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安县是湖北省红安县的旧称,解放后因红安曾是革命的摇篮,又出了上百位将军,因此正式更名为红安县又称将军县,地处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邻接河南省。面积178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43146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516662亩,林地面积118万亩。县城距武汉80公里,距黄州130公里,京九、京广铁路联络线从县南穿过。[1]
红安历史
红安原名叫黄安,初设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年历史,他的产生最初是1542年一个叫李大夏的麻城人向朝廷提议的,但是,很显然,麻城无法容忍领土的分割,就这样建县提议被搁置了21年。直到1563年,还是在一位麻城人耿定向的努力下,经大明朝户部复奏,朝廷批准正式建县,并析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黄陂县滠源乡八里,黄冈上中和乡十二里为新建县属地,名为黄安县,因此麻城人耿定向在后人历史籍贯标注中改成了黄安人,身为明户部尚书的耿定向从此被誉为红安之父。因为没有他,红安不可能建县,当然也就不会有红安县了。建县后不久的红安迎来一位远方的客人,明大思想家以叛逆而闻名的李贽,他受耿定向邀请来黄安教化黄安子弟。与耿定向弟弟耿定理、黄安文人吴心学在黄安的五云山、似马山、天台山尽情抒怀黄安的大好河山。李贽的到来,让大批的文人墨客相继来到这个新生的县,一时间红安的从南到北,书院遍布。学风犹胜,留下了"唯楚有才,楚亦在黄(安)"的美名,李贽和大批外来文人的到来造就了红安人崇学、叛逆的人文性格。这就是四百多年前的黄安。可惜的是,红安战乱频繁,众多的书院没有一所保留下来,留下的只是遗迹。只有五云山、似马山、天台山上的摩崖石刻还在诉说当年的辉煌。
从400年前到200年前,这个新生的县走的并不顺利,天灾人祸频繁。而且时刻还得面对着外来的战争。从明末到清末,几乎每一次的农民起义、军阀混战都会波及到这个历史并不久远的县,老百姓以姓氏为单位建设起堡垒与城墙,每遇战乱便躲进堡垒和城墙里抵御外敌。然而并非所有姓氏都有能力建堡垒与城墙,于是那些没有能力建设军事设施的人口较少的小姓氏要么在战争中被灭族,要么移民流落他乡,据说他们去的最多地方是四川,因为在元末时就有他们的老乡跟随农民军去了四川,他们在那里生活的很好。去四川是没有能力在黄安生存的小姓氏最好的选择。小姓氏走了,留下来的都是大姓氏。因此黄安的行政地图可以按乡镇来划分,还可以按姓氏来划分,一个姓氏通常占据着十几平方公里有的甚至是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这一区域内,很少有其他的姓氏。这种情况在红安的东部表现的犹为明显。因此,红安的宗族观念很强。礼仪、等级制度也很强,年龄相差几十岁但是辈分相同的人,可以以兄弟相称。也就是哑哑学语的婴儿可以喊90岁的老头叫哥哥。红安独树一帜的酒席坐席制度可以让年轻人摸不着头脑。
1930年,黄安为湖北国民政府第四行政区的首府,辖黄冈、黄陂、麻城、黄安4个县,原来管辖红安的黄州府这时变成了他的辖县。原来三县的边隅之地的黄安变成了行政中心。为了打造这个行政中心,国民党在黄安修了连接黄冈、麻城、黄陂的两条公路,在黄安城东部修建飞机场。这些公路至今仍是红安的交通命脉。
民国时期黄安的县域经济较好,黄安的人均GDP当时居湖北各县之首。是民国时期湖北首富县、全国第七程沸澜的程氏家族其家产已经抵得上湖北好几个县的GDP总和了。程氏族家族在武汉通过买、自建、并购等方式几乎控制了武汉纺织业的全部和房地产的半壁江山,仅湖北一个襄樊比较著名的黄安商人开的商号就有正昌美、正昌荣、泰昌和、德丰厚、正大恒、德昌永、阮祥太、张元太、钟复盛、程交泰、李交泰、永远福、彭元昌、王世昌、王全和、胡万昌、周福太、周福万、和发兴、刘福康等家。
黄安的富裕不是均富,早年靠经商富裕起来的占人口25%黄安精英,开始广置田产。使75%的财富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人口75%的穷人只占有25%的财富。这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田地的佃农,于是,穷人们和精英们开始有了矛盾。这种矛盾在灾年时愈演愈烈,靠经商起家的红安富人绝对不会在灾年降低他们的租子,更不会打开他们粮仓,都是为富不仁,中国所有的商人都是这样的思维模式。贫富不均,农民受到压迫和剥削,这就是后来红安多次起义的原因。[2]
著名人物
湖北省红安县的旧称
红安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也是闻名中外的"将军县"。是仅次于井冈山、延安的中国革命圣地。这里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成立或改编了鄂东军、红一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五支革命军队,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共和国主席走出了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等223位将军,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授衔的有61位。另外也走出了56位国民党籍将军。"中国第一将军县"。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熔铸成党的宝贵神财富。红安原名黄安,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其中查明登记在册的就有22552人,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仅剩下600多位红军老干部。1931年12月23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军民的配合下,攻克黄安县城。鄂豫皖中央分局为了纪念黄安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宣布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但当时的蒋政权并不认可这个县名。 抗战爆发后,为了不影响国共合作,国共双方统一县名,称为黄安。 1952年9月,为了表彰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例。
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省黄州(后改黄安县,今红安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
李先念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1992年6月21日)李先念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毕生奋斗,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两百个将军
徐向前元帅曾为红安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红安籍上将
王建安、陈锡联、周纯全、郭天民、韩先楚、谢富治、
红安籍中将
王近山、刘飞、刘昌毅、李天焕、吴先恩、张天云、张仁初、胡奇才、秦基伟(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徐深吉、徐斌洲、詹才芳。
红安籍少将
马忠全、王诚汉、甘思和、卢燕秋、刘福胜、江波、江腾蛟、李世焱、李定灼、吴振挺、何德庆、邹国厚、闵学胜、况玉纯、汪运祖、张天恕、张志勇、张竭诚、陈炎清、陈美藻、罗应怀、金世柏、周世忠、郑国仲、胡正平、赵鹤亭、贺健、秦光远、耿锡祥、袁克服、徐绍华、殷国洪、涂锡道、韩卫民、程启文、程悦长、程儒珍、谢正荣、詹少联、熊应堂、黎锡福、戴克林、戴克明。
名将代表
韩先楚上将:曾任东北野战军3纵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总司令兼19兵团司令员等职务。陈锡联上将:曾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第2野战军3兵团司令员等职务。王建安上将:曾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7兵团司令员等职务。郭天民上将:曾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第二野战军4兵团副司令员等职务。周纯全上将:曾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等职务。谢富治上将: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政委,第二野战军3兵团政委等职务。刘华清上将:祖籍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建国后其祖籍地区划属孝感,建国后其祖籍地区划属孝感大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