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麦琪的礼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麦琪的礼物》(也叫《圣诞礼物》)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通过写在圣诞节前一天,一对小夫妻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而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德拉将一头长发卖掉给丈夫祖传的金表配了表链,而丈夫吉姆却卖掉金表给德拉买了全套的梳子。悲剧式的情节让特定时代背景下夫妻之间的爱更加深刻。 圣诞节前,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比礼物更重要的东西——爱,却是无价的。 创作背景 《麦琪的礼物》创作背景之一是作者欧·亨利的生存环境。 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丧母,15岁即浪迹社会,做过药房小伙计、牧场放羊工、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银行出纳员。1896年,他所供职的银行发现现金短缺,传讯欧·亨利。他自知清白,但有口难辩,被迫离家出逃,改名换姓,去拉丁美洲避难,历经艰辛。翌年,妻子生病,他回家探望,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担任药剂师,并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出狱后,他来到纽约,经常出入小客店、小酒家、贫民窑和下等剧院。    不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独自一人在社会中闯荡使年幼的欧·亨利过早体会到了生活得不易与艰辛。在底层社会的他不仅要为生活的琐事而操心,而且上层社会的剥夺与压榨更让他生活穷困潦倒。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欧·亨利自觉为小人物立言,自命是纽约四百多万贫民的代表。作者的生存环境与所处的阶层在《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人公所处的社会阶级以及生活的艰苦与辛酸也是欧·亨利的个人写照。 《麦琪的礼物》另一创作背景是作者欧·亨利缅怀与纪念他的爱妻阿索尔·艾斯帝斯。 艾斯帝斯酷爱文学创作,宽厚善良,温文尔雅,乐观开朗,并且能歌善舞。1887年的一个晚上,波特(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先下手为强,以与强抢民女差不多的方式与艾斯帝斯结了婚,婚后二人感情不错,但由于贫困的折磨,艾斯帝斯变得体弱多病。女儿出生后,她又重病了一个多月,差点丧命。面对困境,波特无法生活下去,只好把妻女寄养在岳父家。无奈祸不单行,1896年,波特所在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波特因是出纳而被怀疑,为了避免受审,波特只身离家,流浪到美洲的洪都拉斯。1897年,浪迹他乡的波特得到妻子病重的消息后,便不顾一切赶回家来看望妻子,可是妻子已经与他永别了。 在清贫如洗的家境中,妻子陪自己度过了难以忘怀的甜蜜生活,而当她病危时,自己却不在她身边。这一切不能不使欧·亨利愧疚万分。正是这种愧疚促使欧·亨利有了《麦琪的礼物》缅怀爱妻这一创作动机。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麦琪的礼物》中找到一些印迹。文中作者对德拉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笔墨,而对杰姆却惜墨如金。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姆的爱情是主动的,外露的,所以应该详写,而德拉的爱情是被动的,含蓄的,所以应该略写,但作家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 是什么东西使作家这样写呢?我认为这便是作家创作的最内在动因——把缅怀爱妻的感情隐晦地投射到和自己妻子一样善良、纯情、聪慧的主人公德拉身上,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托,或者说解脱自己内疚的负罪感。 这种怀念的情怀在欧·亨利的诸多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如《爱的牺牲》《美中不足》等作品。 所反映的青年男女感情真挚、爱情坚贞,实际上就是波特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对爱妻艾斯帝斯对爱情的理想的执著追求,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只是没有《麦琪的礼物》这一佳作含蓄、深刻罢了 欧·亨利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1862年,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来纳州中部小城格林斯勃罗。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小亨利具有绘画天分,却没有机会接受教育。15岁时,他去药房当了学徒。此后,他先后做过牧牛人、会计、制图员、记者、出纳,还坐过4年牢。可以说,他的一生颇为波折,即便如此,他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1901年,欧·亨利因为表现良好提前获释,来到纽约开始专门从事写作。  丰富的社会阅历,使他目睹了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尤其是落魄的“小人物”的生活。他采用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现小人物的复杂情感。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大多心地善良却又命途多舛,甚至被残酷的社会无情地吞噬。这种不公平的现 …… 老画家为了挽救年轻人,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生命如此沉重,但在这篇小说中,它竟然落到一片叶子上。

作者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 1862年9月11日,欧亨利生于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伯勒,曾当过银行职员、药剂师等。1896年2月,欧亨利因受到盗用公款的指控入狱,后逃亡洪都拉斯。1898年再次入狱,期间开始发表作品。1902年,欧亨利移居纽约,成为职业作家。1910年6月5日,欧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国纽约去世。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1902年,欧亨利移居纽约,成了职业作家,创作了上百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在纽约,由于大量佳作的发表,他名利双收,有时也受到记者的采访。可他不仅挥霍无度,而且赌博,并染上了他父亲的恶习酗酒。写作的劳累与生活的无节制使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损伤。 1904年,欧亨利出版了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这是一部结构松散的政治讽刺小说,有时也被视作短篇小说集。 1906年,欧亨利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内容预览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中短篇小说选最后一片叶子0000

  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片不大的区域中,街道好像发了疯一样,分布得乱七八糟,并被分割成许多截,被称作“破地”。这片“破地”到处弯弯曲曲。一条街道自个儿就能交叉上一两回,你在其中走着走着便又走回来了。有名艺术家曾经发掘出居住在这里的优势所在。例如,有个商贩过来收颜料、纸张、画布的欠款。可是,当他在这里走了很久之后,他发觉自己又回到了原地,根本就没法收到欠款。

  这使得很多搞艺术的人很快就都汇聚到了这里。他们在这座古老的格林尼治村东奔西走,寻觅那些有着面向北面的窗户,建于18世纪的山墙,荷兰的阁楼,且租金低廉的房屋。接下来,他们到第六大道的二手货市场上买了砂锅和几只白镴杯,组建成了属于他们的“艺术区”。

  某幢低矮的三层砖楼的顶层,便是苏与乔希的画室所在地。“乔希”是乔爱娜的昵称。她们两人分别来自缅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她们第一次碰面是在八马路上的德尔莫尼克餐厅。她们在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双方有很多共同点,无论是对于艺术还是食物,又或者是穿着,两人的观念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她们便一起租下了这间房子作为画室。

  那时候还是5月份。从11月开始,肺炎在这片区域悄无声息地传播开来。这个隐形的家伙不请自来,伸出冷冰冰的手指对人们指指点点。在城东,肺炎已经泛滥成灾,但是“艺术区”曲折、阴湿、窄狭,它在入侵此地之后,脚步便放慢了不少。

  跟人们的想象完全不同,肺炎先生并非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老绅士。一个柔弱的小女人,已被加州的风吹得面无血色。对于她,肺炎这个粗鲁的老头儿原本是不屑一顾的。然而,乔希却没有逃脱他的魔爪。她在那张最近刚刷过油漆的铁床上面躺着,透过荷兰式的小窗,怔怔地望着对面那幢楼的墙壁发呆。

  这天早上,忙碌的医生将自己花白的眉毛挑起来,叫苏跟着自己来到了走廊上。

  医生向下甩动着体温计里的水银,说道:“看来,她活下去的机会只有一成,关键在于她是否还有求生的意志。要是病人一心想要去光顾殡仪馆,那么不管医生的医术多么好,都难以扭转颓势。那个女孩坚信自己再也无法康复了。她还有什么心愿未完成吗?”

  苏答道:“她——她一直想去那不勒斯海湾画画。”

  “画画?这算什么啊?我是问她最牵肠挂肚的是哪件事?例如,哪个男人。”

  “哪个男人?”苏尖锐的嗓音如同口琴声一般,“她怎么会对一个男人牵肠挂肚——哎,医生,根本就没有这种事。”

  医生说:“哦,那就完全是因为她自己身体虚弱了。老实说,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医治她的。但如果病人这会儿已经在计算自己的葬礼上会出现多少马车的话,那么再好的治疗也是收效甚微。倘若你可以让她对今年冬天大衣衣袖的流行款式产生兴趣,那么我一定能将她康复的概率由一成提升至两成。”

  送走了医生,苏躲进了画室中。她流出的眼泪将一整张日本餐巾纸都浸透了。之后,她便拿起画板,吹着拉格泰姆调子的口哨,佯装出欢喜的模样进了乔希那间房。

  乔希安静地躺在被窝里,将脸冲向窗户那边。苏还当她已经入睡,急忙停止吹口哨。

  苏将画板架好,为某杂志的一篇短篇小说画起了钢笔插画。为小说画插画是许多年轻的画家走向艺术大道的必经阶段,而创作那些小说,则是许多年轻的作家走向文学大道的必经阶段。

  当苏正在为小说的主人公,一名爱达荷州的牛仔画上一条精美的马裤,一副单片眼镜时,忽然有一阵低沉的声音反复回响在她耳畔。苏急忙来到床边。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