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凤冠霞帔 (100种中国符号-29)
凤冠霞帔是后妃之服,能够头戴凤冠身披霞帔出阁的女子,一定是皇亲贵族!
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其工艺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项,可谓琳琅满目,熠熠生辉。[1]
“凤冠”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2]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古代贵族妇女往往以凤凰为冠饰,高贵的礼冠,祥瑞,庄严,权利和身份的象征!
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
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其工艺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项。冠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
因以万鸟之王——凤凰点缀而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存世凤冠仅4件
如今存世的凤冠只有有4件,均出土于大明定陵地宫。定陵共出土凤冠四件,分属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其中九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属于正宫孝端皇后王氏。
4顶凤冠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冠均为漆竹胎,冠上皆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和博鬓,只是具体数量、重量不同。
1957年,明孝靖皇后凤冠,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县定陵,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孝端皇后的这件凤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金凤凤首朝下,口衔珠滴。珠滴可以在走动的时候,像步摇那样随步摇晃。
《宋史·舆服志》载,南宋皇后在重大祭记、朝会时所戴之冠名“龙凤花钗冠”。其制,冠上有大小花共二十四株,与皇帝冕上前后二十四旒之数、皇帝通天冠上二十四梁之数相吻合。
明代起,女子出阁可头戴凤冠
原本是指以金银打造成凤鸟形状的凤钗,后衍生出多种造型。头戴凤冠,纤腰束素,遍体锦衣装。旧时富家女子出嫁,皆以凤冠霞帔作为装束,以示荣耀。
明代起,民间女子也有了出阁时头戴凤冠的习俗。据说是平民出身的马皇后特别恩准,由此中国民间女子的一生中,最幸福的便是那一天可以装扮得华丽富贵,婚嫁当天亦如“王者”!
“霞帔”
霞帔是用锦缎制作而成又称霞披,上面装饰著各种花纹样式,两端呈现三角形,从肩上披到胸前的彩带,在彩带的最底下悬挂著用金或玉石制作的坠子,是一种类似于现代的披肩。[3]
霞帔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隋唐以后,人们常赞美这种服饰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称,宋代时列入礼服行列,明代使用已经比较普遍。
在福建南宋黄升墓中,就曾出土过宋代霞帔的实物,它是由两条绣满花卉纹样的细长带所组成,尾部相连,用“帔坠”作为装饰,整款霞帔的样式如同“V”字形,穿戴时,直接将霞帔套在身上即可,这是宋朝非常常见的命妇礼服样式。从墓葬中出土的陶俑服饰中可以看出,霞帔与衣服有所区别,不能单独穿戴,里面必须另有著衣才可外出。[4]
起初,霞帔主要以装饰作用为主,到了明朝,霞帔根据用色和图案纹饰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成为女性社会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5]
霞帔的演变史
霞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中衍身出了一种新的女性衣饰—帔,帔可以说是霞帔的原型,由于它轻灵飘逸,在民间广泛的流行了起来。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物》中曾记载到:“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
隋唐时期,妇女们在劳动、出行时,都喜欢用披帛作为装饰。帔帛的颜色、样式繁多,人们觉得这种配饰美如彩霞,便称它为“霞帔”。自此,霞帔正式走入人们的生活,虽然还未被写入服制,但是已经成为了一种衣俗。
宋朝可以说是霞帔的转型期,它既是民间女子寻常穿用的衣饰,又被收入服制,开始进入到内外命妇的礼服规制里。在这一时期,霞帔被分成了两种。一种是舞者穿戴的霞帔,这种霞帔一般为直帔,样式承袭了唐朝的披帛,可以随著舞者的身姿而动。
另一种霞帔,则是后妃常服及命妇礼服的配饰。这种霞帔是由两套锦缎组成,分别自身后披挂在两肩上,下端垂至身前,末端相连再挂一枚金玉坠子以保持锦缎的平整。
宋朝的服制对于这种霞帔有了明确的规定:“非恩赐不得服”,也就是说,这种霞帔的使用特权来源于皇帝的赏赐。正因如此,霞帔成为了一种名号,在宋朝的皇宫内出现了“红霞帔”、“紫霞帔”这样的称呼。
在《宋史》中曾经记载的南宋高宗的嫔妃中,有一位刘氏,初入宫时只是“红霞帔”,因得宠逐步升迁,一路晋升到贤妃,在死后甚至被追封为贵妃。
到了明代,霞帔的样式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霞帔长度基本与衣服等长,自大衫后摆处固定,铺陈向上搭过两肩,一直披至身前。同时,霞帔的使用也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品级不同的命妇们穿著的霞帔在颜色和纹饰上也有所不同。
《明史·舆服志》中记载,一品用金绣纹,二品用金绣云肩大杂花纹,三品用金绣大杂花纹,四品用绣小杂花纹,五品用销金大杂花纹,六、七品用销金小杂花纹,八、九品穿大红素罗霞帔,没有纹样。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霞帔与凤冠的组合成为命妇礼服的定制,霞帔在女性服制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最高的等级。
清代的霞帔虽然也叫霞帔,但是造型与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代的霞帔非常宽,更加类似于背心,在前胸和后背还有补子,使得身份地位一目了然。
霞帔坠≠香囊
从目前已经出土的霞帔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在霞帔的最低端悬挂著一个坠子。那么,这个坠子是什么呢?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这实际上就是霞帔坠,是悬挂在霞帔最下端的重物,有金、银、玉等不同的材质。目的是通过重物拉拽保持霞帔锦缎的平整,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
在《宋史》中对于后妃的服饰曾记载到:“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这里的玉坠子指的便是霞帔坠。在浙江新昌乾道五年的季式墓中就曾出土过这类坠子,说明从宋朝开始,霞帔上就已经出现霞帔坠了。
从目前的考古历史中,宋朝时期的霞帔坠大多是鸡心形的,装饰纹样以对禽、花卉为主。在南京幕府山宋墓中曾经出土了一个鸡心形帔坠,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金帔坠,由两片造型纹样相同的金片合扣组成,上面雕刻著牡丹花纹。
明代服制对霞帔坠子材质的规定是:一品可用玉坠,二品至五品可用金坠子,六、七品可用镀金银坠子,八、九品只能用银坠子。不同品级的命妇必须严格按照服制要求进行佩戴,霞帔坠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考古学家们在众多的墓葬中,都曾发现过霞帔坠,但是由于当时的考古资料不足,并不清楚它的用途。所以,根据推理与猜测,大多数的霞帔坠被误认为是“香囊”或者“挂件”,并记录在相关的案卷中。
民间女子也能穿戴凤冠霞帔?
在中国古代服制金字塔上,女性的凤冠霞帔可谓是处于金字塔的最顶层,它们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并不是普通人都能够穿戴的。但是在现代的古典文学作品、传统的戏剧和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平民女子头戴凤冠、身穿霞帔,出嫁的场景。[6]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为什么会允许民间的女子在出嫁时穿戴凤冠霞帔,享受如此高的殊荣呢?其实,关于这一点还流传著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在逃跑的途中来到了一座破庙处,被一位女子所救。康王为了感谢她,便表明身份,并送她一个红色手帕,说:明年的今日定来娶你。到时你只须在岭上挥动红帕,我便可认得你。”
康王登基后,如约前去迎娶姑娘,但是姑娘并不想入宫,又怕皇命难违,便准备了许多的红帕,叫各方姐妹是日都挥动著红帕,使高宗无法辨认,只得作罢。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宋高宗还是下了一道圣旨:恩准浙江女子出嫁时,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
在明清时期的确有规定,民间的女子可以在盛礼之日穿带凤冠霞帔,时间一长,这一习俗便慢慢的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种风俗。(微信:zhubaoj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