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 | |
---|---|
出生 |
1924年5月21日 俄罗斯斯摩棱斯克 |
国籍 | 俄罗斯 |
别名 |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
职业 | 作家 |
知名作品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1924年5月21日—2013年3月11日),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前苏联国家奖与俄罗斯总统奖得主,莫斯科作家协会与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协会成员,俄罗斯电影艺术学院院士。
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被介绍到国内的苏联当代作家之一,其经典战争题材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响了中国一代人。
2013年3月11日,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在俄罗斯联邦的首都莫斯科去世,享年89岁。
生平简介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
1924年,瓦西里耶夫出生在斯摩棱斯克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受到部队生活的熏陶。在上九年级时,卫国战争爆发,他志愿奔赴前线。
1943年负伤,伤愈后进装甲兵军事学院学习。
1948年毕业,任工程师。
1956年结束军人生涯,进了著名剧作家包戈廷的电影剧本写作讲习班,从此开始专职创作。
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
作品题材广泛,主要是卫国战争题材、当代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等,其中以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成就最为显著。成名作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发表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芭蕾舞,受到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
瓦西里耶夫是前苏联国家奖与俄罗斯总统奖得主、莫斯科作协与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协会成员、俄罗斯电影艺术学院院士。此外,他还曾获得二级“祖国功勋”勋章、人民友谊与众多其他勋章。[1]
作品简介
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遭遇战》、《他们可能同我一起去侦察》、《后来发生了战争》;
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长篇历史题材小说《虚实往事》;
电影脚本:《例行的航程》、《漫长的一天》;与K·拉波波尔特合著的《军士们》和《军官们》,自传体中篇小说《我的骏马奔驰》等。
瓦西里耶夫是从创作剧本、电影脚本开始写作生涯的,因此他的作品带有戏剧和电影的特色,结构严谨,情节紧张,语言简洁。由于作者立意高,创作手法独辟蹊径,故而他的作品总能以高昂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动人心魄。
其作品多以战争为主题,受到了与战争为伴的那一代人的喜爱。瓦西里耶夫的作品曾被多次搬上舞台和银幕。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曾在5个剧院上演,并于1972年被拍成电影,由罗斯托茨基执导。200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由俄中联合拍摄的同名电视剧在中国热播。
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前苏联《青春》杂志上发表,在读者中产生极大的轰动。1972年,这部“遭遇街谈巷议”的中篇小说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搬上银幕,并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获得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和全苏电影节大奖。瓦西里耶夫的名气随着这部小说的成功而大增,小说原作更加受到追捧,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瓦西里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这部作品荣获前苏联国家奖金。
作品曾影响中国一代人
对中国读者和观众来说,瓦西里耶夫其人远远不如他的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样有名。很少有人没看过同名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等影视作品。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陪着很多中国人长大的、最重要的“百部电影”中的一部,是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场景。人们正是从这部作品中认知和感受到了俄罗斯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2]
人物评价
俄罗斯总统普京:“您创作了许多沟通读者心灵的作品,使千百万崇拜您才气的人感到您是可亲可爱的人。”
前苏联诗人库古里丁诺夫:“世上有一些作家,颇有名气,人们知其人,却很少读其作品,这样的作家是可怜的!世上有一些作品相当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谁,这样的作家是幸福的!你,瓦西里耶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你值得骄傲!”[1]
参考资料
- ↑ 1.0 1.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作者去世 影响中国一代人 ,腾讯娱乐,2013-03-12
-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作者去世 ,大河网,201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