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鳞砗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鳞砗磲


鳞砗磲概述图
原圖鏈接

鳞砗磲是双壳纲砗磲科的一种贝壳。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鳞”。整个贝壳上有数排大鳞片,很多生物都以其作为避难所,像小螃蟹、贝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本种为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分布很广的种,为纯暖海性种。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贝壳大部分埋入珊瑚礁内,仅露出腹缘。生活时外套缘红褐色,极为鲜艳美丽。

基本信息

中文名:鳞砗磲

别 名:Fluted Giant Clam

拉丁学名:squamosa

界:动物界

鳞砗磲漂亮
原圖鏈接

纲:双壳纲科砗磲科

亚 科:砗磲亚科

分布区域:东非至南太平洋 尺 寸:25cm

简介

Tridacna squamosaLamarck,瓣鳃纲,砗磲科。壳大,重而坚厚,卵圆形,左右二壳大小相等。背缘稍平,腹缘弯曲呈波浪状。壳顶位于贝壳中央。壳顶前方有一长卵圆形足丝孔,孔的边缘具若干条肋状突起。外韧带较长。壳面黄白色,具4~6条强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宽而翘起的大鳞片。生长轮脉细密。壳内面白色,具光泽。铰合部长。右壳具1个主齿和2个并列的后侧齿,左壳主齿和后侧齿各1个。暖海种,栖息在潮间带,用黏的足丝固着于珊瑚礁间。贝壳大部分埋入珊瑚礁内,仅露出腹面。分布于中国南海和西沙群岛,为印度洋和太平洋广布种类。肉供食用,壳可供观赏。[1]

鳞砗磲的特点

贝壳极厚,呈杯碗形扇状。就体形比例而言,是砗磲中最重 的蛤,但其尺寸和重量远不及巨砗磲。壳顶后方有一大足丝孔,壳表有4—12条肥圆而突出的放射肋,其宽度从壳顶到壳缘迅速膨大。肋上有凹槽状鳞,自上至下逐渐变大。壳缘的形状与肋与其间隔沟槽的轮廓相对应。壳表白色,常染有橙色及黄色,内面白色。突起的鳞片是鳞砗磲的标记。

鳞砗磲3
原圖鏈接

硬度一般为2.5~3,随年龄增长逐渐变硬,.密度2.70g/cm3,砗磲含碳酸钙为86.65%~92.57%,壳角蛋白为5.22%~11.21%,水为0.69%~0.97%。另外含微量元素和10多种氨基酸。

构造其矿物以文石为主,与珍珠一样具有特征的层状构造,外壳光洁明亮,在阳光下能出现七彩虹光。[2]

收藏价值

鳞砗磲在海洋中绽放着美丽的外套膜。每个鳞砗磲的外壳颜色都不一样,那是因为共生藻的组成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美丽的外形。

鳞砗磲属定栖性生物,生长十分缓慢,一年长不到2、3公分,生长缓慢,外观美丽被当做珍藏品。

生态习性

在海里生活的鳞砗磲,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边缘进行活动。它们的外套膜极为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鲜艳的颜色,而且还常有各色的花纹。

鳞砗磲栖息于20m以下深的潮问带珊瑚礁间或岩礁海底,热带纯暖海性,大部分埋入珊瑚礁内,仅露出腹缘。以坚硬的足丝固着在珊瑚礁上,依靠海水把浮游生物带进体内,与一种虫黄藻有共生关系。夏季繁殖,幼时生长较快,寿命可达百年左右。但鳞砗磲不光靠这种方式摄食,它们还有在自己的组织里种植食物的本领。鳞砗磲和虫黄藻有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对彼此都有利。虫黄藻可以借砗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条件,如空间、光线和代谢产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进行繁殖;鳞砗磲则可以利用虫黄藻作食物。

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于南海、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大陆、台湾,常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我国分布于南海的海南岛、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南岛产于万宁、三亚沿海。

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有镇心安神凉血降压的功效。经长期配带可具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如增强免疫力、防止老化、稳定心律,改善失眠等药效。砗磲同时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能凉血、降血压、安神定惊,特别对咽喉肿痛,小孩生疱更有疗效。砗磲可护身健体,延年益寿,藏传佛教更视之为驱魔避邪的神奇宝物。

鳞砗磲的价值

砗磲是佛教七宝之一,麟砗磲在海洋中绽放着美丽的外套膜。每个麟砗磲的外壳颜色都不一样,鳞砗磲生长十分缓慢,一年长不到2、3公分,在我国古代已被视为一种宝物,由于人们大量捕得,砗磲种类越来越少,目前人工饲养砗磲已经兴起。

饲养

鳞砗磲很容易饲养,不是特别需要强光照。当然,卤素灯提供的强光照会帮助其生长及保持艳丽的色彩。需要保证水中钙含量在400-480mg/L,微量元素,像锶和碘也是需要的。

它的体内有共生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能获得大部分营养。但最好追加一些食物,除非缸中有鱼和珊瑚,投喂它们的食物剩余能足够保证食物来源。也需要一定的氮保证生长,如果缸中氮过低,需要添加一些,但不能高于2mg/L。


相关视频

什么是砗磲?文玩砗磲的最全攻略奉上!

“砗磲”怎么读?为何那么珍贵?主播告诉你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