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禮遜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禮遜學校(校園)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馬禮遜學校於道光十九年(1839)澳門馬禮遜學校創建,這是基督教在華的第一所學校,並成為基督教教育事業的開端。該校是來華傳教士秉承馬禮遜的遺志創建的。英國怡和洋行(又稱渣甸洋行)出資辦學,由外國人在澳門設的馬禮遜協會管理。

在中國,教會學校的發展是與基督教的傳播共進退的,中國歷代王朝對基督教的政策時常變化,但大多數都是排斥大於接受。清中期以來,隨着西方列強的對華侵略,基督教在中國有了發展,首先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和外國租界,如北京、天津[1]南京上海等。

民國成立以後,中國政府一再表示對各宗派一視同仁,基督教在中國傳布,成效驚人。而教派除了傳道事工之外,並致力於各種社會事業,如建設大學、醫院、書局、救濟院、孤兒院等。教育方面,天主教[2]和新教都在中國建立了一大批教育機構,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一些中國著名大學均起源於教會學校。

發展歷史

馬禮遜學校建校的目的是培養中國幼童通曉英語,了解西方文化,宣揚基督教教義。貧窮學生不僅免收學費,還提供食宿、衣服與書籍。

1835年早期,澳門馬禮遜學校附設於郭士立夫人(Mrs.Charles Gutzlaff)所屬女校。1839年鴉片戰爭前夕,女校停辦,但是馬禮遜教育協會先前所聘的美國人布朗(Samuel Brown 1810-1880)已於1839年11月抵達澳門。布朗,美國康涅狄格州人,畢業於孟松學校,1832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有語言學教學經驗,布朗到達後,着手馬禮遜學校的復校工作。校址在「大三巴」旁的馬禮遜教育協會內它以促進英文教學,以使中國人取得「西方的各種知識」為宗旨。《南京條約》簽訂後,英人割據香港,因為馬禮遜的長子馬儒翰是首任港督璞鼎查德譯員,首任華民秘書(後稱華民政務司)。璞鼎查同意撥地供馬禮遜學校使用。1842年11月1日布朗夫婦領11名學生從澳門遷香港。1843年香港開埠,廣東布政使黃恩彤曾參觀該校,在他寫的《撫遠經略》中稱「馬公書院」,該校地方狹隘,其面積無法與廣州的書院相比。道光三十年(1850),馬禮遜學校由於種種原因而解散。該校培養出了中國最早的留學生,後來從事中國學生留美教育事業的容閎等人。

馬禮遜學校初期學生6人,黃寬、黃勝、李剛、周文、唐廷樞、容閎。唐廷樞(又名唐亞區、唐景星,來自廣東香山縣唐家鎮)日後任輪船招商局總辦,主持開平煤礦,興建[[唐胥鐵路],夫妻在馬禮遜學校當校工。馬禮遜學校按學生程度分四個班,四班為最高班。半天學英文、半天學中文 。

視頻

馬禮遜學校 相關視頻

西方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最先將石版印刷術帶到了中國
清朝時期,馬禮遜耗時8年編撰出英漢字典,當時的英國如獲至寶

參考文獻

  1. (轉載)天津基督教會簡史,新浪博客,2014-05-21
  2. 天主教,中國政府網,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