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春明

於 2020年10月25日 (日) 22:42 由 Man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黃春明(1935年02月13日),台灣宜蘭縣羅東鎮人,為台灣當代重要的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創作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小說《鑼》於1999年入選「台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曾獲獎項包括-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

黃春明來自 康健

目錄

事業

黃春明1935年生於宜蘭羅東鎮浮侖仔。8歲時母親去世。黃春明的求學路頗為曲折,他天生叛逆、個性沖動、先後被羅東中學、頭城中學退學,而後曾到台北當過1年的電器行學徒,後來憑著自學考上台北師范學校,又被退學;轉學至台南師范學校,再遭退學;最後終於順利自屏東師范學校畢業。1958年,屏東師范畢業,分發到宜蘭的廣興國小,當了3年的國小老師。

初中時開始對文學創作感興趣。1962年,服兵役期間,發表《城仔落車》於聯合報副刊,隨後還有《北門街》、《玩火》等小說,進入文壇。

1963年,退伍後,至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台擔任記者、編輯,及「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節目的主持人,開風氣之先把廣播現場帶到棚外,現場採訪收音。

1966年,移居台北市進入聯通廣告公司。仍然持續發表創作。

黃春明做過多種的工作,諸如電器行學徒、小學教師、廣播主持人/記者、廣告企劃、賣過便當、拍過記錄片、做過電影及兒童劇的導演/編劇,各式各樣的工作經驗成為了他小說創作的豐富素材。

1980年,獲吳三連文藝獎。

1993年黃春明回到家鄉宜蘭,創立吉祥巷工作室,搶救日漸流失的本土文化,從事鄉土語言教材編寫、田野採訪記錄、編導創新歌仔戲…等工作。黃春明亦致力於兒童繪本、兒童戲劇的創作,1993年出版5本撕畫童話,1994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巡迴全台各地,演出多部寓教於樂的兒童劇。2005年創辦宜蘭人的文學雜志《九彎十八拐》雙月刊。

2014年,被檢查出罹患淋巴癌,住院治療。

黃春明已婚,育有2子,次子黃國峻歿。[1]

黃春明(1935年2月13日~  ),台灣當代重要的文學作家。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浮侖仔」,屏東師範畢業。黃春明的作品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小說《鑼》於1999年入選「台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並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1993年黃春明回到家鄉宜蘭,創立吉祥巷工作室,搶救日漸流失的本土文化,從事鄉土語言教材編寫、田野採訪記錄、編導創新歌仔戲等工作,其堅信桃花源不必尋,桃花源就是我們現在雙腳所踩踏的土地。黃春明亦致力於兒童繪本、兒童戲劇的創作,1993年出版5本撕畫童話,1994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巡迴全台各地,演出多部寓教於樂的兒童劇。2005年創辦宜蘭人的文學雜誌《九彎十八拐》雙月刊。

黃春明曾任小學教師、電器行學徒、通信兵、電台編輯、拍紀錄片、電視節目策劃、公司經理、電影拍攝。早期作品發表於林海音主編之聯合副刊上,後來則出現於文學季刊上。其小說故事,尤以描寫鄉士人物的悲苦生活見稱,因具強烈的草根性和泥土味,故被稱為鄉土作家。

常運用電影手法表現在小說中,其小說如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拉再見、我愛瑪莉等被拍成電影,深獲好評。近年來辭去廣告公司職務,潛心致力於有關兒童方面之創作,如出版童話故事、從事兒童撕畫之創作、編寫兒童劇本,協助宜蘭縣設立蘭陽兒童劇團及本土語言之復健工作,現為吉詳工作室負責人。曾獲國家文藝獎。

  黃春除了寫出一篇又一篇嶄新而不同凡響的小說之外,還全心地投入戲劇的創作和演出,從傳奇小說到翻新創意,他在戲劇中放送了能量,給了觀眾安慰、愉悅和沉思。

  戲劇是人類情感最具體的表現方式,黃春明先生散發出一種源出於市井的親切和同感,為他的小說和戲劇無疑是注入無比強大的情感。

生平及作品年表

  1935年 出生於羅東。   1956年 發表第一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   1958年 畢業於屏東師範。任教宜蘭廣興國小。   1962年 於宜蘭通信兵學校服役,以《城仔落車》等作品陸續投稿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   1963年 服務於中廣宜蘭電台,擔任記者並主持「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等節目。   1966年 與林美音結婚,遷居台北,服務於廣告界。加入《文學季刊》。   1969年 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仙人掌出版社)。   1972年 策畫「貝貝劇場--哈哈樂園」九十集(中視),親自擔任編劇一職,首次引進日本杖頭木偶,塑造家喻戶曉的人物「小瓜呆」。   1973年 拍攝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中視),開啟紀錄片及報紙副刊報道文學新紀元。   1974年 出版《鑼》與《莎喲娜拉·再見》(遠景出版社)。   1975年 出版《小寡婦》(遠景出版社)。   1976年 出版台灣民謠記事「鄉土組曲」(遠流出版社)。   1979年 出版《我愛瑪莉》(遠景出版社)   1980年 獲吳三連文藝獎。   1983年 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中國電影公司),吳念真編劇,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分任道演。《看海的日子》改編成同名電影,黃春明自行編劇,王童道演。   1984年 《兩個油漆匠》改編為電影,吳念真編劇,虞戡平道演。《莎喲娜啦·再見》則由黃春明親自編,葉金勝道演。   1985年 出版一套「黃春明小說集」,包括:《青番公的故事》、《鑼》、《莎喲哪啦·再見》(皇冠出版社)。   1988年 出版《瞎子阿木-黃春明選集》(香港九龍文藝風出版社,葛浩文選)。   1989年 任私立文化大學廣告系特聘講師。出版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與《黃春明電影小說集:兩個油漆匠》(皇冠出版社)   1990年 版「黃春明文學漫畫」《王善壽與牛進》(皇冠出版社)。   1992年 編語言教材「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河洛語教學手冊、錄音帶」、「本土語言-河洛語系注音符號簡介」(宜蘭縣政府)。   1993年 出版「黃春明童話」,包括《小麻雀·稻草人》、《愛吃糖的皇帝》、《短鼻象》、《小駝背》、《我是貓也》等五本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於家鄉宜蘭設立吉祥巷工作室,著手進行「宜蘭縣通俗博物志圖鑑」田野採訪記錄。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兼任藝術教師。編道兒童舞台劇《稻草人和小麻雀》(國立藝術館,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   1994年 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和頂呱呱企業合作設立「頂呱呱黃春明兒童劇場」,推出說故事的「周末劇場」,演出創團戲《土龍愛吃餅》;兒童舞台劇《稻草人和小麻雀》全省巡迴演出。   1995年 編道兒童舞台劇《掛鈴當》(北台灣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道大型兒童歌舞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國家戲劇院,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   1996年 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兒童舞台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承辦「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宣道」,參與宜蘭縣梅花社區、天送埤社區總體營造之規劃。   1998年 發表久違的短篇小說《九根手指頭的故事》和「老人系列」《死去活來》、《銀須上的春天》、《呷鬼的來了》於聯合報副刊。獲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文學類獎;出席北京中國作家協會主辦「黃春明作品研討會」。主持社教節目「生命、告白」(超級電視台)。策劃出版《十個舊地名的故事》(宜蘭縣政府,李賴主編)。   1999年 市立交響樂團合作兒童舞台劇《愛吃糖的皇帝》。   2002年 獲得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

出版書籍

  1969年 《兒子的大玩偶》,台北市:仙人掌。   1977年 《兒子的大玩偶》,台北市:大林。   1987年 《兒子的大玩偶》,台北市:水牛。   1975年 《小寡婦》,台北市:遠景。   1979年 《我愛瑪琍》,台北市:遠景。   1990年 《王善壽與牛進》,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小麻雀、稻草人》,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小駝背》,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毛毛有話》,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2年 《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國民中學鄉土教材》,宜蘭市:宜蘭縣政府。   1992年 《本土語言(河洛語系)注音符號簡介》,宜蘭市:宜蘭縣政府。   1993年 《我是貓也》,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9年 《放生》,台北市:聯合文學。   1974年 《鑼》,台北市:遠景出版社。   1985年 《鑼》,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74年 《莎喲娜拉再見》,台北市:遠景出版社。   1985年 《莎喲娜拉再見》,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莎喲娜拉再見》,武漢市:長江文藝出版社。   1985年 《青番公的故事》,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76年 《鄉土組曲》,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1989年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89年 《黃春明電影小說集:兩個油漆匠》,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愛吃糖的皇帝》,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短鼻象》,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2002年 《眾神的停車位》,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期刊、報紙、散篇

  1995年 《不感動的不寫》,《中國時報》,第三十四版。   1995年 《請救救小孩子吧!》,《中國時報》,第三十四版。   1990年 《文壇的勇者》,《自立晚報》,第十四版。   1998年 《王老師,我得獎了》,《聯合報》,第三十七版。   1990年 《王禎和的笑臉》,《中國時報》,第二十一版。   1999年 《用腳讀地理──我的小說札記與隨想》,《聯合報》,第三十七版。   1990年 《別忘了吃維他命──黃春明難忘王禎和的溫馨叮嚀》,《民生報》,第十四版。   1994年 《羅東來的文學青年》,《中國時報》,第三十九版。   2000年 《一個不良少年的成長與文學》,《中央日報》,第二十五版。   1995年 《先做一個好讀者》,《中國時報》,第三十九版。

作品評價

  文選自《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

  黃春明的寫作,以小說為主,他是個說故事的好手,除了能將故事轉化成生動的文字外,筆下大都是卑微、委屈、愚昧的小人物、然而透過這些人物的一舉一動,我們不由得會產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悲憫心懷,其毫不矯飾的人性表露,嘻笑怒罵、率直樸實的原始味,形成一種獨特的鄉土風格。

寫作重要特色

  黃春明是台灣鄉土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一方面反應現實,一方面也表現出時代的悲情,且深具鄉土氣,字裡行間也隱隱約約的感覺出對社會諸多不公平現象的不滿,所以《小孩》與《老人》向來是他小說敘事中最引人矚目的角色。

  他的作品常縱情於個人意想的浪漫精神,慣用感情外揚的語言,把人物的內心展露到最大極限,所以他的人物永遠像浪漫舞台上的獨白者,甚至為了讓他的浪漫心性恣意滿足,不惜造成小說的不平衡,有時情節輕重不成比例,或者人物行為突然間誇大無理,而使讀者感覺唐突。但他的一些小說正是我們走過的時代、走過的背景,就好像我們鄰居發生的事情一樣,很容易讓我們自然的溶入他的故事中,這也是他成功的地方。黃春明的小說主題一向富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文化意識,尤其特別著眼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命運,這就是黃春明純真本性的表露,他能透過文字,將他這份本性以文字傳達,勾起讀者感動共鳴,也令讀者知恥反省,這就是黃春明文學的真髓。

小說閱讀與介紹

放生

 一到落西北雨的季節,過了午後,烏雲就開始密集而壓得低低的,壓到哪裡,雷聲閃電就響到哪裡,蘭陽平原進入一邊收割第一季稻子,一邊趕著插第二季秧的農忙時期。

  大坑罟位於武荖坑溪出海口的右手邊,整個村子被幾家化學工廠和水泥廠所冒出來的濃煙,遮去了頭頂上的青天,從遠處傳來的雷聲,讓金足警覺地放下手中的水瓢,趕忙著去收衣服,今天的曬衣場特別熱鬧,除了她和老伴的幾件,還有文通所有的衣物。「唉」……她長長嘆了一口氣,隔壁的阿英都嫁了,生了孩子做媽媽了,雖然文通再過幾天就可以出獄,心裡不無高興,但是事情跟阿英連起來想時,又是另一番滋味。

  收好衣服進屋裡,耳鳴和偏頭痛的老毛病,馬上又接著來,金足試著用雙手的食指塞進耳朵,連續用力壓一壓,然後猛一放開,但那往腦子裡直鑽的耳鳴還是鑽個不停,當她開始拿起一件衣服時,看它是老伴的圓領衫,這才明白自己放不下心的就是老伴。忽然轟隆一聲從頭頂上劈下來的雷聲,叫金足大大的嚇了一大跳,她四處巡視了一會兒,跑到竹圍的出口處,往心裡期待的方向看去,她失望了。化學工廠和水泥廠的大煙囪,仍舊傲岸聳立在那裡,從從容容地吐著濃濃密密的黑煙。金足一時間記起午飯時,老伴好像提到采草藥,要送給榮吉的孩子敷疔瘡的事,於是她迅速拿了兩頂雨笠,往防波堤直走。

  才撒了稻熱丹毒殺金寶螺的水田,一隻中了毒的黃鷺被阿尾捉住,阿尾想起以前文通纏著他要田車仔的情形,剛才辛苦采的草藥零零落落的撒在田裡他也無所謂。金足看到這種景象吃了一驚,想不透阿尾在雨天拚命抓這隻田車仔做什麼?但是只要她不反對養這隻田車仔,以及不問有關田車仔的把柄出來,阿尾全都和過去一樣。

  接文通回家的日子愈來愈近,但是金足和阿尾兩人想到上次去探監,文通說不要去接他,兩人不禁猶豫了,後來經過商討的結果,決定順文通的意思,就留在家裡等他回來。所有他們認為歡迎文通回來的工作,全都在盤算好的今天做好,早就燉爛的豬腳,它的醬油焦味和油香,從廚房溢到廳頭,廳頭神龕案頭的香燭,還有懸在三界公爐後的一串香環的香氣,也瀰漫到廚房。

  但是過了許久,文通一直沒有回來,反倒是一位警員騎著機車進竹圍來了,警員要找文通,但是文通卻還沒有回家,雙方問答之間,才發現金足記錯文通出獄的日子了,於是警員只留下話,叫文通回家後記得趕快向警察局報到。警員走了之後,二老陷入一段死寂,只見阿尾不慌不忙的站起來,把田車仔放了出去,就在這時候,有個人影像躲著什麼閃入竹圍內,當他們還沒看清楚是誰,那人開口就叫:《阿爸!》阿尾看了一下文通,劈頭就說:《我捉到田車仔了!》文通不了解他的意思,但是文通說:《我看到你放了田車仔了。》阿尾又說:《你早一點進來,我就不會把田車仔放走。》金足含著眼淚,看著他們父子講話,心裡不停的念著《南無阿彌陀佛》。

放生的背後涵義

  作者說:《台灣社會變遷很快,與我父執輩同一代的老者,往往被留在台灣某一處的山區或鄉村,終日盼望子女能抽空回來探望,無奈晚輩們總有千萬個無法返家的理由。》黃春明認為,老人的問題,是目前台灣社會問題中最具人文矛盾的問題,老人對於草木飛禽與地方文化非常熟稔,是人文的活水源頭,但是老年人卻成了社會轉型下的犧牲者,生時缺乏關懷與福利,甚至死無人知,還遭狗啃。

  整體而言,《放生》這部作品是針對那個年代社會上的老人問題所做的敘述,黃春明的作品一直與社會緊密配合,反應出銳變中的社會種種問題與現象,內容充滿了他對鄉土的關愛及認同,秉持悲憫的筆調,幽默中帶著心酸和淚水,深具強烈的鄉土關懷和社會意識,為高齡化社會的現在與未來,創作出獨具見地的小說世界。放生的背景比較複雜,涉及惡質的政治勢力與經濟力對農村的侵蝕,但是重點還是在老人對於即將出獄的兒子那種深刻的關愛,以及老夫老妻之間特有的微妙情愛,老人與環境在明爭,也和時間在暗鬥,雖然老人的兒子回家了,但惡劣的環境卻沒有改善;雖然全家老少一致反對工廠興建,但是遇到了自己的兒子必須為此付出代價,老人心裡的衝突也是不可言喻。

  所以這篇文章明的是寫目前高齡化社群的落寞,暗的則是探討世代的傳承問題。經濟上,這批歷經日本和國民政府統治的農民,只能和土地綁在一起,並沒有機會參與轉型(最多是因為賣地而成為暴發戶);教育上,物質條件限制他們只能寄望下一代光耀門楣,結果是大量的年輕人口外流,最後在城市落地生根,切斷了原先共同生活的臍帶,使母語、信仰、價值、人際關係都重新建立。

小寡婦

  一九六八年,台灣成為駐越美軍遠東區的另一個休假中心,有一度萎縮蕭條的酒吧業,紛紛蓬勃起來,就連偏遠地方不曾有過酒吧的花蓮,也增加了新行業。大家把原有的公共茶室的門面稍作整修,外頭再裝個霓虹燈的洋文招牌,讓它眼睛似的一眨一眨的,也就變成酒吧了,茶孃隨著搖身一變,也就變成吧女了。

  黃老闆是酒吧的老闆,為了各地區的生意,趕回台北和一位老朋友馬行善以及幾位股東開會,大家都聽著馬行善的建議,把台北露茜酒吧的英文招牌換成了中文的《小寡婦》,因為對於一個想找女人安慰的美國大兵來說,又是中國小姐,又是寡婦,異國情調再加上偷情的感覺,不迷死那些美國大兵才怪!還有小寡婦刊登在報紙上的廣告,雖然要刊登在英文的刊物上,但是美國軍官在學校時都選修過一門外文,所以用西班牙文、德文、法文、義大利文刊登廣告一定有人看得懂,這樣一來,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就上勾了。

  小寡婦開張當天,果然吸引到很多美國大兵,其中不乏一些好奇者問中國婦女守寡的事,也有人仗著屏風隔著就對小姐毛手毛腳,才開張沒多久,就有三分之一的小姐被帶出場,還有日本記者以想要報道《戰爭的側面》的理由訪問了馬行善,當天營業結束之後,馬行善又斟酌了酒吧小姐與自己的觀察,列出幾項小寡婦必須改革的重點。

  隔天中午,小寡婦內部馬上重新裝潢完成,到了夜晚又是燈紅酒綠的一片。一陣狂歡後,菲菲帶著比利回到公寓,結果比利一看到床便砰然倒下,菲菲看著比利熟睡的臉龐,她愈看愈覺得討她喜歡,意外的感到自己心裡的一片寧靜。第二天,菲菲和比利一起去指南宮拜拜,菲菲幫比利求了一個平安符掛在比利內衣里,比利知道那是菲菲的心。

  到了一九七○年,美國有意退出越戰,但是這裡的酒吧業仍然盛行,馬行善覺得小寡婦的經營方式已經和他的理念不一樣了,所以毅然決然請辭。那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比利回到小寡婦找到了菲菲,但是湯姆戰死了,比利的左手也沒了,但是比利感謝菲菲救了他一命,菲菲遂帶著比利,搭上計程車

小寡婦的背後涵義

  六、七○年代的台灣正是在外國資本的推動下,逐步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商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社會價值觀、經濟型態急劇轉變,這樣的轉型期存在著許多矛盾,黃春明在這樣一個歷史環境中首先感受到的,是在資本主義現代工商經濟衝擊之下,農村自然經濟的解體與瀕臨破產的困境,以及建立在農村自然經濟上的傳統宗法社會和觀念的崩潰。

  所以黃春明以文人的角度去剖析當時畸形病態的社會風氣,《小寡婦》即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一針見血地諷刺了娼妓業的蓬勃發展,和當時笑貧不笑娼的知識份子,手法獨特而深刻。黃春明在描述美國大兵在戰爭留下的痛苦記憶,對戰爭的兩造的人民,都是難以磨滅的傷害,背後所隱指的是國家機器運作機制的罔顧人道與輕忽人命的犧牲。

  深諳傳媒是社會變遷象徵的黃春明,巧妙的在其中描繪馬善行藉由聳人聽聞的《廣告》來促銷,廣告詞反諷了美軍在越戰的失利,把酒吧生意與國際政治並置,透露出雙重的批判,既是對帝國主義干預他國內政的嘲謔,又是因應越戰效應而興的台灣《無煙囪工業》時弊的揭露。

看海的日子

 魚群來了:場景由南方澳漁港帶入,藉由鰹魚群的來到,帶出了追逐魚群的討海人、和追逐討海人的娼寮,這兩群人和其他為了魚群而到來的小販、孩童,在港口邊交織出一片熱鬧的情景。

  雨夜花:經由女主角白梅的豋場,作者描述出他搭乘火車的經過、景色,和身為娼妓的歧視…直到白梅在車上遇到以往的姐妹鶯鶯,回述過去同在私娼寮工作辛酸和建立出的情誼,襯托出在此時巧遇的欣喜,白梅以前唯一會唱的一首歌-雨夜花,歌詞緩緩的調子道出了這個行業的心酸。

  魯延:鶯鶯帶著他的丈夫和孩子出現,帶給白梅很大的衝擊,她一面鬥弄著著鶯鶯的孩子魯延,拿起幸福的鶯鶯和自己對照了,想起養母對自己的逼婚,那些從事娼妓工作後的種種委屈,讓她決心要懷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

  埋:南方澳漁港緊湊的捕魚工作,在短短几天席捲開來,不僅討海人各各賣力補魚,在港邊半山腰上的娼妓寮,生意同樣好的不得了。有一天,年輕的討海人阿榕,挑選在一天早上,為了解放到了娼妓寮,白梅見到了這個老實人,幾乎當下就決定了她孩子父親的人選,她把孩子當做一個希望,期望自己的生命有有所改變。

  坑底:白梅決定不避孕,匆忙的整理行李、告別阿娘和姐妹,奔回生家坑底,場景一換到了以農田為背景的老家,打扮入時的白梅歸來,引起純樸的坑底居民一陣注目,帶出了坑底以種作物為生、看天吃飯的辛苦,和農家特有景色。

  十個月:白梅回到坑底,對一切都深具信心,她除了幫大哥截掉死腿,更在醫生的檢驗下,證實了懷孕,更讓人欣喜的是,政府決定將山坡地放領給這群農民,未來的生活有保障,更加深白梅要獨自養育孩子的決心。在懷孕的十個月里,白梅經歷了害喜、天災、和重建住屋的過程,更在這十個月里得到村民的肯定,由於她孝順母親、幫助家務的態度,讓所有鄉親都祝福她如願的個男孩,終於白梅在經歷過重重波折的生產過程,她獲得樂讓她新生的孩子。

  看海的日子:白梅幾經內心掙扎,終於抱了孩子搭上往南方澳的火車,她偷偷的想念著孩子的父親。在火車上,蛻變為母親身分的白梅,感動於旁人對她平等視之的態度,她感謝著他的孩子,和因他誕生而重獲的新的人生。

看海的日子背後含意

  作者描述出娼妓的生活情形,她們受到歧視,長期下來轉換為對這份行業的自卑,但是主角白梅有著對生命的渴望,期望在這樣的生活當中尋得一份平等對待,一份心靈的平靜,這時作者由娼妓和母親的對比形象,賦予白梅一個轉換生命的契機,社會對於這兩個角色的社會期待也有天地之差,或許這是白梅將孩子的誕生視作是《這就是我還要活下去的原因吧!》

  藉由孩子的孕育、場景換到坑底,到鋪陳著白梅揮別過去,展開新生的暗示,

  同樣地,海代表著生命力的原始意象,孩子也是如此,新生命的誕生是如此像嚴冬般地陽光這樣美好,雖然漁港依舊要在鰹魚季節騷動,但這種原始與土地的生命力將會繼續蓬勃,給予人們無限的希望。

  這篇作品透露出作者對於生命的熱愛,才可以將白梅這個角色成功的轉換過來,除了對於娼妓這個行業的仔細描述,還有在山、海場景的互換中不感到突兀,甚至給人一種熟熟悉的感覺,應該要歸功於作者平日對於鄉土的仔細觀察和愛鄉的情懷吧。

  唯有回到那個雖落後卻有著純樸善良的人情味的出生地老家坑底,唯有坑底這相對於勢利、疏離的文明社會,表徵著原始自然、如大地之母能孕育新生機的家園,才能洗去文明社會加諸於白梅身上的屈辱,平撫她長期作賣身婦烙印於身心的創傷,使她重拾做為一個人基本的尊嚴與信心。

兒子的大玩偶

 坤樹的工作是做戲院的大型廣告看板,不管在熱天或是冷天都要穿著跟戲服一樣的服裝、在臉上抹厚厚的粉,在街上走動,當初他接下這份工作,為的是他的妻子和他們未出世的孩子-阿龍。

  這份成天不說話,只能跟自己自言自語的工作,已經是這一帶的特色了,雖然能夠養家活口,也換來滿腹辛酸,行人的視若無睹、孩童對他的惡作劇、大伯的不諒解…。

  這天,坤樹跟妻子阿珠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吵了一架,賭了氣不吃飯就到街上工作,坤樹跟阿珠各懷心事的注意對方的舉動,坤樹回家吃中飯時注意到阿珠不在,煞時內心忐忑了起來…,阿珠跟丈夫吵架後,還跑到街上偷偷注意丈夫的舉動…兩人面對時都沉默不語,可是都偷偷的關心對方、反省自己;坤樹這天結束工作後,聽到經理覺得活人廣告看板不吸引人了,要將坤樹安排去踩三踏車,坤樹欣喜的想要第一個告訴阿珠這個好消息,夫妻間的尷尬也因為對未來的新工作而冰逝。

  對坤樹而言,兒子阿龍是支持他維持這樣生活的最大動力,阿珠曾跟他開玩笑說:『阿龍哪是認得你,他當你是大玩偶呢!』坤樹本來不以為意,但在阿龍見到他原本面貌時不斷哭鬧時,坤樹才發現,阿龍只喜愛化妝過後的他,坤樹只好心酸拿起白粉,往臉上撲去…。

兒子的大玩偶背後含意

  作者藉由坤樹和阿珠這對夫妻,除了描述他們之間含蓄的情感,對於在現實生活重壓下的坤樹,始終沒有放棄內心自我的掙扎,養成他不斷自省的習慣,雖然,坤樹連自己兒子的名字都不會寫,但借著長時間孤獨 的步行與思索,他《面具》之後的真性情,一點一滴地宣洩出來,那能讓讀者感覺到一股溫熟的脈動、真實人生的脈動。

  作者利用的手法中,不管是夫妻間的溝通、坤樹的內心戲、或是利用坤樹」招牌」到處走動的特性,生動的描述出出當時的街道景色、各色人物,讓讀者感受到仿彿身歷其境的根坤樹走遍了大街小巷一般,相當的具有娛樂性。

  黃春明的作品都多篇都曾改編為電影,《兒子的大玩偶》就是其中的一篇。


視頻

見字如面:黃春明寫給次子黃國俊的信-國俊,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參考來源

  1. 【蘋中人】我的傷口很完美 黃春明. ,蘋果日報.  2018年08月07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