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魏派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魏派

创始人;魏荣元

剧种;评剧

行当;花脸

魏派评剧表演艺术家魏荣元创立的评剧艺术流派。魏荣元创始了评剧花脸行当,塑造了众多舞台形象,他根据评剧声腔结构的内在联系,采取"越调"的调门,找到了解决男声唱腔的途径,结束了数十年评剧男声唱腔发展缓慢的局面,为评剧声腔的丰富和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魏派艺术粗犷奔放,节奏鲜明,还兼有婉转深沉的特点。[1]

简要介绍

评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变成以女演员为主的一个剧种,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魏荣元在《秦香莲》里破天荒第一次采取"越调",即比女演员低四度的调门,创造出评剧的花脸唱腔,塑造出包拯这个丰满的艺术形象。

魏荣元既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又是一位出色的评剧音乐家。他创造的众多舞台形象,诸如包拯、乌木、钟离泉、陈有才、王永祥,虽然都不是主角,但个个栩栩如生。他的唱腔被人誉为评剧魏派。

创立过程

评剧舞台上原来缺乏专门的花脸行当,在演出《秦香莲》时只好把京剧的一套搬上评剧舞台。"公堂"这一场戏是以包公为主的,故而唱起来主要是京剧。有时,就连陈世美也得随着唱几句西皮原板, 秦香莲也要跟着唱几句京剧散板。这样一半京剧,一半评剧,听起来很不协调。解放后,魏荣元演包公这个角色,剧院领导提出要以评剧的唱法演出。当时,魏荣元采取了评剧老生的唱法。"公堂"这一段,唱词和京剧不同,腔调也比较简单。这种唱法虽然改变了舞台上半京半评 的情况,但是,这次尝试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很多的,特别重要的是声音不像,唱腔贫乏,达不到包公这个人物的要求,所以失败了。后来,魏荣元又开始了第 二次探索,在音乐工作者的具体帮助下,从根本上解决了他的唱法,也就是把原来的正调降低四度,称它为"越调"。正调的调门比较高,唱起来很吃力,而 "越调"比较低,唱起来比较舒服,听起来声音比较宽厚有力。这样包公的音乐形象就出来了,也就有了发展唱腔的余地。第三次整理《秦香莲》的时候,在包公的创腔工作中,魏荣元又做了一些尝试。比如,采取花脸唱腔的发声,也就是说把它的鼻音和喉音的共鸣利用起来,再运用评剧的吐字和唱法,从声音上把花脸的特点突出出来。 这个唱段与以往的评剧包拯所唱有了明显区别:第一,唱的不再是京剧,而是评剧:第二,是评剧的调,但又是评剧没有过的调,比以往的男女同调低了4个音,被行内称为"越调";第三,吸收了京剧花脸唱腔的鼻音和喉音共鸣,粗犷浑厚,既不失评剧韵味,又很有花脸气势。

魏荣元在《秦香莲》中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评剧包拯,同时创出了一个新的行当--评剧花脸。这次创造不仅解放了魏先生自己,而且为评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魏荣元把评剧男生的的声腔如板头、反调、二六板、散板、快板、慢板基本上创建齐备,为评剧男角在舞台上崛起以及评剧表现题材的拓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艺术特色

魏荣元嗓音宽厚宏亮,以情代声,情感充沛,表演上朴实无华,善于从唱词表面的提示下,做深层次的联想,他讲究语言逻辑和情感的融和, 在节奏和唱腔的关系中他曾形象地比喻为"咬字、行腔、定节奏,腔似流水板似渠"。尽管曲调千变万化,但强调节奏的主导地位。对于魏荣元的演唱,有人评价为"粗犷奔放,节奏鲜明"其实,除此之外,还兼有婉转深沉之长。《夺印》里的唱段就反映了他演唱上的这些特点。

他的花脸唱腔充分发挥中音区的特色,以高音和低音为陪衬,声音浑厚行腔稳健。他的演唱以情带声情感充沛,他的低音拖腔深沉含蓄音色纯美,他的垛板字句清晰气量充沛。魏荣元善于将蕴含于唱词中的深层意味展示给观众,他讲究语言逻辑和情感的融合,在节奏和唱腔的关系中他曾形象地比喻为"咬字行腔定节奏,腔似流水板似渠"。

代表剧目

魏派的代表作有:《秦香莲》中的包拯、《包公三勘蝴碟梦》中的包拯、《包公赔情》中的包拯、《孙庞斗智》中的庞涓、《夺印》中的 陈有才、《钟离剑》中的钟离泉、《向阳商店》中的陈永祥、《降龙伏虎》中的秦二伯、《朱痕记》中的朱春登、《金沙江》中的乌木、《南海长城》中的赤卫伯等。

相关视频

魏荣元 马泰等 评剧《朱痕记》望坟台,听醉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