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毛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高原毛茛(Ranunculaceae)是毛茛目被子植物的植物。多年生草本。茎高达20(-30)厘米,被柔毛。瘦果倒卵状球形,长1-1.5毫米,无毛;宿存花柱长约0.8毫米。花期6-10月。广泛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尤其北温带和寒带为多,中国有39属约750种。
本种的基生叶和下部叶为3出复叶,小叶片2-3回3全裂或深裂,末回裂片披针形至线形,常具有小叶柄,以及植株较高,达20多厘米,与鸟足毛茛(R. brotherusii Freyn) 有别。
- 中文学名:高原毛茛
- 拉丁学名:Ranunculus tanguticus (Maxim.) Ovcz.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毛茛目
- 科:毛茛科
- 亚 科:毛茛亚科
- 族:毛茛族
- 属:毛茛属
- 分布区域:中国、尼泊尔、印度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须根基部稍增厚呈纺锤形。茎直立或斜升,高10-30厘米,多分枝,生白柔毛。基生叶多数,和下部叶均有生柔毛的长叶柄;叶片圆肾形或倒卵形,长及宽1-4(-6)厘米,3出复叶,小叶片2-3回3全裂或深、中裂,末回裂片披针形至线形,宽1-3毫米,顶端稍尖,两面或下面贴生白柔毛;小叶柄短或近无。上部叶渐小,3-5全裂,裂片线形,宽约1毫米,有短柄至无柄,基部具生柔毛的膜质宽鞘。花较多,单生于茎顶和分枝顶端,直径8-12(-18)毫米;花梗被白柔毛,在果期伸长;萼片椭圆形,长3-4 (-6)毫米,生柔毛;花瓣5,倒卵圆形,长5-8毫米,基部有窄长爪,蜜槽点状;花托圆柱形,长5-7毫米,宽1.5-2.5毫米,较平滑,常生细毛。聚合果长圆形,长6-8毫米,约为宽的2倍;瘦果小而多,卵球形,较扁,长1.2-1.5毫米,稍大于宽,约为厚的2倍,无毛,喙直伸或稍弯,长0.5-1毫米。花果期6月至8月。[1]
性状鉴别
本品皱缩成团,湿展后可见萼片5,黄绿色,船形,被柔毛;花瓣5,浅黄色,微被毛,倒卵形;雄蕊、心皮多数。质脆易碎。气微香,味微苦。
粉末鉴别
浅黄色,花被片上表皮细胞长方形或不规则长条形,直径12~25μm,壁平直;下表皮细胞壁深波状弯曲;不定形气孔圆形或长圆形,直径17~28μm,副卫细胞3~6个。花粉粒类球形,直径19~28μm,外壁两层,外层厚于内层,具3~4孔沟,表面具有细而密的点状疣突。柱头表皮细胞圆锥形,分化成乳头状或单细胞毛状,壁薄,平直,先端尖.长5~12μm,直径4~7μm。导管为螺纹或环纹导管,非木化。单细胞非腺毛众多,微弯或平直,长短不一,常碎断,完整者长40~630μm,壁厚5~11μm,隐见角质层纹,胞腔内常含橙红色或浅黄色物质;足部稍膨大,末端壁平截或钝圆,纹孔明显;毛基痕似石细胞样。草酸钙方晶众多,方形或长方形,少见小砂晶,直径2~10μm。
主要价值
全草作药用,有清热解毒之效,治淋巴结核等症。
全草:淡,温。消炎退肿,平喘,截疟。用于感冒,瘰疬;外用于牛皮癣。
主要变种
毛果毛茛(变种)与高原毛茛的区别:瘦果遍体密生白色短毛。
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云南北部、四川西部及甘肃。生于海拔3200-5100米的潮湿和沼泽草甸。
丝叶毛茛(变种)与高原毛茛区别:基生叶与下部叶长1.5-3厘米,2-3回掌状全裂,末回裂片丝形,宽0.2-1毫米,顶端有钝点,无毛;上部叶较短小,3-7深裂,裂片丝形。瘦果生细毛。
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北部及西藏。生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草甸上。模式标本采自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