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镜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镜莹
出生 1901年2月21日
国籍 中国
籍贯 天津
母校 清华大学
职业 水利专家
研究领域 制订海河流域的治理规划

高镜莹,水利专家。多年致力于海河流域的治理,对制订海河流域的治理规划,确立海河流域防洪体系进行了开拓性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主持并完成了许多海河流域河道治理与闸坝工程。长期从事与领导水利技术管理工作,在组织专家审查水利规划、设计,制订规范标准和处理重大技术问题中,为推动水利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在从事教学工作期间,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人才。

人物简介

高镜莹,天津人。1921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工程硕士学位。1927年回国。曾任东北大学教授、整理海河委员会总工程师、天津工学院土木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官厅水库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三十年代主持修建了海河放淤工程。建国后,指导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撰有《水利工程概要》等论文。

高镜莹1901年2月21日出生在天津市一个商人的家庭里。他读了3年私塾后上小学,正值辛亥革命运动,剪了辫子。读中学时,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侵犯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他对日本人的愤恨心情,感到只有祖国富强才能不受外国人的欺辱。在中学时英语与数学成绩最好,教师鼓励他出国留学,1917年,考入专门培养留美学生的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高镜莹积极参加,在街头演讲,向民众宣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巴黎和会、反对卖国贼。6月3日,他和很多同学一起遭到军警的逮捕,拘压在北京大学的法科教室,达两周之久。他看到国内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立志要学好本领用以救国,这就更坚定了他出国学技术的决心。1922年,赴美留学,途经日本,看到在东京举办的和平展览会上竟有满蒙馆,公然视满蒙地区为其属地,更加深了对日仇恨,痛感国弱受欺之苦。他在美国就读于密执安大学,获工科学士学位,后又攻读大地测量获硕士学位,曾在一些工程师事务所担任制图与设计工作,在密执安大学暑期测量营担任讲师。

1925年回国,先后参加北洋义赈会,在汉口培修张公堤,担任北洋大学、河北工学院讲师,东北大学教授,华北水利委员会黄河测量队队长等职。

1930年初,高镜莹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工务课课长,开始了他献身治水的一生。同年末转任海河整理委员会工务处处长,1934年,回到华北水利委员会任工程组主任,同时仍主持海河放淤工程。1936年,兼任永定河官厅水库工程处副处长。

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地区很快沦陷。高镜莹因爱人生病未能随机关南迁。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保持民族气节,始终不肯为敌人作事,虽经敌伪政权多次拉拢和利诱,终不为所动。1938年初,受聘任天津工商学院教授兼土木系主任。这期间他的收入大减,他靠卖东西贴补家用,生活很清苦。可是他坚信抗战必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为祖国建设准备人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高镜莹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堵口复堤工程处处长,简任技正。委员会改名为华北水利工程总局,任副局长。他积极开展基础工作,修复河堤,筹备永定河梁各庄堵口和官厅水库工程。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挑起大规模内战,水利建设无法开展,他设想的事业再次落空。外业人员逐步收缩到平津两市内等待解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镜莹任华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终于得到了实现其夙愿的时机。他提出在建国之初首先解决海河的防洪问题,极力主张采取海河各支流直接泄洪入海的方针,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实现。他积极倡导抓紧勘测和水文等基础工作;制订华北治水轮廓方案;进行具体工程规划设计并准备施工。1951年末,根治永定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官厅水库工程开工,高镜莹奔赴施工第一线,任官厅水库工程局局长,后改任总工程师。他吃住在工地,与全体职工一道,经过2年的艰苦奋战,官厅水库在1953年发挥了拦洪作用,1954年完工。官厅水库的建成,为建设水利工程积累了经验,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设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3年恢复时期,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均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中国性的水利技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1954年,高镜莹调任水利部勘测设计局副局长,翌年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兼技术司司长,1958年,水利与电力两部合并,他任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仍主管水利方面的工作。1979年,任水利部顾问。高镜莹积极参加人民政权建设,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人民代表,中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他重视与积极参加学会的活动,1957年,中国水利学会成立时被选为常务理事,北京市水利学会理事长。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水利学会成立临时常务理事会,他被推选为副理事长,1981年,他和其他水利界老前辈一道被推选为名誉理事。

治理海河

高镜莹对华北水系的自然状况和运动规律了解精详,提出整体治理方略,主持规划设计,并在关键工程建设中亲自实践。海河是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流域广阔,支流繁多,汇于天津始称海河,是水系的唯一出海水道。每年七八月间在太行山麓发生暴雨,洪水携沙倾泻平原,水流湍急,仅靠海河一线宣泄,尾闾不畅,经常发生洪灾,淹没大片农田并危及天津市的安全。1917、1939年水淹天津,市内行舟,这是华北治水的心腹之患。早在30年代,高镜莹主持的海河放淤工程就是华北治水的组成部分。当永定、北运两河盛涨之际,将其携沙之洪水放入津北洼淀之中,有减少海河淤积、削弱洪峰、沉沙淤地之效。施工中他坚持按规划设计进行,坚持工程质量,刚正清廉,不合格的闸门退回,延误工期就罚款,被誉为“没有见过的这样干净的机关”。

1936年,华北政局动荡,他仍着手制订官厅水库工程计划的筹备工作;还用三个月时间主持修筑了永定河中泓南堤和疏浚了永定河中泓河道长23公里,完成土方134万立方米,中外人士认为是个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曾多次提出过海河各大支流分流入海的方案,以解决华北水患,但这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华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提出了确立海河防洪体系的方案:在上游山区兴建必要的水库控制洪水、结合兴利;在中游利用现有洼淀滞洪;在各支流尾闾打开洪水出路,开辟减河分流入海。这个方案的实施,奠定了华北治水的方针。1950年,完成潮白新河工程,1954年,完成独流入海减河工程,以后四女寺减河、马场减河等相继完成,实践证明海河的防洪体系是正确的。其中独流减河是为了解决海河南支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的洪水对天津市的威胁。在高镜莹领导下作出了设计与施工图纸,1952年开工,1954年,发生大洪水及时发挥了作用。嗣后在1956年,特别是在1963年特大洪水中显示了巨大的泄洪效能。

永定河官厅水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水库工程。在技术力量薄弱,经验不足的条件下,高镜莹带领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青年人)对水库上下游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发扬技术民主,制订规划设计和施工计划。在土坝设计中既借鉴美国的资料,又听取苏联专家的建议,根据当地土料的特性,经过碾压试验,拟定土坝设计参数。在施工中主张采用新技术,如混凝土浇筑真空作业、基坑开控分层排水以及冬季防寒作业等。高镜莹特别重视质量与安全,遇有问题,不顾严寒酷暑、山陡路滑,总是坚持在现场亲自处理。经过2年的团结奋战,1953年,汛前达到了拦洪标准。同年8月,永定河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大洪水,流量达3700秒立方米,超过下游河道2500秒立方米的安全泄量,水库及时发挥了拦洪作用,经水库调蓄后下泄流量仅为830秒立方米,得庆安澜。官厅水库还为水力发电和供水创造了条件。

培养人才

高镜莹在天津工商学院土木系担任主要课程的教授,并兼系主任长达11年之久。他以高尚的道德风范、民族气节、渊博知识以及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育学生,深得学生的爱戴。他的很多学生,在水利、水电、交通和建筑等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成为中坚力量,这与高镜莹的教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对土木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开拓,除一般基础课和专业课外,增设超静定结构、流体力学、土力学和水利工程等新学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在教学中,重实际重实践,以实际工程为例进行讲课,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提高理解能力。他主持一个学习班专门研究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他派出教授带队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期间进行测量实习,包括导线、水准、地形测量、夜间观星和制图,从外业到内业一整套作业,使学生受益匪浅。在他的整个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高镜莹主持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建立了委员初审责任制,在初审的基础上召开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形成审核意见,报部审批。对重大的技术问题他还组织水利系统及有关部门的同志进行“会诊”,提出决策建议。在审查中国大中型工程设计时,通常都着重于规划、水文、地质及建筑物等方面工作,而对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则很少涉及。他主张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并在此基础上核定工程概预算,一般可核减工程投资15%左右,既充分发挥了投资效用,提高了工效和缩短了工期,又促使了工程设计文件日趋完整并提高了技术水平。随着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急需制订统一标准和各项规程,这是水利技术管理需要解决的更高层次的重要课题。高镜莹力主立法。他组织科研、设计、施工单位以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为原则,相继拟订了《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工程隧洞设计规范》、《碾压土坝设计规范》以及《混凝土工程规范》等一系列工程规范初稿,供各地进行规划设计时参考、试用。这既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又为进一步正式制订规范标准打下了基础。其中《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的初稿,含不同等级工程的防洪标准,一直沿用到70年代初。

在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一些比较重大的工程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高镜莹主持技术委员会,结合科研设计和施工单位,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处理方案。如辽宁大伙房水库筑坝土料含水量偏大的土坝设计施工问题:广东新丰江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发生诱发地震,混凝土大头坝出现裂缝的加固问题;安徽梅山水库连拱坝右坝肩稳定处理问题;湖北丹江口水库混凝土裂缝及温度控制问题等。他都以精湛的技术,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问题完满解决,技术水平更提高一步。 高镜莹在水利技术上造诣很深,但仍不断阅读国内外书刊,吸收新知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未中断;对国内的经验注意收集,详细记录于手本并附图示,需要时不厌其详地讲给人听。他响应党的号召,严格要求自己,支持唯爱女支援新疆,两位老人很长时间过着身边无子女的生活。他刚正不阿,坦诚真挚,不逐名利,默默奉献。

个人简历

  • 1901年2月21日出生于天津市。
  • 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
  • 1925年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获工科硕士学位。
  • 1925—1930年先后任天津北洋大学、河北工学院讲师,东北大学教授,华北水利委员会黄河测量队队长。
  • 1930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工务课课长。
  • 1931—1934年任整理海河委员会工务处处长。
  • 1934—1937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工程组主任。
  • 1938—1949年任天津工商学院教授兼土木系主任。
  • 1945—1949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堵口复堤工程处处长,华北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
  • 1949—1951年任华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
  • 1952—1954年任永定河官厅水库工程局局长、总工程师。
  • 1954—1979年任水利部勘测设计局副局长、技术委员会主任兼技术司司长、水利电力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 1979年任水利部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