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角鸮指名亚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嘴角鸮指名亚种 |
中文学名:黄嘴角鸮指名亚种 拉丁学名:Otus spilocephalus spilocephal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鸮形目 科:鸱鸮科 属:角鸮属 种:黄嘴角鸮 亚 种:黄嘴角鸮指名亚种 命名人及时间:Blyth, 1846 |
黄嘴角鸮指名亚种(学名:Otus spilocephalus spilocephalus):是黄嘴角鸮的亚种之一。小型鸟类,体长18-21厘米。眼黄色,嘴奶油色,特征为无明显的纵纹或横斑,仅肩部具一排硕大的三角形白色点斑。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到山脚林缘地带。夜行性,在夜晚和黄昏活动,白天多躲藏在阴暗的树叶丛间或洞穴中。以鼠类、蜥蜴、大的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1]
黄嘴角鸮指名亚种外形特征
黄嘴角鸮指名亚种 黄嘴角鸮指名亚种耳羽簇相当显著,颜色为棕褐色而具窄的黑色横斑,面盘亦为棕褐色,横斑黑色,下缘缀有白色。上体包括两翅和尾上覆羽大都棕褐色,缀以黑褐色虫蠹状细纹;后颈无领圈或领圈不明显;肩羽外翈白色,近尖端处黑色,并在肩部形成一道白色块斑。
小翼羽暗棕褐色,外翈有4道浅黄色斑。初级飞羽暗棕褐色,内翈近基处有浅黄色斑,外翈为浅棕栗色,除第一枚有浅栗色横斑外,第二至第七枚有白色与栗色相间横斑,其余飞羽外翈栗色,内翈暗棕褐色;尾下覆羽暗棕栗色而有细小横斑。
尾棕栗色,有6道近黑色横斑。下体灰棕褐色,有白色、浅黄白色、灰色和棕色等十分斑杂的虫蠹状细斑和暗色纵纹;腹中部近棕白色,到肛区为近白色,亦具灰褐色虫蠹斑。虹膜黄色,嘴角黄色,跗跖灰黄褐色。
黄嘴角鸮指名亚种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到山脚林缘地带。
留鸟。夜行性,主要在夜晚和黄昏活动,白天多躲藏在阴暗的树叶丛间或洞穴中。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鼠类、蜥蜴、大的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鸣声为连续上扬的双音节哨音,似‘嘘、嘘-嘘、嘘-’声。
黄嘴角鸮指名亚种分布范围
分布于尼泊尔中部,东至中国藏南地区(阿鲁纳恰尔邦)和缅甸。
黄嘴角鸮指名亚种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4-6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或啄木鸟废弃的洞中。每窝产卵通常3-4枚,有时多至5枚和少至2枚。卵的大小为31-34mm×27-29mm,平均32mm×28mm。
黄嘴角鸮指名亚种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黄嘴角鸮指名亚种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