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彝族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鱼塘彝族乡是墨江县的两个彝族乡之一,距县城70余公里。位于墨江县西南部,东部隔阿墨江与雅邑为邻,西部隔把边江与普洱相望,南部与龙潭相连,北部与通关接壤。全乡国土面积290Km2(耕地面积46147亩;干水田面积9039亩)。[1]
中文名称: 鱼塘彝族乡
行政区类别: 乡
电话区号: 0879
地理位置: 墨江县境西南部
面 积: 290Km2
车牌代码: 云J
简介
鱼塘彝族乡,地处东经101。23'-101。38'、北纬23。03'-23。15',海拔在631~2209米之间。清代属他郎善政里,民国21年(1932)属墨江县第五区,民国28年属龙潭乡。1949年属龙潭区,1966年从龙潭区划出,设鱼塘公社,1984年改称鱼塘区,1988年改为鱼塘彝族乡,系彝族、哈尼族、汉族等杂居。
鱼塘彝族乡是墨江紫胶、茶叶主产区之一。乡人民政府驻地神仙街,距县城105千米。辖9个村委会175个村民小组(其中:158个村民小组通路,达90%;163个村民小组通电,达93%;110个村民小组通水,达62%;共建设沼气池528口),户人,主要居住着彝、哈尼、汉、拉祜等6种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36.7%。森林覆盖率为43.7%。最高海拔为2209.8米,最低海拔为631米,属于山区立体气候。以种植水稻、玉米、黄豆、花生、等作物为主,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稳步发展烤烟、畜牧两个重点产业,培育茶叶、橡胶、米辣、紫胶四个优势产业。全乡共有贫困人口人,绝对贫困户户人,一般低收入贫困户 户 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2007年,全乡实现经济总收入1352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9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17元。预计2008年,将实现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9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90元,经济增长呈现良好势头。
资源
境内森林覆盖率为43.7%。最高海拔为2209.8米,最低海拔为631米,属于山区立体气候。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野猪、麂子、红鹇、白鹇、眼镜蛇等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繁衍生息的聚居地;是茶叶、紫胶、优质稻、橡胶等多种生物资源的主产地。
基础设施
在县委、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鱼塘乡党委、政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水利、电力、公路、农田(地)、通讯、集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和夯实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水利:围绕基本保证集镇及全乡农民生产生活用水,以保障主要农田沟渠通水灌溉及主要河道的防洪减灾工程为重点,切实抓好汪街集镇供水工程、10件人畜引水维修工程、1座小坝塘修建工程和10条大沟的加固维修工程及4条江河部分河道的防治工程的建设。
公路:全面掀起公路建设热潮。从2002年到2007年间,累计投资180万元,新修村组公路22条130公里,解决37个村民小组行路难问题。积极开展“爱路护路月”活动,发动各村群众积极维护村组公路,累计维修乡村公路215公里,有效缓解交通运输及行路难问题。
通讯:以产业开发为目标,重点完成兴乐村移动机站建设,并通过扩容,增加全乡程控电话数量,使移动或小灵通覆盖率达60%以上。
集镇建设:1996年启动小集镇搬迁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走“以地生财,以商促农”的路子,经过10多年的努力,乡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集镇面貌焕然一新。目前,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一街四个市场”,完成各站所、中小学校的搬迁建设,文化站、司法所建设正在进行,预计2008年全面完工,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
农村经济
2007年,全乡完成农村经济总收1356万元,比上年增86万元,增6.7%;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154万元,与年同期持平;完成粮食总产量6145吨,比上年增43吨,增0.7%;完成大牲畜存栏8750头,比上年增-7头,增-0.08%,出栏823头,比上年增51头,增6.6%;生猪存栏13540头,比上年增252头,1.9%,出栏5580头,比上年增276头,增5.2%;完成肉类总产量509吨,比上年增16吨,增3.2%;完成畜牧业总产值315万元,比上年增40万元,增14.5%;实现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717元,比上年增51元,增7.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51‰。全乡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