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原图链接

英文名称 :atrioventricular block

就诊科室 :内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病因 :心脏器质性病变

常见症状 :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

头晕,乏力,胸闷,气短

反应迟钝,神志模糊,晕厥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1的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3:1、4:1、5:1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往往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先兆,其严重性和临床意义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相似。 [1]


病因

许多因素都能影响房室传导系统,最常见的是心脏器质性病变,如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症性病变,心脏传导系统损伤等,少数见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影响。 [2]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在休息时可无症状,或有心悸感。在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或急性重症心肌炎者,则症状严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等。由于舒张期心室充盈量与每搏量的增大,可出现脉压差增宽及轻至中度的心脏扩大。 [3]


检查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原图链接

房室传导比例的特点

(1)可以有各种房室传导比例 一般均>2:1。偶数比例(如4:1,6:1,8:1)比奇数比例(如3:1,5:1)多见。

(2)在出现心律失常时 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房室比例应为:①窦性心律时,房室传导比例应>2:1;②房性心动过速时,房室传导比例应在4:1以上;③心房扑动时,房室传导比例应在5:1以上。

(3)房室比例可固定或不固定 固定在6:1以上者少见。

(4)房室传导比例易变 在2:1房室传导或3:2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如出现隐匿性传导,则可以3:1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形式出现。它与因阻滞性的传导中断所致的真正的3:1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体表心电图上是无法鉴别的。

下传的P-R间期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原图链接

可以正常,也可延长,但大多是固定的,也可不固定,此见于P波出现在相对不应期的不同阶段(R-P间期长短不一)而使传导延缓的程度有所不同,可使P-R间期不固定;伴有隐匿性传导或超常传导亦可不固定。此外,还可出现跨越性P波传导,甚至也可见到相邻的几个下传的P-R间期逐渐延长,类似文氏现象。

可不伴有或伴有逸搏、逸搏心律

(1)不伴有逸搏 P波的数目恰为QRS波群数目的倍数,通常为3倍或4倍。

(2)伴有逸搏 逸搏多为房室交界性的。室性逸搏少见。如为连续性的逸搏心律时,P波与逸搏无关,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脱节,可出现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R-R间期

几乎总是不规则的,因为除了个别下传搏动外,常发生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当有隐匿性传导和(或)意外传导(空隙现象、韦金斯基现象和超常传导)参与时,R-R间期可意外的不规则。仅当房室传导比例恒定,且无逸搏发生,R-R间期才是规则的。若不同的房室传导比例交替出现(例如2:1与4:1交替),则出现成对搏动或伪二联律。此外,室性期前收缩也使心室节律不齐。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型

可根据阻滞部位分为两型:①Ⅰ型 大多发生在房室结水平,少数在希氏束近端阻滞。②Ⅱ型 均在希氏束远端和束支部位阻滞。 [4]


诊断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原图链接

1.根据临床病史症状体征

2.心电图诊断标准

(1)散在发生 连续2个或数个P波因阻滞未下传心室。

(2)大于2:1的房室阻滞 对于高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应对P波进行逐个分析,观察P波出现的时相,如半数以上P波发生于ST段或T波顶峰前未下传心室,不能诊断为高度房室阻滞,心室率大于60次/分钟以上时,尽管几乎全部P波都不能下传心室,也不一定是高度房室阻滞,因为往往还有干扰因素在起作用。只有发生于心动周期的反应期内半数以上的P波未下传者,才可确诊为高度房室阻滞。 [5]


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控制消除原因诱因是治疗和预防本病的关键。

2.症状明显者,可使用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用法:每4至6小时0.5~1mg,肌注或口服;异丙肾上腺素用法:每4小时舌下含服5~10mg。发生阿-斯综合征者,可0.5mg/dl连续静脉滴注,使心室率维持于60~70次/分。

3.并发于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损伤后,需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 [6]


参考来源

  • 李寰,张玉顺,刘建平,刘兵等.   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其处理(附9例报道). 2005  
  • 梁文波.   参附注射液救治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 vip 》 , 1996  
  • 齐延琦,龚方戚,解春红等.   61例小儿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 WanFang 》 , 2010  
  • 杨震坤,关敬树,沈卫峰等.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预后中的意义. 《 疑难病杂志 》 , 2006  
  • 王华力,隋春兴.   低血钾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逸搏1例. 《 心电与循环 》 , 1997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