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黃壤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黃壤(yellow soil),土類名。是指亞熱帶常年濕潤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地帶性土壤。廣泛分布於四川、雲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山地或高原。主要成土過程是脫硅富鋁化作用及鐵、鋁氧化物水化,在特殊條件下,還可伴生表潛和灰化。黏土礦物以蛭石為主,高嶺石、水雲母其次,表明富鋁化強度較磚紅壤及紅壤弱,由於常濕潤引起的強度淋溶,交換性鹽基量僅20%,呈鹽基極不飽和狀態,pH4.5—5.5。黏粒硅鋁率2.0~2.3,有機質可達5%以上。表層有機質和氮、磷、鉀等養分高於紅壤,質地也較輕。經施石灰改土後,適宜種水稻、果樹、茶及多種旱作物。

分類

黃壤

多見於原生植被保存較少,次生櫟類灌叢和稀疏馬尾松、杉木混交林較多的山地,有機質含量隨自然植被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

灰化黃壤

多見於海拔較高、森林保存較好、鬱閉度較大的地段,有明顯的枯枝落葉層,表土呈強酸性,有機質含量達10%以上。

表潛黃壤

多見於亞熱帶山地的山脊地帶,常年雲霧瀰漫,相對濕度較大,有較厚的枯枝落葉層,表層水分常呈飽和狀態而有滯水現象,表層有機質含量達20%左右。黃壤的利用以多種經營為宜。已耕種的黃壤為防止土壤侵蝕,宜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多施有機肥和種植綠肥,並適量施用石灰和磷肥。

剖面形態

黃壤的基本發生層仍為腐殖層和鐵鋁聚積層,其中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乃是其鐵鋁聚積層,因「黃化」和弱富鋁化過程而呈現鮮艷黃色或蠟黃色。其典型剖面形態如下:

O層:枯枝落葉層,厚10~20cm左右,受到程度不同的分解。

A層:為暗灰棕(5YR4/2)至淡黑(5Y3/1)的富鋁化的腐殖質層(Ah),厚10~30cm,具核狀或團塊狀結構,動物活動強烈。AhBs是過渡性亞層。

B層:呈鮮艷黃色或蠟黃色的鐵鋁聚積層,厚15~60cm,較粘重,塊狀結構,結構面上有帶光澤的膠膜,為黃壤獨特土層,用Bsg表徵此層特徵。

C層:多保留母岩色澤的母質層,色澤混雜不一。

分布

黃壤集中分布於南北緯度23.5°~30°之間。在非洲中部、南美、北美的狹長地帶和北美的南部、東南亞、南亞,以及澳大利亞的北部等山地都有分布。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四川、貴州兩省以及雲南、福建、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台灣等地,是中國南方山區的主要土壤類型之一。垂直分布規律明顯,在各個山地的垂直帶譜中,黃壤的下部一般是紅壤,上部則以黃棕壤為多。黃壤帶譜並與區域性水濕條件有密切關係。在濕潤條件下的黃壤垂直帶帶幅較寬,有的可寬達1000米;類型也較多,往往出現兩個以上的黃壤亞類。垂直分布的下限變幅很大,低者在500米左右,高者可移至1800米。隨着下限的不同,黃壤垂直分布的上限也有變化,一般在800~1600米之間,雲南高原山地則在2200~2600米以上。

黃壤是重慶市重要的土壤資源,其面積為2371750.39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500m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帶和長江及其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級階地上。其中以海拔400m~1200m的分布面積最大,占黃壤總面積的75.22%。黃壤是重慶市山區的重要旱糧和多經用地,同時也是重要的林業基地。

黃壤具有明顯的發生層次,其農業土壤剖面構型為耕作層—心土層—母質層。自然土表層有10~30cm的未分解或半分解枯枝落葉腐殖質層,其下為粘重、緊實的澱積層,顏色為黃至棕黃色。黃壤的有機質隨植被類型而異。在自然土中,有機質由於腐殖質層存在,可高達5%以上,但心土層則迅速降低,耕作黃壤隨熟化程度提高而增加。氮、鉀含量均屬中等水平。在農業土壤中大部分磷以閉蓄態存在於土壤中,使絕大部分黃壤速效磷低於10mg/kg,是典型的缺磷土壤之一。由於土壤淋溶強,鹽基飽和度低,土壤酸度大。絕大多數黃壤pH值小於6.0。

黃壤是重慶市山區的主要旱糧和多經用地,同時也是林業基地。農作物主產玉米、小麥、紅苕、土豆和多種蔬菜以及茶葉。自然林被為常綠闊葉與針葉混交林,次生林被主要為馬尾松、松木、香樟等喬木林和種類繁多的竹林、灌木、草本植物,同時林下附生多種藥材。黃壤具有過粘、過沙、過酸三大特點。耕作土壤具有瘦、冷、濕和特別缺磷的共性,因此在黃壤上種植玉米、小麥常出現紅苗現象。當前黃壤最主要的問題是植被破壞,跡地和蔬林地比重比較大,水土流失嚴重,土性多顯貧瘠。根據發育階段,黃壤劃分為黃壤、漂洗黃壤和黃壤性土三個亞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