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伯公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鲤鱼伯公庙,又称鲤鱼伯公客家人所称的“伯公”即土地公。祠、永安宫,是位于台湾台中市东势区[1] 东安里的土地祠,建立于大甲溪堤防上,神明以鲤鱼的形象著称。
鲤鱼堤防
此堤防被称作“鲤鱼堤防”,为建立于道光年间,长约30公尺。随著堤基地形起伏的护堤外观,正若一条俯仰攀洄的鲤鱼;而栉比排列的卵石,颇似鲤鱼鳞片。
堤防的建立与大甲溪开始洪水泛滥有关。永安宫所在地东安里,靠大甲溪一带,为东势最早开发的区域。最早先民沿著今日中寮里匠寮巷和东安里的鲤鱼巷一带聚居,形成街市。后来大甲溪泛滥,土方逐渐被洪水割坍,河道越裂越宽,此地不再是安宁适居,居民逐渐内移。没有迁离的东势居民,于当时街道与溪流之间的斜坡上砌建一条石堆护堤,藉以挡水和保免坍方,巩固临溪街厝安全。当护堤完工后,永安宫一带才又免于洪水患害。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或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祠,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