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鮫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鮫魚,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於東海黃海渤海

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上側面有數列藍黑色圓斑點,腹部龍白色,背鰭與臀鰭之後有角刺。在夏秋季常結群作遠程洄游。 馬鮫魚刺少肉多,體多脂肪,與「雪菜」同燒鮮美異常,可作「熏魚」,也可用鹽醃製,是下飯佳肴。

鮁魚也叫馬鮫(Scomberomorus niphonius),鮁科,鮁魚體長而側扁,體色銀亮,背具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口大,吻尖突,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猛,一般體長260—520毫米,大者可達1米以上、重20千克以上,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東海黃海渤海均產之。屬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常結群作遠程洄游。以中上層小魚為食,夏秋季結群洄游,部分進入渤海產卵,秋汛常成群索餌於沿岸島嶼及岩礁附近,為北方經濟魚之一。

外形特徵

物種簡介

鮁[bà]魚體長而側扁,體色銀亮,背具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口大,吻尖突,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猛。 大連自然博物館的「鮁魚王」標本重260斤多,2.64米,20多歲。

形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最大個體長可達1米、重4.5千克以上。尾柄細,每側有3個隆起脊,以中央脊長而且最高。頭長大於體高。口大,稍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呈不規則的波浪狀。體側中央有黑色圓形斑點。背鰭2個,第一背鰭長,有19~20個鰭棘,第二背鰭較短,背鰭和臀鰭之後各有8~9個小鰭;胸鰭、腹鰭短小無硬棘;尾鰭大、深叉形。

生活習性

鮁魚的主要漁場在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4至6月為春汛,7至10月為秋汛,盛漁期在5至6月份。

捕撈方法為流網、機輪中層拖網及鈎釣等。在資源充沛的五六十年代,5至6月份的渤海灣是捕鮁魚的好季節,太陽摸山前下流網,網浮、標芒綿延十幾里,翌日晨起,常有三四千尾,體重三四千克的喜人收穫。鮁魚性兇悍,每年6至10月中旬常游弋於岸邊淺水處追食,其流線的形體、極高的游速、鋒利的牙齒,似獵豹追殺獵物,驚恐的小魚四處逃竄,常有慌不擇路而衝上岸邊礁石「起排子」,驚現鮁魚飛身捕食的壯觀場景。當值此時,垂釣者樂此不疲,礁石、舷邊「甩鮁魚」,盼上鈎。鮁魚體型較大,吃鈎迅猛,釣感挺刺激,而成垂釣者的一大樂事。

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主要漁場有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為春汛,7~10月份為秋汛,5~6月份為旺季。

亞種分化

鮁魚分為兩種:「鮐鮁和燕鮁」為前者體型較小,25厘米左右,後者則在40至50厘米以上。目前市場上賣的「燕鮁」相對大脊間刺少,肉質也要好一些,但產量也相對「台鮁」要少一點。

由此,刺少的「燕鮁」更適合做為烹製餡料的食材,「台鮁」則更適合用紅燒、煮燜等方式烹製。當然,「燕鮁」用來紅燒、燜煮也是相當美味的。

在自然環境中,魚類具有特別的色彩和斑紋,或者體色與周圍環境一致,達到隱蔽自己的目的,或者迷惑敵人或獵物,以保護自己或偷襲獵物。

生活在海洋中上層的馬鮫魚,它們的體背色深,多為藍黑色、深藍色或深青色,而腹部色淡,為銀白色、白色或淡黃白色,這種顏色稱為消滅色。如果從上往下看,由於魚體背部在自然光下與海水的顏色相一致,所以雖則離魚很近,也不易辨別。從魚體的下面向上看,魚類的腹部和水面的顏色以及天空的顏色很相似,難以區分。

生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 克,最大個體長2.28米,重168斤以上。尾柄細,每側有3個隆起脊,以中央脊長而且最高、頭長大於體高、口大,稍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呈不規則的波浪狀、體側中央有黑色圓形斑花背鰭2個,第一背鰭長,有19~20個鰭棘,第二背鰭較短,背鰭和臀鰭之後各有8~9個小鰭;胸鰭、腹鰭短小無硬棘,尾鰭大,深叉形。*[1]

種群分布

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在南海以海南 文昌鋪前附近海域最為著名。主要漁場有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為春汛,7~10月份為秋汛,5~6月份為旺季。

營養價值

馬鮫魚肉質細嫩潔白,糯軟鮮爽,營養豐富,尾巴的味道特別好,物美價廉。素有「鯧魚嘴,馬鮫尾」之說。馬鮫魚原產地新西蘭。在每年入秋後,在我國頻繁活動於東海黃海渤海,常在湛藍的濤波里,形成青灰灰的一大片,一撥撥激起水花,景象蔚為壯觀。 馬鮫魚屬近海溫水性洄游魚類,魚期:4-6月由於以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故馬鮫魚生得渾身肥滿,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海產優質魚類。據分析,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9.1克,脂肪2.5克,並含多種維生素等。 馬鮫魚膽固醇含量低,富含提高人腦智力的DHA元素和大量蛋白質、氨基酸以及鈣、鐵、鈉等微量元素,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效,常食對治療貧血、早衰、營養不良、產後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症有一定輔助療效。 馬鮫魚肉多刺少,肉嫩味美,民間有「山上鷓鴣獐,海里馬鮫魚」的讚譽。起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既可鮮食,也可醃製。鮮食時可清蒸、油炸、抄魚片等;若用魚肉煲粥或煎煮為湯,則色味清美,甜滑可口,尤其是馬鮫魚氽丸湯,那真是丸香、湯鮮、味美的海鮮一絕,更是四季皆宜、老少皆宜、中外皆宜、食客同贊的人間美食。隔夜馬鮫魚不適宜食用,以免中毒。*[2]

營養成分

由於以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故馬鮫魚生得渾身肥滿,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海產優質魚類。馬鮫魚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礦物質等營養元素。

人工養殖

馬鮫魚味道最為鮮美,被沿海一帶的人稱為「串烏」,是最受美食愛好者追捧的 「魚中極品」,由於資源稀少,魚價 「嚇人」,經常賣出一條魚幾千元的價格。 不過,市民今後將有可能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這美味的魚鮮,而且價格還會降低不少呢,因為,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馬鮫魚人工繁育在我市獲得了成功。

上船即死,馬鮫魚不好養活。 漁業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鄭春靜曾聽漁民說起,養殖野生馬鮫魚魚苗失敗的事情,難道真的如當地漁民所說的,馬鮫魚不能人工養殖麼? 出於職業的探究精神,2007年鄭春靜和幾個同事組成了一個課題組開始了馬鮫魚人工養殖的研究, 「馬鮫魚往往捕上船即死,所以我們日常吃的皆是冰鮮貨,只有在清明前後的短短几日裡,馬鮫魚會依習性游到近海港排卵交配,市民也只有那時才能真正吃上『透骨新鮮』的馬鮫魚,如果能實現人工養殖,那麼市民就可以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的魚鮮了,此外馬鮫魚是一種比較好的經濟魚種,對漁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增收途徑。」

20多天3萬尾魚苗全部死亡。 在網箱放養幼苗失敗後,他們改變了思路希望通過海上人工授精進行人工育苗獲得人工苗再進行養殖試驗。鄭春靜說,當年人工受精成功,孵化仔魚3萬尾左右,起初鄭春靜按照大黃魚育苗的經驗和技術進行管理和育苗,但是,馬鮫魚數量還是急劇減少,20多天後育苗池內僅剩1尾3cm的魚苗,而且在三天後也死亡。通過觀察發現魚苗相互殘殺很嚴重,但是投下去的飼料仍舊在,鄭春靜和同事們感覺到可能是餌料有問題。於是在設計今年的育苗方案時已經將尋找合適的餌料列為重中之重。

2008年5月前後,在鄞州區漁船老大趙功達的幫助下,鄭春靜和同事們在海上作業220多小時,終於采捕到了性成熟度高的馬鮫魚30尾,人工授精成功,孵化出仔魚苗10萬尾,這次,鄭春靜把這些來之不易的魚苗分多批次進行不同方式餵養,進行飼料篩選、馴化,終於初步掌握了馬鮫魚生活習性及其生長規律,並且申請了相關發明專利2項,一項已經受理,一項已經到達實審階段。 萬里長征只走了第一步。

這些養殖在寧波市海灣苗種繁育中心的人工育苗的馬鮫魚生長情況良好,數量大概約5000尾,隨機抽樣並測量幼魚苗平均全長為12cm左右。

市科技局和市海洋漁業局分別對這個項目進行了驗收,市科技局何曉南副局長指出,馬鮫魚人工繁育成功是水產育苗的重大突破,屬國內、國際領先。

「其實現在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還要研究進行全人工養殖以及規模化養殖,並且分析人工飼養的馬鮫魚的肉質營養美味程度,加以改進,爭取能夠早日讓市民不止在清明時節也可以吃上肉質鮮美的馬鮫魚」。

釣法介紹

釣鮁魚的釣點選擇很關鍵,通常應該選擇島嶼和海島邊比較大的礁岩附近和水質清而透明處。

釣鮁魚可用擬餌也可真餌釣。擬餌釣在島上較為合宜,真餌用於船釣效果最好。  

藍點馬鮫屬中上層回遊性魚類,每年的五月中旬——十月下旬結伴回遊至沿海水域覓食,其中九月中旬——十月中旬為旺食期,常游弋於岸邊及淺海區追食。

藍點馬鮫屬肉食性魚類,其性情兇猛,大多游弋于海面下1~3米處捕食小魚、小蝦及甲殼類動物。但也有時潛底追殺小魚。其體形因為其流線「造型」,少有水阻,游速奇快。其銀光閃亮的身體在覓食時常竄出海面,似獵豹般截殺獵物,常令上層水面上的較小魚類猝不及防而喪生其利齒之下。釣藍點馬鮫在大連地區又俗稱:「甩鮁魚」,因其施釣時釣感刺激,吃鈎迅猛,比起一般海魚個體較大,並且在釣技上較其他魚類釣法要求更高,是釣友展示其釣技高低一種標誌,故深受廣大沿海釣友鍾愛的一種主釣「對象魚」。

藍點馬鮫最大者可長達一米以上,重近10千克。只是近年來由於捕撈技術及近海各種網具的「現代化」,「科學化」的程度愈來愈高,近海沿岸水域已難見大魚蹤影,只剩下體長30——50厘米,體重在400——1500克之間,或更小些的藍點馬鮫(鮁魚)。

主要釣法多採用磯礁的「遠投拖釣」、近些年來興起的「路亞釣」、「羅圈手甩線釣」以及船釣的「拖拽釣」、養殖筏區的「懸浮釣」等。(因「羅圈手甩線釣」系較原始的一種釣法,80年代後期以後除周邊海島基本已棄用,故在此不再贅述)。

磯礁施釣釣法

磯礁遠投拖釣釣法:磯釣採用遠投拖釣釣法是比較實用且有着原始形態擬餌「路亞」釣的一種方法,在大連地區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因其釣具配備簡單、方便靈活,上鈎率較高而為廣大釣友所喜愛。

釣具配備:

30號左右3.9米~4.2米遠投竿一支,匹配6000型左右旋壓式繞線輪(過去多為兩插竹製硬竿,齒形盤輪、主線0.6毫米)。

如西瑪諾AERLEX5000~6000型。主線4號遠投編織線,100米即可。子線過去均為使用0.2——0.3毫米鋼絲繩一段,長約400毫米左右。現多採用1米左右小徑塗層編織鋼絲線或專用防咬前導線。鈎為大型鈎,長度120毫米,鈎門寬度為30毫米,鈎把處用粗約10毫米、長約60毫米的鉛灌制而成,呈流線型,(漁具店有賣,也可用2~3毫米直徑白鋼焊條自製)釣餌為似餌,大多用河豚魚皮或白色塑膠布製成,用細繩綁於鈎後部鉛把前部,把鈎藏與其中。


釣具匹配:

主線穿過竿體所有導環,線端接大號8字轉環。再將長約一米的帶鈎子線繫緊於8字環內即可。

釣點與釣法:

選擇風力在4級~5級左右(最好是西南風或西北風),大潮汐的早晚時間,即太陽升起或拂曉,或傍晚太陽落山的黃昏時機。釣位選擇在水質清澈,有浪花翻滾,反撥流泡沫帶的礁頭突兀于海面的地方。站位必須有迴旋餘地且不妨礙掄竿。掄竿拋線,盡最大力量將擬餌拋向遠處海面,當整套釣組濺落後於水面下約二米左右,立即將竿頭下壓指向海面,同時以均速搖動漁輪手柄收線,使似餌形似小魚游弋,以誘藍點馬鮫追殺。如線收至近前無魚上鈎,需再將釣組拋出,如前番般操作收線,直至誘魚截食吞鈎。


同時,要注意隨時觀察海面,因藍點馬鮫喜食一種長約150毫米,粗約25毫米(胸鰭部分)體色銀藍,大連地區俗稱「鮁魚食」的小魚,當藍點馬鮫追殺時,會四處逃竄,成群躍出水面,有時常慌不擇路衝上海邊和礁頭。且藍點馬鮫成群在追殺時也常蹦出水面截食。大連地區的釣友稱此現象為鮁魚「起排子」。

意為有大群的藍點馬鮫聚集海面或上層水面瘋狂覓食。此時,要立即將釣組拋出回搖收線,立時便可獲魚,且百發百中。但遇此種情況時,千萬要注意一點,即拋線時只允許拋向小魚逃竄方向的前方及左右側,絕不可拋向後方或中間。因為這段距離為藍點馬鮫追食的中間部位,一旦將線拋於此間,由於鈎、餌的聲響較大,必將藍點馬鮫魚群驚散,俗稱「魚炸了」。除功虧一簣外,弄不好還招至鄰近釣友的呵斥。

藍點馬鮫的截食吞鈎動作主要有兩步,一是一口吞下,二是掉頭急游離開原地。故在釣竿和手感上反應為:勻速回線中突然受阻,並伴有大力向後拽去,同時竿體受魚掉頭急游而左右搖動。此時應立即揚竿,使鈎深扎魚頜之上而頓住。

同時搖動手柄並慢慢將竿體仍壓向水面,保持竿體免遭受力過大而折斷。並且要保持釣線繃緊,絕不能有松線現象。因為藍點馬鮫往往在松線的瞬間用「洗鰓「的方法將鈎甩掉而逃之夭夭。線收至近前,用大號抄網抄於岸上即可。如小於500克直接提出水面,拎於岸邊。

因藍點馬鮫牙齒尖利,摘鈎時要多加小心,具體方法是:手執鈎把部分,順勢將鈎用力推向鮁魚口內,然後橫壓,使釣鈎改變方向,即可將鈎摘出。但建議還是用專業的魚鉗摘鈎較為安全。  

優勢:釣具匹配簡單,釣點選擇範圍比較廣,且釣法手感激烈,易於操作。  

缺憾:因釣位突兀于海面,緊靠水邊,安全係數小,應注重加強防滑,防浪措施。 磯礁路亞釣釣法。

採用路亞釣法施釣藍點馬鮫,因其釣具簡捷,釣法刺激,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至近些年來在遼東半島較為盛行。  

釣具配備:2.7米~3.0米專用10~30克路亞竿一支,不同克數10~30克浮水(FLOAT)、沉水(SINK)路亞數枚或「匙型鐵板」。匹配旋壓式繞線輪如西瑪諾3000~4000型。主線為低塑性(LoworZeroMemory)專用路亞線。子線一般為100厘米左右長「尼龍前導線」或裹塑鋼絲線。  

釣組匹配:主線穿過所有導環,線端系一小號或中號8字環,或採用「電線結」法直接與子線相連,再接於「路亞」。  

釣點與釣法:釣點選擇基本與磯礁釣法相同,只是選擇在水質清澈,有浪花翻滾,反撥流泡沫帶的礁頭突兀于海面的地方,最好是流水流經的交叉點更好。站位必須有迴旋餘地且不妨礙掄竿。掄竿拋線,盡最大力量將路亞拋向遠處海面的泡沫帶外延,當路亞濺落後於水面下,立即將竿頭下壓指向海面,同時以均速搖動漁輪手柄收線,並通過不時的揚竿回帶使路亞在「遊動」中似受傷小魚般掙扎游弋,以誘藍點馬鮫追殺。如線收至近前無魚上鈎,需再將釣組拋出,如前番般操作收線,直至誘魚截食吞鈎。同時,要注意隨時觀測海面,以隨時調整路亞克數和採用或沉水或浮水型。但要注意,當近岸時無魚中鈎,應快速收線以免掛底損失路亞餌。畢竟一隻好的路亞價格不菲。  

優勢與缺憾:略同遠投拖釣。只是因釣具調性更好,而施釣起來會更加刺激、有趣。

拖拽釣法:拖拽釣藍點馬鮫在大連地區俗稱「拖鮁魚」。通過船動力驅動的拖帶,使沉浮於水面下的誘餌似小魚快速遊動,以誘導藍點馬鮫隨餌追逐、吞餌,有「誘領」之意。

釣具配備:專用船釣100號左右竿一至二支,匹配橫向式漁輪。主線編織線6號以上,線長200米左右。釣餌同磯礁遠投。腦線0.3毫米鋼絲繩長500毫米左右(漁具店有賣,或用淡水串鈎鋼絲線替代,但需剪掉其栓鈎支架)。也可用一種腹下及尾部帶錨鈎的較大路亞餌;但使用時需在餌前的腦線前端加50克左右的通心鉛墜。  

釣位選擇及釣法:選擇在風力2-3級的天氣出海,釣位應選擇在海中礁島的半徑50米左右的周圍。潮汐要求,潮水下落二分之一(即半潮,又叫「落半架」)或「回流」(指潮水下落至最低點後半小時左右,潮水剛開始上漲時間)以及高潮後的「回流」期的這一段時間施釣。

具體釣法:需選用小馬力漁船。用大船馬力太大,船尾的雙螺旋槳翻起的浪花較大,並且航跡較長,面積較大,易使鮁魚受驚而逃逸。最好採用雅馬哈小型船用掛機,一般8馬力左右均可。航速大約每小時8節左右。   

當小船駛入釣點後,船速放慢至4-5節左右,將釣竿拋出線、餌後,繼續向水中放線,大約離船80~120米時,小船提速至6節左右,使船後釣線略拉直並帶起釣餌至海面下一米左右,然後將釣竿插於船側專用卡座內或擎在手中,保持竿捎與海面的角度要形成45度夾角,以便於觀察。

此釣法藍點馬鮫截食吞鈎主要反應在竿體上。當中魚時,竿稍突然上下急速點動,然後釣竿整體大彎,此時為起魚最佳時機,應及時將竿後揚頓住,船速應立即放慢或停駛,然後快速搖動手柄回線。因此種釣法多為大藍點馬鮫上鈎,如魚太大,應調整好泄力放線。

因釣場範圍大,且離岸較遠,無任何障礙物,可使魚掙扎要線,但需注意保持釣線始終處於蹦緊狀態,以防大魚「洗鰓」時甩掉釣鈎。直至魚不再要線,再搖輪收線,反覆幾次,大藍點馬鮫必精疲力盡被乖乖拖至船旁,用大抄網或刨鈎將那一份得意撈於船艙。  

優勢:此種釣法可謂最悠閒放鬆的一種釣法。放線入海,安坐船中,眼觀藍天白雲,耳聞濤聲鷗鳴,間或瞄一眼竿捎,只等魚兒上鈎,當釣竿抖動,握竿入手,與魚周旋,又倍加精彩刺激,故令廣大釣友深戀此法。多年前,大連釣區一釣友,曾在「偏島」南部海域用此法釣得一條長達一米,重約9千克的大鮁,一時傳為美談,而使眾釣友「趨之若騖」紛紛前往該海域一試。  

缺憾:對天氣狀況要求比較嚴,且身居深海之中,安全係數相對要小一些。故用此法施釣必須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在絕對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方能出海。同時要多備飲水、食物及必要的救生裝備,以免天氣突變,小船回撤不及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養殖筏區內定位懸浮釣法:懸浮釣鮁魚的範圍只限定在貝類養殖區內(如扇貝養殖)釣一些個體較小的藍點馬鮫,一般個體重量均在400克~750克左右。出釣時機掌握在每年的九月中旬至十月的上旬這一階段。  

釣具配備:30號硬調海竿或50號船竿一支,長度最好在3-3.6米之間,配旋壓式繞線輪。主線5號左右,腦線仍採用鋼絲細線,只是略細一些,0.2毫米左右即可。因藍點馬鮫牙齒鋒利,一般尼龍釣線很容易被其利齒咬斷。以上其他釣法也是同理。腦線長約200毫米。釣鈎用長海牌301號或22號鈎,釣餌需用小活魚(可就地取材,從養殖貝類的網箱裡獲取),或大泥鰍,但效果比小活魚稍差。另備大號浮漂一支,太空豆兩枚及略輕於浮漂浮力的鉛墜一個。  

具體釣位及釣法:釣位選擇在貝類養殖區內,同時要有養殖工人現場操作的區域。因每年這段時間,扇貝等貝類的網箱經過一個夏季的懸浮,其網箱的網眼大部分被海泥及海中雜物糊滿,影響貝類的透氣透光及生長,故養殖工人需在此時將網箱提離水面,用木製器械敲擊其網周,然後數次放于海中涮洗,使其雜物脫落以露出網眼。因其各種「污物」包括寄生在網壁上的各種小蝦,小魚和浮游生物落于海中,形成小範圍「渾水」,誘來各種小型魚類覓食,如:「鮁魚食」(鯷魚),「大棒」(一種上層小型尖嘴魚學名鱵魚)等。同時也必引來獵食的藍點馬鮫(鮁魚),形成一種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連環狀態。此時為施釣的最佳時機。  

具體釣法:將小船駛入「渾水區」,將釣線拉出於等竿長,在釣線2米處夾上兩顆太空豆,穿上浮漂(浮漂必須是底部有孔的那種),再穿上通心鉛墜,在線頭處栓牢一連接環,再將栓有快速別針和釣鈎的鋼絲腦線與連接環相連,完成匹配。取一鮮活小魚,淺掛於魚背部(切記不可掛深,以免影響鮮活),將竿平伸釣線垂直放入可見小「鮁魚食」或「大棒」遊動處,略回收釣線,待浮漂立穩,水下釣餌保持在離海面2米處遊動,手執釣竿,靜侯佳音。同時注意觀察水面,當小「鮁魚食」等小型魚突然四處亂竄,並蹦出水面時,必是藍點馬鮫(鮁魚)來臨開始追食的訊號,應「嚴陣以待」隨時注意浮漂動向。此種釣法的藍點馬鮫吞鈎反應主要表現在浮漂上。當浮漂左右擺動,不可提竿,此時多為所掛活餌遊動或鮁魚擦身而過所。

鮁魚傳說

故事一

在民間流傳着一個質樸無華的故事,說有一個父母雙亡名叫小伍的孩子,被一位忠厚慈善的老人收養,待他長大成人後,因受環境和家庭的薰陶,同樣成長為老實厚道的青年,收養他的老人就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小伍為妻,小伍為報答老人的恩情,天天勤奮勞作,早晚種地,白天捕魚。  

有一年春天,正值魚汛期,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時想吃鮮魚,可天公不作美,天天颳大風,無法出海捕魚,眼看老人病情越來越重,小伍只好冒着生命危險出海了。家裡的老人危在旦夕,女兒守在母親的身邊不停地說:「娘啊娘,你先別咽氣,小伍一會兒就回來了。」老人聽後點了點頭:「好孩子,難為小伍了,罷了,罷了……」話沒說完老人就咽了氣。  

就在此時小伍拿了一條大鮮魚跑了回來,可老人已經去世了,夫妻二人悲痛欲絕,抱頭大哭,只好把鮮魚做熟後供在了老人的靈前,從那以後,小伍夫妻每年都要在老人的墳前供上這種初春剛捕到的大魚,並按老人死前口中念叨「罷了,罷了」的哀嘆為這種魚起名為「罷魚」,即現在的鮁魚。

此事傳開後,人們從小伍的經歷中得到啟示,那就是,老人能吃的時候,一定要讓老人吃夠,老人想吃的東西一定要讓老人吃上,尤其是春天的鮁魚。於是,春天送鮁魚孝敬岳父岳母就這樣積久成俗,流傳至今。

故事二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鮁魚圈是個小漁村,海岸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月牙形,而是近乎一條直線。傳說一位後生在打魚時,遇到了海風,翻了船;起初,那顆避水珠含在嘴裡,可後來一張嘴,避水珠就不知掉到哪裡去了。

馬鮫魚後生乞求着鮁魚公主,公主非常喜歡後生的那隻笛子,便說:"你就把那隻笛子送給我吧。"後生一口答應:"行!我保證於八月十五那一天,拿着笛子在海邊上等你。"鮁魚公主將後生背出來,藏在自己的後花園;然後喊來眾姐妹,在渤海里為後生撒開人馬,找那顆失落的避水珠。

八月十五這天,後生架着橫笛,一個曲子連着一個曲子地吹。再過一會兒,這隻笛子就要送給鮁魚公主了,自己再也吹不着了,他有些戀戀不捨。

後生正吹得起勁的時候,一位鄰舍的老漁夫,突然驚喜地喊道:"後生,你來看,開天闢地。"

後生順着漁夫的手指往海里一看,可了不得了,滿海的鮁魚背,一個擠一個,黑糊糊,干壓壓,一個個正朝岸上張着圓嘴,大概是高興地隨着笛聲唱歌吧,因為鮁魚公主一會兒就要得到笛子了。  

可是,老漁夫勸着後生,道:"你把笛子給她們,她們不就遠走高飛了嗎,後生,你千萬別給呀!"說完轉身遠去了。  

時間到了,鮁魚公主等後生前來交笛,可後生沒過來;時間過了,公主仍等後生前來交笛子,可後生仍然沒過來。公主一看,後生根本沒有交笛子的意思,回頭給眾姐妹一個信號,接着是一陣排山倒海般怪叫,齊聲咒罵後生言而無信。  

後生揣着橫笛,轉身往家走。鮁魚們急了眼,只聽公主一聲令下,"咯吱,咯吱,咯吱"幾百萬條鮁魚一齊吞吃海岸,想追上後生,把後生吞掉。然而,儘管海岸被啃去了一大塊,成為月牙形的海灣,水邊上躺着一條挨一條的鮁魚,形成多半個圓圈。

那個老漁夫走後駕起船,朝鮁魚後路下了網,想從中發了個大財,沒想到魚多力量大,又在氣頭上,大家一使勁,把網給帶跑了,網把船拽翻了,老漁夫淹死了。

這以後,每年八月十五那天,鮁魚群總要在這裡鬧騰一陣子。 從此,這個半月形的海岸漁村,就被人稱為鮁魚圈了。

視頻

舌尖上的中國:香煎馬鮫魚,不用添加任何調料完全原汁原味


視頻

教你一個馬鮫魚的做法


參考文獻

  1. 馬鮫魚,一種少有人知道的深海魚. 26 七月 2018 [25 三月 2020] (中文). 
  2. 馬鮫魚的營養價值,馬鮫魚的做法介紹. 28 七月 2019 [25 三月 20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