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共和国国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马里国旗 |
中文名称:马里国旗 外文名称:Mali flag 所属国家:马里共和国 产生: 长宽之比:3:2 正式形成时间:1961年3月1日 |
马里共和国国旗,旗面呈长方形。旗面从左至右由绿、黄、红三个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1]
国旗含义
马里国旗是一面由绿、黄、红三条直线组成的三色旗。国旗长宽比例为3:2。绿色是穆斯林崇尚的颜色,也象征马里肥沃的绿洲;黄色象征马里的矿产资源;红色象征为祖国独立战斗而牺牲的烈士鲜血。绿、黄、红三色被称为泛非颜色,三色也是非洲国家团结的象征。[2]
1961年3月1日被采用为国旗,以取代马里联邦旗帜中间的黑色人形图案。
国徽
马里国徽呈圆形。圆面为蓝色,中间是马里著名建筑杰内大清真寺,其上为一只展翅的和平鸽,下方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和两张引箭待发的弓。圆周上方为法文写的“马里共和国”;下方用法文写着格言“一个民族、一个目标、一个信念”。
马里共和国简介
马里共和国(République du Mali)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向北与阿尔及利亚、向东与尼日尔、向南与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向西南与几内亚、向西与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接壤,是西非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它的北部边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数人集中在南部,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源于这里。马里过去也被称为法属苏丹,它的名字来源于马里帝国。马里国家面积的2%是农用地,同时80%的劳动力在农业工作。
马里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统计,马里在全球169个国家综合发展排名中列160位。农牧渔业是马里经济发展的主要潜力。农牧渔业占GDP的1/3,占就业人口的80%。马里工业基本空白。除制糖、棉花和纺织、啤酒和饮料、砖瓦等个别企业外,马里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
2012年3月,马里发生军人骚乱,起因是不满抚恤政策,总统政权被终结。
随着马里政局形势的变化,政府于2014年4月21日改组,现任总理诶穆萨·马拉。整体看来,马里经济正逐步复苏,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正轨。
国名
马里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Mali;法语:La République du Mali),简称马里。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阿尔及利亚、东与尼日尔、南与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西南与几内亚共和国、西与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接壤,是西非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它的北部边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数人集中在南部,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源于这里。马里过去也被称为法属苏丹,它的名字来源于马里帝国。
首都
巴马科(Bamako)为马里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人口192.7万(2012年);4月气温最高,平均为34~39℃,1月气温最低,平均为16~33℃。[3]
自然资源
截止2014年9月已探明的主要矿藏资源及其储量:黄金900吨,铁13.6亿吨,铝矾土12亿吨,硅藻土6500万吨,岩盐5300万吨,磷酸盐1180万吨。森林面积110万公顷,覆盖率不到1%。水力资源丰富。有3个水电站,12个火力发电站,1个太阳能站。
美食
在马里最著名的菜肴就是“沙烤全驼”。这种菜的制作要经过一段复杂的过程。他们先将宰杀的全驼割去双峰,去除内脏并洗净,再将事先烤好的一只全羊放入驼腹、而洗净的羊腹内再装一只烤好的全鸡,洗净的鸡膛内再装一只煮熟的鸡蛋,然后封驼腹,不放任何调料,把全驼放入用干柴烧灼了的烤坑内,在驼身上埋一层薄沙,上面架好干柴烘烤,约两小时左右即可启食。
风俗
马里人注重礼貌,讲究礼节,为人憨厚。当地居民见到外国客人,总是主动地打招呼,握手致予问候,询问对方是否有需要提供帮助的地方,使那些初次踏上这个国家土地的外国人切身感受到马里人彬彬有礼,热情朴实。马里的班巴拉族人遇见相互熟悉的朋友,立即将自己的右手放在胸前,一边行走一边问候,从身体问到工作,从个人间到家庭,对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儿等近况如何,几乎都要问一遍,有时双方背对着背地已经走出去很远的距离,甚至连对方问候的话音已经听不见了,嘴里仍然在不停地说着,这是非洲的一种非常奇特的见面问候方式。多贡族虽然是马里的一个少数民族,但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古形成的本民族所固有的一些传统礼仪迄今仍然保持着:晚辈遇见长辈要高举握拳的右手行举手礼;男士遇见女土主动为其让道;相互熟悉的人见面要手拉手地长时间问候,对方的身体是否健康、家庭生活是否幸福、地里的庄稼长势如何等等,详详细细地问候一遍;遇有过路的陌生人讨水喝,主人会热情迎进家门,沏上一壶茶,端上一盘水果,送上一些点心,奉如上宾般地招待,客人越是随意,吃喝得越多,主人越是显得高兴,如果客人出于害怕给主人添麻烦的考虑,谢绝主人的招待,反而会引起主人的不高兴,甚至可能生气。
马里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他们的一种传统的美德。客人临时来访,若是正巧赶上主人家吃饭,主人会热情地邀请客人入座,一道进餐,并临时制作几样可口的佳肴端上桌。此时,客人不管是否吃过饭,均不得拒绝主人的好意,否则会引起主人不高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遇上无处投宿的过路人,即使是素不相识者,主人闻讯后都会热情地邀请到家中,慷慨招待,安排食宿,奉若上宾。当地人是绝对不会以家庭人口多、居室狭小等理由将过路人拒之门外的,有的人家还会再三挽留过路人多住些日子再走。过路人告别时,主人家会热情送家门外一段路程,如果主人发现过路人已经囊中羞涩,还会捐赠一些钱财。这些做法,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是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在马里人看来,当他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自己遇到困难时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帮助。
旅游景点
杰内古城、通布图古城、多贡遗迹和加奥阿斯基亚王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旅游城市有首都巴马科、古城通布图和水城莫普提,最佳旅游季节为11月至次年1月。
同中国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里共和国于1960年10月25日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
建交以来,中国为马里援建了纺织厂、糖厂、皮革厂、制药厂、体育场、会议大厦、医院、巴马科第三大桥等项目。
中马互利合作始于1983年,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主要方式。工程承包项目以房建、路桥、打井和农田整治为主。
1961年2月,中马签订货物交换和支付协定。1978年10月,两国签订贸易协定。2012年双边贸易额为6.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其中中方出口2.9亿美元,同比下降2.5%;进口3.3亿美元,同比增长121.7%。中方主要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茶叶,进口棉花、芝麻等农产品。
中马两国政府先后于1963年、1981年和2004年三次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两国文化艺术团组多次互访。2008年11月,马里文化部长莫克塔尔访华,双方签署了《中马文化合作协定2009-2011年执行计划》。2009年10月,中国艺术团赴马里访问演出。2010年10月,中国安徽省艺术团赴马演出。2010年11月,新华社巴马科分社在巴马科揭牌。
中国于1965年开始向马派遣教员,并向马提供奖学金名额。2008年5月,中方在马里阿斯基亚中学设立孔子课堂。
中国已开放马里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2009年1月,两国旅游主管部门签署了《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马里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
1968年2月至2014年9月,中国共向马派遣医疗队共22批,累计737人次。有31名医务人员在中方援建的“马里医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