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礼逊」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翻译家 using HotCat
Zjg對話 | 貢獻
(removed Category:宗教人物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
{{copyedit|time=2019-09-11T13:15:38+00:00}}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罗伯特·马礼逊
 
| 姓名    = 罗伯特·马礼逊
行 11: 行 12:
 
}}
 
}}
  
'''罗伯特·马礼逊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36355/ 豆瓣读书 马礼逊]</ref>是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的第一人,其开创性的工作,为以后中西文化的深层交流奠定了基础。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马礼逊的生平及其翻译《圣经》、创办英华书院、编纂《华英字典》等事迹。同时也介绍了基督教新教各派来华传教的历史,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了有趣的比较。
+
'''罗伯特·马礼逊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36355/ 豆瓣读书 马礼逊]</ref>是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的第一人,其开创性的工作,为以后中西文化的深层交流奠定了基础。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马礼逊的生平及其翻译《[[ 圣经]] 》、创办英华书院、编纂《华英字典》等事迹。同时也介绍了基督教新教各派来华传教的历史,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了有趣的比较。
 
== 人物经历==
 
== 人物经历==
 
* 1782年1年5日出生于英国,男,排行第八,为最小的一个孩子<ref>[https://www.douban.com/note/655653237/ 马礼逊的大事年表]</ref>。
 
* 1782年1年5日出生于英国,男,排行第八,为最小的一个孩子<ref>[https://www.douban.com/note/655653237/ 马礼逊的大事年表]</ref>。
行 18: 行 19:
 
* 1803年志愿当传教士,进伦敦霍克斯顿神学院就学。
 
* 1803年志愿当传教士,进伦敦霍克斯顿神学院就学。
 
* 1804年向伦敦传教会申请到海外传教获准,进高士坡传教学院深造。正式被指定前往中国开教。
 
* 1804年向伦敦传教会申请到海外传教获准,进高士坡传教学院深造。正式被指定前往中国开教。
* 1805年在伦敦开始学习中文,除已学习的拉丁文、希伯来文、希腊文、神学、哲学、数学、植物学外,增加学习天文学和医学等。
+
* 1805年在伦敦开始学习中文,除已学习的拉丁文、希伯来文、[[ 希腊文]] 、神学、哲学、数学、植物学外,增加学习[[ 天文学]] 和医学等。
 
* 1807年被按立为牧师。接受伦敦传教会指示,要求其将圣经译成中文和编纂《华英字典》。同年1月31日,离英转道美国来华。同年9月8日抵达广州,继续学习中文。
 
* 1807年被按立为牧师。接受伦敦传教会指示,要求其将圣经译成中文和编纂《华英字典》。同年1月31日,离英转道美国来华。同年9月8日抵达广州,继续学习中文。
 
* 1808年边习中文,边开始翻译圣经和编纂字典。
 
* 1808年边习中文,边开始翻译圣经和编纂字典。
* 1809年2月20日在澳门与玛丽·摩顿女士结婚,受聘兼任东印度公司译员。
+
* 1809年2月20日在澳门与[[ 玛丽·摩顿]] 女士结婚,受聘兼任东印度公司译员。
 
* 1810年印行中文版《使徒行传》1 000册。
 
* 1810年印行中文版《使徒行传》1 000册。
 
* 1812年伦敦传教会决定增派米怜牧师到中国协助马礼逊。
 
* 1812年伦敦传教会决定增派米怜牧师到中国协助马礼逊。
 
* 1813年7月4日米怜抵达澳门,旋赴广州学习中文。
 
* 1813年7月4日米怜抵达澳门,旋赴广州学习中文。
 
* 1814年马礼逊为中国第一位基督教新教教徒施行洗礼,他的名字是蔡高。中文版《新约全书》出版。马礼逊遭东印度公司伦敦总部免职,但仍为澳门和广州的公司和商行任用。大儿子马儒翰出生在澳门。
 
* 1814年马礼逊为中国第一位基督教新教教徒施行洗礼,他的名字是蔡高。中文版《新约全书》出版。马礼逊遭东印度公司伦敦总部免职,但仍为澳门和广州的公司和商行任用。大儿子马儒翰出生在澳门。
* 1815年《华英字典》第一卷出版。旧约《创世记》中文版出版。米怜赴麻六甲开辟传教基地和设立印刷所。在麻六甲出版的第一个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
+
* 1815年《华英字典》第一卷出版。旧约《[[ 创世记]] 》中文版出版。米怜赴麻六甲开辟传教基地和设立印刷所。在麻六甲出版的第一个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
* 1816年英国政府派特使阿默士德率团访北京,马礼逊被任命为使团中文秘书兼译员。使团遭清朝嘉庆帝驱逐。
+
* 1816年英国政府派特使阿默士德率团访北京,[[ 马礼逊]] 被任命为使团中文秘书兼译员。使团遭清朝嘉庆帝驱逐。
 
* 1817年米怜为中国印刷工人梁发在麻六甲施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授予马礼逊神学博士学位。
 
* 1817年米怜为中国印刷工人梁发在麻六甲施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授予马礼逊神学博士学位。
 
* 1818年米怜在麻六甲成立恒河以东传教差会。《华英字典》第二卷的第一部分出版。麻六甲英华书院创立。
 
* 1818年米怜在麻六甲成立恒河以东传教差会。《华英字典》第二卷的第一部分出版。麻六甲英华书院创立。
行 34: 行 35:
 
* 1821年6.10马礼逊原配玛丽在澳门病逝。
 
* 1821年6.10马礼逊原配玛丽在澳门病逝。
 
* 1822年6月2日米怜在澳门病逝。《华英字典》第三卷出版。广州大火。
 
* 1822年6月2日米怜在澳门病逝。《华英字典》第三卷出版。广州大火。
* 1823年圣经中译本出版,书名《神天圣书》,线装,共21卷,为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史称马礼逊译本。马礼逊独自编纂的《华英字典》全部出版,共6巨册,4595页,为中国历史上出版的第一部中英大字典。马礼逊访问麻六甲。为梁发的儿子梁进德施洗。按立梁发为中国第一位基督教新教传道人。马礼逊被选为英国亚洲学会会员。同年底回英国述职,随船携带历年在华收购的中文图书10000册,准备捐赠英国大学图书馆。
+
* 1823年圣经中译本出版,书名《[[ 神天圣书]] 》,线装,共21卷,为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史称马礼逊译本。马礼逊独自编纂的《华英字典》全部出版,共6巨册,4595页,为中国历史上出版的第一部中英大字典。马礼逊访问麻六甲。为梁发的儿子梁进德施洗。按立梁发为中国第一位基督教新教传道人。马礼逊被选为英国亚洲学会会员。同年底回英国述职,随船携带历年在华收购的中文图书10000册,准备捐赠英国大学图书馆。
* 1824年在3月23日抵达伦敦,将一部他译的中文圣经和一幅北京地图呈献英国国王。被选为法国亚洲学会会员。同年11月,娶伊丽莎白·阿姆斯特朗女士为续弦。在各地演讲,探亲访友。
+
* 1824年在3月23日抵达伦敦,将一部他译的中文圣经和一幅北京地图呈献英国国王。被选为[[ 法国亚洲学会]] 会员。同年11月,娶[[ 伊丽莎白·阿姆斯特朗]] 女士为续弦。在各地演讲,探亲访友。
 
* 1825年创办伦敦世界语言学院。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被伦敦传教会选为董事会董事。东印度公司伦敦总部批准马礼逊复职,默认其在1814年遭免职后仍为中国的公司和商行担任译员的贡献。
 
* 1825年创办伦敦世界语言学院。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被伦敦传教会选为董事会董事。东印度公司伦敦总部批准马礼逊复职,默认其在1814年遭免职后仍为中国的公司和商行担任译员的贡献。
 
* 1826年率全家乘船重返中国。梁发出任马礼逊的助手,传道和著述。(按:梁发著述甚丰,他在1832年所著《劝世良言》一书,曾直接影响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西方基督教一部分教义在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发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梁发著作可参考伟烈力牧师所编的目录,载在《梁发——中国最早的宣教师》,麦沾恩著,朱心然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54—155页)马礼逊仍身兼二职,继续传教和担任译员并开始用中文编撰《圣经注释》和校阅修改初版中文圣经。
 
* 1826年率全家乘船重返中国。梁发出任马礼逊的助手,传道和著述。(按:梁发著述甚丰,他在1832年所著《劝世良言》一书,曾直接影响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西方基督教一部分教义在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发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梁发著作可参考伟烈力牧师所编的目录,载在《梁发——中国最早的宣教师》,麦沾恩著,朱心然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54—155页)马礼逊仍身兼二职,继续传教和担任译员并开始用中文编撰《圣经注释》和校阅修改初版中文圣经。
行 41: 行 42:
 
* 1828年开始编纂《广东省土话字汇》
 
* 1828年开始编纂《广东省土话字汇》
 
* 1829年在广州筹设“驻华英国博物馆”。
 
* 1829年在广州筹设“驻华英国博物馆”。
* 1830年在澳门又为一个中国人施洗。首批美国传教士抵达中国,裨治文牧师为终身在中国传教的美国传教士,雅裨理牧师专在外国海员中传教,任期一年。马礼逊已感体力下降,但尽力帮助新来的美国传教士。马礼逊的大儿子马儒翰年仅16岁,已被广州英国商人雇为译员。
+
* 1830年在澳门又为一个中国人施洗。首批[[ 美国]] 传教士抵达[[ 中国]] ,裨治文牧师为终身在中国传教的美国传教士,雅裨理牧师专在外国海员中传教,任期一年。马礼逊已感体力下降,但尽力帮助新来的美国传教士。马礼逊的大儿子马儒翰年仅16岁,已被广州英国商人雇为译员。
 
* 1831年梁发为三位中国人施洗加入教会。梁发的儿子梁进德跟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学习英文。马礼逊写信给友人说:“我在世的日子恐已不多了,甚盼能准备好见主复临。”
 
* 1831年梁发为三位中国人施洗加入教会。梁发的儿子梁进德跟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学习英文。马礼逊写信给友人说:“我在世的日子恐已不多了,甚盼能准备好见主复临。”
 
* 1832年马礼逊50岁。又一美国传教士司梯文斯牧师到达广州,他是专为外国海员传教的。马礼逊又为一位中国人施洗。由马礼逊倡议,裨治文负责编辑的英文《中国丛报》月刊在同年5月出版。(按:这份英文月刊连续出版20年,到1851年12月停刊,是了解和研究鸦片战争前后历史的重要的第一手参考文献)
 
* 1832年马礼逊50岁。又一美国传教士司梯文斯牧师到达广州,他是专为外国海员传教的。马礼逊又为一位中国人施洗。由马礼逊倡议,裨治文负责编辑的英文《中国丛报》月刊在同年5月出版。(按:这份英文月刊连续出版20年,到1851年12月停刊,是了解和研究鸦片战争前后历史的重要的第一手参考文献)
*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撤销澳门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贸易的专利权,改由英国政府派商务监督到中国负责英中贸易和谈判等事宜。马礼逊自编自印出版不定期英文刊物《传道人与中国杂记》。马礼逊在广州的英文报纸《广州志乘》上发表一篇题为《论印刷自由》的评论,主张“上帝赋予人类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有写作和印刷的自由”。这是针对当时在澳门的天主教主教和在澳门的葡萄牙总督通过澳门东印度公司勒令马礼逊停止利用他自己的印刷所印制基督教新教的宗教宣传品所写的一篇抗议书,最后他写道:“暴君可以施行惩罚,但上帝一定会称许。”医生诊断马礼逊还患有肝病。马礼逊夫人,即本回忆录编者在本年底因病带了孩子们乘船回英国,仅留大儿子马儒翰在中国照顾父亲马礼逊。马儒翰已正式成为译员。
+
*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撤销[[ 澳门]] 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贸易的专利权,改由英国政府派商务监督到中国负责英中贸易和谈判等事宜。马礼逊自编自印出版不定期英文刊物《传道人与中国杂记》。马礼逊在广州的英文报纸《广州志乘》上发表一篇题为《论印刷自由》的评论,主张“上帝赋予人类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有写作和印刷的自由”。这是针对当时在澳门的天主教主教和在澳门的葡萄牙总督通过澳门东印度公司勒令马礼逊停止利用他自己的印刷所印制基督教新教的宗教宣传品所写的一篇抗议书,最后他写道:“暴君可以施行惩罚,但上帝一定会称许。”医生诊断马礼逊还患有肝病。马礼逊夫人,即本回忆录编者在本年底因病带了孩子们乘船回英国,仅留大儿子马儒翰在中国照顾父亲马礼逊。马儒翰已正式成为译员。
 
* 1834年马礼逊在年初日记中写道:“最近以来我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史当东爵士推荐马礼逊为新任命的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爵士担任译员。同年7月16日,律劳卑爵士一行官员抵达澳门。中午时刻,他向英侨宣读了英国国王的谕旨和任命书,马礼逊被任命为驻华商务监督的中文秘书兼译员,年薪为1300英镑,副领事官职。从7月17日到7月29日,马礼逊带病随律劳卑爵士到广州与中国官员谈判。7月30日马礼逊病倒在床,到8月1日晚10点钟逝世,享年52岁。遗体由他大儿子护送至澳门,安葬在前东印度公司的墓地,安葬在前妻玛丽身旁。同年10月,律劳卑爵士在澳门病逝;马儒翰继任父职,到1843年8月29日因患急性疟疾突然去世,享年仅29岁,葬在澳门。  
 
* 1834年马礼逊在年初日记中写道:“最近以来我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史当东爵士推荐马礼逊为新任命的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爵士担任译员。同年7月16日,律劳卑爵士一行官员抵达澳门。中午时刻,他向英侨宣读了英国国王的谕旨和任命书,马礼逊被任命为驻华商务监督的中文秘书兼译员,年薪为1300英镑,副领事官职。从7月17日到7月29日,马礼逊带病随律劳卑爵士到广州与中国官员谈判。7月30日马礼逊病倒在床,到8月1日晚10点钟逝世,享年52岁。遗体由他大儿子护送至澳门,安葬在前东印度公司的墓地,安葬在前妻玛丽身旁。同年10月,律劳卑爵士在澳门病逝;马儒翰继任父职,到1843年8月29日因患急性疟疾突然去世,享年仅29岁,葬在澳门。  
 
== 主要贡献 ==
 
== 主要贡献 ==
 
* 翻译《圣经》与中国文化经典著作<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56mm7akk6rg35da.html 罗伯特·马礼逊简历]</ref>
 
* 翻译《圣经》与中国文化经典著作<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56mm7akk6rg35da.html 罗伯特·马礼逊简历]</ref>
* 1810年他来中国才三年,就已开始翻译《使徒行传》、《路加福音》、《约翰福音》。美国纽约圣经公会博物馆仍藏有马礼逊翻译的中文圣经,其他地方难以见到。 1813年将全部翻译完毕并在广东出版,1819年完成的翻译,在马六甲出版,到1823年,新旧约圣经合并出版。马礼逊所翻译的中文圣经是第一本中文圣经,在此之后还有麦都思翻译的中文圣经(1843年),但马礼逊的翻译本因为时间最早和翻译严谨、贴切,所以他这部中文圣经后来被大部分人使用。   
+
* 1810年他来中国才三年,就已开始翻译《使徒行传》、《[[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美国纽约圣经公会博物馆仍藏有马礼逊翻译的中文圣经,其他地方难以见到。 1813年将全部翻译完毕并在广东出版,1819年完成的翻译,在马六甲出版,到1823年,新旧约圣经合并出版。马礼逊所翻译的中文圣经是第一本中文圣经,在此之后还有麦都思翻译的中文圣经(1843年),但马礼逊的翻译本因为时间最早和翻译严谨、贴切,所以他这部中文圣经后来被大部分人使用。   
* 马礼逊在翻译、编排和出版《圣经》的同时,也进行了中国文化经典翻译。他认为翻译中国经典将有助于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他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的第一人。1812年马礼逊翻译出版了中国的《三字经》(The Three-Character Classic)、《大学》(The Great Science)、《三教源流》(Account of FOE)、《太上老君》(Account of the Sect TAO-SZU)等。
+
* 马礼逊在翻译、编排和出版《圣经》的同时,也进行了中国文化经典翻译。他认为翻译中国经典将有助于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他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的第一人。1812年马礼逊翻译出版了中国的《三字经》(The Three-Character Classic)、《大学》(The Great Science)、《[[ 三教源流]] 》(Account of FOE)、《太上老君》(Account of the Sect TAO-SZU)等。
 
'''出版《华英字典》'''
 
'''出版《华英字典》'''
* 他协助马礼逊来做印刷工作。梁发在1832年用中文写了一本《劝世良言》。这本《劝世良言》就是日后太平天国开国者洪秀全的思想根据。   
+
* 他协助马礼逊来做印刷工作。梁发在1832年用中文写了一本《劝世良言》。这本《[[ 劝世良言]] 》就是日后太平天国开国者洪秀全的思想根据。   
 
* 同年,马礼逊出版了一部重要的汉英对照字典:《华英字典》。当时大部分的欧洲人都懂英文,因此懂英文的传教士就可以根据这部字典来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所以《华英字典》和基要真理的小册,是马礼逊的重要贡献。在这项奠基性的工作中他得到梁发和其他一两位中国助手的帮助。
 
* 同年,马礼逊出版了一部重要的汉英对照字典:《华英字典》。当时大部分的欧洲人都懂英文,因此懂英文的传教士就可以根据这部字典来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所以《华英字典》和基要真理的小册,是马礼逊的重要贡献。在这项奠基性的工作中他得到梁发和其他一两位中国助手的帮助。
 
'''创办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创办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 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这份月刊主要是介绍基督教的教义,也有少量的介绍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让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些了解,同时也对圣经的教义有些了解 。它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1832年,马礼逊又和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合作编辑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  
 
* 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这份月刊主要是介绍基督教的教义,也有少量的介绍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让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些了解,同时也对圣经的教义有些了解 。它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1832年,马礼逊又和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合作编辑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  
 
'''开办“洋学堂”英华书院'''
 
'''开办“洋学堂”英华书院'''
* 1818年马礼逊在澳门创办“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英华书院当时盖得相当有规模,类似大学,以教育华人青年及儿童为目标,是中国第一所洋学堂。该校也是近代传教士开办的第一所中文学校,以培养中国的教牧人才。校内以中英文施教,课程有神学、数学、历史、地理等,马礼逊曾任该院牧师。1825年,该校开始招收女生。传教士在中国办学,为日后创办基督教大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事业。   
+
* 1818年马礼逊在澳门创办“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英华书院当时盖得相当有规模,类似大学,以教育华人青年及儿童为目标,是中国第一所洋学堂。该校也是近代传教士开办的第一所中文学校,以培养中国的教牧人才。校内以中英文施教,课程有神学、数学、历史、地理等,[[ 马礼逊]] 曾任该院牧师。1825年,该校开始招收女生。传教士在中国办学,为日后创办基督教大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事业。   
 
'''开设中式诊所'''
 
'''开设中式诊所'''
 
* 1820年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了一家中式诊所,聘请中西医师,以免费医疗服务作为传教的媒介。1827年又增设一家眼科医院。六年以后,又在广州开设了一家眼科医院,眼科医生聘请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医师担当。
 
* 1820年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了一家中式诊所,聘请中西医师,以免费医疗服务作为传教的媒介。1827年又增设一家眼科医院。六年以后,又在广州开设了一家眼科医院,眼科医生聘请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医师担当。
行 67: 行 68: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21/23/56202522_772244669.shtml 孤独的行者-马礼逊]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21/23/56202522_772244669.shtml 孤独的行者-马礼逊]
  
[[Category: 翻译家]]
+
[[Category: 基督教人物]]

於 2019年11月18日 (一) 17:06 的最新修訂

羅伯特·馬禮遜
出生 (1782-01-05)1782年1月5日
逝世 1834年6月1日(1834-06-01)(1828–1829歲)
國籍 英國
職業 傳教士
信仰 基督教

羅伯特·馬禮遜 [1]是基督教新教來華傳教的第一人,其開創性的工作,為以後中西文化的深層交流奠定了基礎。本書較全面地介紹了馬禮遜的生平及其翻譯《聖經》、創辦英華書院、編纂《華英字典》等事跡。同時也介紹了基督教新教各派來華傳教的歷史,並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了有趣的比較。

人物經歷

  • 1782年1年5日出生於英國,男,排行第八,為最小的一個孩子[2]
  • 1798年接受洗禮,為英國基督教新教長老會信徒。
  • 1799年,17歲起患有頭痛病,終身受其折磨。
  • 1803年志願當傳教士,進倫敦霍克斯頓神學院就學。
  • 1804年向倫敦傳教會申請到海外傳教獲准,進高士坡傳教學院深造。正式被指定前往中國開教。
  • 1805年在倫敦開始學習中文,除已學習的拉丁文、希伯來文、希臘文、神學、哲學、數學、植物學外,增加學習天文學和醫學等。
  • 1807年被按立為牧師。接受倫敦傳教會指示,要求其將聖經譯成中文和編纂《華英字典》。同年1月31日,離英轉道美國來華。同年9月8日抵達廣州,繼續學習中文。
  • 1808年邊習中文,邊開始翻譯聖經和編纂字典。
  • 1809年2月20日在澳門與瑪麗·摩頓女士結婚,受聘兼任東印度公司譯員。
  • 1810年印行中文版《使徒行傳》1 000冊。
  • 1812年倫敦傳教會決定增派米憐牧師到中國協助馬禮遜。
  • 1813年7月4日米憐抵達澳門,旋赴廣州學習中文。
  • 1814年馬禮遜為中國第一位基督教新教教徒施行洗禮,他的名字是蔡高。中文版《新約全書》出版。馬禮遜遭東印度公司倫敦總部免職,但仍為澳門和廣州的公司和商行任用。大兒子馬儒翰出生在澳門。
  • 1815年《華英字典》第一卷出版。舊約《創世記》中文版出版。米憐赴麻六甲開闢傳教基地和設立印刷所。在麻六甲出版的第一個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創刊。
  • 1816年英國政府派特使阿默士德率團訪北京,馬禮遜被任命為使團中文秘書兼譯員。使團遭清朝嘉慶帝驅逐。
  • 1817年米憐為中國印刷工人梁發在麻六甲施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授予馬禮遜神學博士學位。
  • 1818年米憐在麻六甲成立恆河以東傳教差會。《華英字典》第二卷的第一部分出版。麻六甲英華書院創立。
  • 1819年聖經全部譯成中文。
  • 1820年《華英字典》第二卷第二部分出版。馬禮遜在澳門開設中西醫合作診所。清朝嘉慶帝死,道光帝即位。
  • 1821年6.10馬禮遜原配瑪麗在澳門病逝。
  • 1822年6月2日米憐在澳門病逝。《華英字典》第三卷出版。廣州大火。
  • 1823年聖經中譯本出版,書名《神天聖書》,線裝,共21卷,為第一部中文全譯本,史稱馬禮遜譯本。馬禮遜獨自編纂的《華英字典》全部出版,共6巨冊,4595頁,為中國歷史上出版的第一部中英大字典。馬禮遜訪問麻六甲。為梁發的兒子梁進德施洗。按立梁發為中國第一位基督教新教傳道人。馬禮遜被選為英國亞洲學會會員。同年底回英國述職,隨船攜帶歷年在華收購的中文圖書10000冊,準備捐贈英國大學圖書館。
  • 1824年在3月23日抵達倫敦,將一部他譯的中文聖經和一幅北京地圖呈獻英國國王。被選為法國亞洲學會會員。同年11月,娶伊麗莎白·阿姆斯特朗女士為續弦。在各地演講,探親訪友。
  • 1825年創辦倫敦世界語言學院。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被倫敦傳教會選為董事會董事。東印度公司倫敦總部批准馬禮遜復職,默認其在1814年遭免職後仍為中國的公司和商行擔任譯員的貢獻。
  • 1826年率全家乘船重返中國。梁發出任馬禮遜的助手,傳道和著述。(按:梁發著述甚豐,他在1832年所著《勸世良言》一書,曾直接影響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造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利用西方基督教一部分教義在19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發動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梁發著作可參考偉烈力牧師所編的目錄,載在《梁發——中國最早的宣教師》,麥沾恩著,朱心然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54—155頁)馬禮遜仍身兼二職,繼續傳教和擔任譯員並開始用中文編撰《聖經注釋》和校閱修改初版中文聖經。
  • 1827年常發的頭痛病加劇,但他仍堅持忙於工作,並受聘為在廣州出版的第一家英文報紙《廣州志乘》的專欄作家,專門撰寫基督教宣傳文章和評論等。馬禮遜寫信給美國教會要求派遣美國傳教士到中國傳教。
  • 1828年開始編纂《廣東省土話字彙》
  • 1829年在廣州籌設「駐華英國博物館」。
  • 1830年在澳門又為一個中國人施洗。首批美國傳教士抵達中國,裨治文牧師為終身在中國傳教的美國傳教士,雅裨理牧師專在外國海員中傳教,任期一年。馬禮遜已感體力下降,但盡力幫助新來的美國傳教士。馬禮遜的大兒子馬儒翰年僅16歲,已被廣州英國商人雇為譯員。
  • 1831年梁發為三位中國人施洗加入教會。梁發的兒子梁進德跟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學習英文。馬禮遜寫信給友人說:「我在世的日子恐已不多了,甚盼能準備好見主復臨。」
  • 1832年馬禮遜50歲。又一美國傳教士司梯文斯牧師到達廣州,他是專為外國海員傳教的。馬禮遜又為一位中國人施洗。由馬禮遜倡議,裨治文負責編輯的英文《中國叢報》月刊在同年5月出版。(按:這份英文月刊連續出版20年,到1851年12月停刊,是了解和研究鴉片戰爭前後歷史的重要的第一手參考文獻)
  • 1833年英國議會通過決議,撤銷澳門東印度公司對中國貿易的專利權,改由英國政府派商務監督到中國負責英中貿易和談判等事宜。馬禮遜自編自印出版不定期英文刊物《傳道人與中國雜記》。馬禮遜在廣州的英文報紙《廣州志乘》上發表一篇題為《論印刷自由》的評論,主張「上帝賦予人類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有寫作和印刷的自由」。這是針對當時在澳門的天主教主教和在澳門的葡萄牙總督通過澳門東印度公司勒令馬禮遜停止利用他自己的印刷所印製基督教新教的宗教宣傳品所寫的一篇抗議書,最後他寫道:「暴君可以施行懲罰,但上帝一定會稱許。」醫生診斷馬禮遜還患有肝病。馬禮遜夫人,即本回憶錄編者在本年底因病帶了孩子們乘船回英國,僅留大兒子馬儒翰在中國照顧父親馬禮遜。馬儒翰已正式成為譯員。
  • 1834年馬禮遜在年初日記中寫道:「最近以來我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史當東爵士推薦馬禮遜為新任命的英國商務監督律勞卑爵士擔任譯員。同年7月16日,律勞卑爵士一行官員抵達澳門。中午時刻,他向英僑宣讀了英國國王的諭旨和任命書,馬禮遜被任命為駐華商務監督的中文秘書兼譯員,年薪為1300英鎊,副領事官職。從7月17日到7月29日,馬禮遜帶病隨律勞卑爵士到廣州與中國官員談判。7月30日馬禮遜病倒在床,到8月1日晚10點鐘逝世,享年52歲。遺體由他大兒子護送至澳門,安葬在前東印度公司的墓地,安葬在前妻瑪麗身旁。同年10月,律勞卑爵士在澳門病逝;馬儒翰繼任父職,到1843年8月29日因患急性瘧疾突然去世,享年僅29歲,葬在澳門。

主要貢獻

  • 翻譯《聖經》與中國文化經典著作[3]
  • 1810年他來中國才三年,就已開始翻譯《使徒行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美國紐約聖經公會博物館仍藏有馬禮遜翻譯的中文聖經,其他地方難以見到。 1813年將全部翻譯完畢並在廣東出版,1819年完成的翻譯,在馬六甲出版,到1823年,新舊約聖經合併出版。馬禮遜所翻譯的中文聖經是第一本中文聖經,在此之後還有麥都思翻譯的中文聖經(1843年),但馬禮遜的翻譯本因為時間最早和翻譯嚴謹、貼切,所以他這部中文聖經後來被大部分人使用。
  • 馬禮遜在翻譯、編排和出版《聖經》的同時,也進行了中國文化經典翻譯。他認為翻譯中國經典將有助於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國,他是比較系統地將中國經典翻譯成英文的第一人。1812年馬禮遜翻譯出版了中國的《三字經》(The Three-Character Classic)、《大學》(The Great Science)、《三教源流》(Account of FOE)、《太上老君》(Account of the Sect TAO-SZU)等。

出版《華英字典》

  • 他協助馬禮遜來做印刷工作。梁發在1832年用中文寫了一本《勸世良言》。這本《勸世良言》就是日後太平天國開國者洪秀全的思想根據。
  • 同年,馬禮遜出版了一部重要的漢英對照字典:《華英字典》。當時大部分的歐洲人都懂英文,因此懂英文的傳教士就可以根據這部字典來學習中文或從事翻譯工作。所以《華英字典》和基要真理的小冊,是馬禮遜的重要貢獻。在這項奠基性的工作中他得到梁發和其他一兩位中國助手的幫助。

創辦雜誌《察世俗每月統計傳》

  • 馬六甲創辦了《察世俗每月統計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這份月刊主要是介紹基督教的教義,也有少量的介紹歷史、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內容,讓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有些了解,同時也對聖經的教義有些了解 。它是近代以來以中國人為對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開了中國期刊史的序幕。1832年,馬禮遜又和美國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合作編輯英文《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

開辦「洋學堂」英華書院

  • 1818年馬禮遜在澳門創辦「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英華書院當時蓋得相當有規模,類似大學,以教育華人青年及兒童為目標,是中國第一所洋學堂。該校也是近代傳教士開辦的第一所中文學校,以培養中國的教牧人才。校內以中英文施教,課程有神學、數學、歷史、地理等,馬禮遜曾任該院牧師。1825年,該校開始招收女生。傳教士在中國辦學,為日後創辦基督教大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是一種跨文化的教育事業。

開設中式診所

  • 1820年馬禮遜在澳門開設了一家中式診所,聘請中西醫師,以免費醫療服務作為傳教的媒介。1827年又增設一家眼科醫院。六年以後,又在廣州開設了一家眼科醫院,眼科醫生聘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醫師擔當。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