得不到纠正。清康熙年间以后,舟山各地的地名逐步规范化了,人们以为"妈姆"之称太俗,逐改称"马目"。书面文字是"马目",但人们的口头叫法还是改不过来。直到今天,许多人的口头叫法还是"妈姆"。[2]

马目特产

泥螺又名"吐铁",属腹足纲,阿地螺科,遍布于舟山各港湾海涂,尤以定海马目一带为盛,质量上好,素有"马目泥螺岙山虾"之说。

泥螺贝壳呈卵圆形,薄而脆,有许多细微的环纹和纵纹,壳口大,表面平滑,体色为灰黄色和红黄色,稍透明。泥螺习惯生活于含泥沙多、硅藻丰富的海涂与潮水接壤处,退潮后喜欢在泥涂上爬行。

泥螺产期较长,一般从立夏开始到霜降渐趋终止,为期约6个月左右。小满前后头潮泥螺开始旺发,此时的泥螺个体较小,肉质鲜嫩,农历五月后逐渐肥大,个体丰满,产量渐高,现马目等地已开始人工养殖。

马目泥螺以其个体硕大、肉质肥厚、不含泥精(沙)而著名,具有悠久的历史,畅销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具有补肝肾、益精髓、润肺明目、生津等功效,用盐、酒渍食对治疗咽喉炎和结核病等症有一定疗效。

"马目泥螺"在浙江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马目牌泥螺荣获浙江省98年优质农产品金奖。舟山市定海马目泥螺加工厂和舟山瀛洲海洋食品有限公司是定海区从事马目泥螺加工的生产厂家,目前有养殖基地10000亩,年加工能力100余吨。其产品深受各大宾馆、外商和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舟山市旅游局定点生产供应外商的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