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鲁班窑石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鲁班窑石窟位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西约700米的十里河南岸,是云冈石窟的组成部分。

中文名称:鲁班窑石窟

地理位置:云冈石窟西约700米的十里河南岸

级 别: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不详

基本概况

鲁班窑石窟,具体开凿年代不详,据造像风格判断,约开凿于北魏云冈中期(公元466~494年),辽代曾有修建。洞窟坐西朝东,南北长约60米,高约4米,分布面积约240平方米,现存洞窟3座。

历史渊源

鲁班窑石窟是云冈石窟的组成部分。据《水经注》记载:“武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鲁班窑石窟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地理位置与《水经注》所述极为吻合,因此,被推断为尼寺,是云冈石窟的组成部分,并非独立寺院。北魏时期,佛教盛行,僧尼数量剧增,太和初(477年),仅平城(今大同)僧尼数量就达二千人,寺院一百所。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比丘尼惠定的造像题记、景明四年(503年)比丘尼昙媚造像碑的出现,以及唐代武周川沿岸“东为僧寺”、“西头尼寺”的记载,进一步说明鲁班窑石窟为尼寺之说可能性较大。相传在云冈石窟开凿初期,工匠因受鲁班传授雕凿技法,在其西侧开窟造像,四时祭祀,该窟因名鲁班窑。

1966年4月23日被公布为大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6日被公布为第五批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大同市考古所对山顶遗存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规模

第1窟平面呈椭圆形,窟门局部坍塌,外立壁残存雕像局部,门口左右存狮子造像。窟内四壁满雕千佛列龛,现残存上部3层,均置于圆拱龛内。佛像仅雕轮廓,大小不一,未开面,著通肩、偏袒右肩式袈裟,可见龛像66尊。另有一层可见龛楣残存,佛龛排列不齐,其上雕三角纹内衬以折叠帷幕与窟顶相接,窟顶无雕饰。

第2窟位于第1窟南侧,窟门拱形,外立壁残存造像局部,窟内四壁雕像6层。第1层为力士像,逆发,胡相,上身裸,下着犊鼻裤,双手上举。第2至5层雕禅定坐佛粗坯,著偏袒右肩与通肩式袈裟两种服装,线刻舟形背光,局部残存红色,现有61尊较为完整,层间岩石突起间隔。第6层雕双层三角纹内衬以折叠帷幕与窟顶相接,顶部岩石破碎,窟内中央用块石砌低台,龛楣内雕坐佛9尊,著通肩式袈裟,两上隅雕供养天人像,崖壁上凿有方形孔数个,窟前地面残留有辽代砖瓦。

第3窟位于第2窟南侧约5米处,20世纪90年代村民清理废土时发现。圆拱形窟门外露,外立壁北侧残存龙首及龛楣内3身供养天人像,窟顶坍塌,窟内堆满废土石块,在门拱北侧可见千佛列龛数层。第3窟南侧壁面可见3层泥岩层,上层泥岩位于崖顶,均风化蚀空。南侧外立壁也由于洞窟顶板坍塌挤压而整体外倾,形成一块倾倒式危岩体。

历史意义

鲁班窑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在云冈峪开凿的又一处北魏石窟寺,其洞窟形制与云冈早期相仿,但规模较小,是云冈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没有云冈石窟那般恢弘壮丽,但洞窟形制及造像特征仍是研究北魏石窟重要的实物资料之一,对研究大同佛教史、石窟史以及北魏云冈地区寺院组成等具有重要价值[1]

抢险加固

1500多年沧桑变化,在长期的自然力作用的影响下,鲁班窑石窟坍塌损毁严重,第3窟还被积土掩埋,内部保存情况不明。第1、2窟内裂隙纵横,整体稳定性较差,石雕大部分风化不清,病害严重。由于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状态,洞窟内部杂草积土较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石窟南侧不远处即有小型煤矿,石窟前被辟为运煤道路,煤车扬起的煤灰、尘土以及道路震动等对石窟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近年来,附近小型煤矿逐步关停,周边进行了部分绿化,洞窟保存环境略有改善,但洞窟存在的病害并未治理。

2017年6月,云冈石窟研究院、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编制的《大同鲁班窑石窟抢险加固工程设计方案》获山西省文物局通过。2018年4月,按照云冈石窟研究院“最小干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开始进场施工,对石窟进行保护性修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