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長城遺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魏長城遺址
圖片來自樂嗨旅游

魏长城中国战国时期魏国所兴建的长城。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大荔县韩城市境内。魏长城遗址南起华山朝元洞西,依地势蜿蜒北上,经大荔、澄城、合阳等县,止于韩城市南面黄河西岸城南村,是战国时秦国与魏国的分界线。始建于魏惠王十九年(前358年),魏惠王二十五年(前352年)时在原长城的基础上继续扩建。此长城曾对秦的进攻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秦国灭亡魏国以后,该长城随之废弃。

遗址特点

遗址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遗址、1处城址组成。9处烽火台之间距离均由长城城墙连接。整个城墙与烽火台由10厘米厚夯土层堆砌而成。2012年,魏长城遗址作为中国早期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位于陕西宜君县北部的山梁上,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天然原始屏障。现存长城遗址总长9594.5米,夯土筑成,东北接黄陵县魏长城。

历史沿革

魏惠文王[1] 于十二年(公元前358年)至十九年(前351年)开始修筑。 魏长城是战国时代魏国为防御秦国而修建的长城。因位于魏国西境,故称魏西长城。 魏文侯变法图强以后,魏国国力强盛,在河西扩展大片领土,并派大将吴起镇守西河。为防秦的东扩和防戎,魏国修筑长城以巩固河西边防。

史料记载

据史籍记载:“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魏长城是秦魏双方不断征战的产物,是战国时期最复杂的长城之一。有学者表示,对魏长城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秦魏发展史和河西地区开发史等一系列问题,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有助于了解河西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情况,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故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长城是战争的产物。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据险设关,修筑长城。公元前657年,楚国的方城开了我国修筑长城的先河。其后齐、魏、燕、赵、秦的长城相继而筑。

《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魏国修筑长城也是迫于无奈。公元前332年以前,华阴长涧河以东属魏国阴晋邑,邑城遗址在今岳庙东2.5公里处。秦魏边境,战事不断。《史记·魏世家》载“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史记·秦本纪》还载,公元前362年,即魏惠王九年,秦攻魏少梁(今韩城),破魏军,擒魏将公孙痤,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于公元前358年,即魏惠王十二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

《水经注》述,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1年城成。次年又进一步扩建。

虽然此城在御秦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然秦魏边境一直战事连绵。公元前354年,秦夺取了魏城少梁;公元前352年,秦攻魏河东,取安邑(山西夏县)。

公元前351年,秦攻魏固阳;公元前340年,秦卫鞅攻魏,大破魏军,俘公子卯,魏势渐衰。以至于公元前332年,魏惠王将阴晋邑献给秦国以求和,秦方改阴晋为宁秦县。从今遗址看,魏长城当年宏伟壮观的气势可见一斑,它在中国的长城史上涂上了难以抹煞的一笔。而且,它比北长城早144年。

考古发现

据陕西魏长城资源调查队队长岳连建介绍,宜君战国魏长城修筑在沟壑险峻的山梁、沟边,依山就势蜿蜒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军事防御屏障和攻守兼备的军事要塞。

据最新的考古勘探发现,魏长城遗址距今有2300多年,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遗址、1处城址组成。其中保存较好的单体烽火台遗址呈东北至西南方向,9处烽火台之间距离均约500米,由城墙连接。其中偏桥村北现存一段城墙遗址长约150米,宽约3—5米,高约3米,整个城墙与烽火台由10厘米厚夯土层堆筑成。

參考文獻

  1. 如何评价秦惠文王嬴驷?,知呼,201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