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河上的“桃花源”(王占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河上的“桃花源”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黄河上的“桃花源”》中国当代作家王占雨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黄河上的“桃花源”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找桃花源,而我们所到的那个地方,也许就是真正神秘的“桃花源”。

今年五月中旬,星期天,我们自驾从西宁出发一路向南,翻过海拔4000米高的拉脊山,跑了省道,再沿曲里拐弯沿河窄路,急转弯绕过高处的垭口,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青藏高原大山里的神秘村寨——青海省贵德县松巴村。

松巴是个藏族村寨,坐落黄河岸边峡谷湾,海拔2100米,有80余户,300口村民。入村远望,是起伏重叠丹霞色貌的荒僻山体,黄河在村旁静静流淌,老鹰在空中悠悠盘旋,阳光照射水面折出耀眼的红光。近看是桃花笑颜,青杨旱柳一片绿洲,水鸟浮游河面,发出“咕咕”叫声。村里有石磨、古树、泉流、神山和小寺;村外有盛开的桃杏梨花,片片小麦和蔬菜,自古以来村民们过着与外隔绝的生活。

当地政府近年大力保护这处黄河谷湾,原始藏族村落、黄河上奇景奇观和古树神山神泉,加大开发力度,修通了入村几十公里道路,建了停车场,扶持多家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开办了商店,绿化了道路,架起村中小石桥,以高原黄河上的美丽景观,展现原始村落古树林、神山神泉,打造出一幅乡村桃花源,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停靠了车,路过一家卖凉皮小摊。戴帽的年轻妇女笑容可掬打招呼,“来!尝尝我家的凉皮。”恰好旅途疲劳,我们要了三碗凉皮。

我问:“到你们村来的游人不少啊?”

那妇女答:“五一节很多,这几天人少了。“

又问:“这里山高路远,你们到山外去过没有?

她又答:“现在能出去了,过去不行,许多老年人都没出过山,也不知外面啥样子。”

“村里有学校吗?”

“有所小学,到外边上学可不容易啦。”

她是个藏族妇女,用不流利的汉语回答,我感到她说的很实在。旁边有人插话,“别看寨子小,现在还出了两个省上的干部呢。”

那妇女:“是,俺村出的。”

沿着小道往前走,桃杏梨花,青杨旱柳,列队迎候。最撩眼的是那一棵棵数百年的旱柳,四五个或六七个人才能合抱得住,走到树下,人显得很渺小。有的树干枯了,主干又生出新枝,相互交缠在一起。特别粗大的老柳,下面用篱笆围着,不让游人靠近,有棵树冠足有半亩多大。

再往上走,老柳下面是一块水塘,塘沿瀑布流注,水里布满水草,各色鱼儿欢快游动,这里是它们的乐园。水是从上面的神泉流下来的。藏人信佛,两个藏族妇女坐在小溪边,拿着小盆子舀一瓢倒一瓢,轮流着不停,嘴角动着,不住地念念有词。我猜想,她们一定是在祈祷吧!到此游客都要喝上一杯涌出来的泉水,我自然也没有离外。水清澈透明,冰冰凉凉,沁人心脾,木板搭成的小桥上,挂满了无数小彩旗。

松巴寨人过着无忧无虑的世外桃园生活。他们也养鸡养牛养羊,自养自食,或做成熟食出售给游客。

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境。一千多年来,无数的人都在寻找这块地方。这座黄河上游的藏族松巴寨,就是陶老先生笔下真正的“桃花源”。[1]

作者简介

王占雨,河南济源老干部通讯组副组长,热爱通讯报道,出有《黄河文化》《济华小品》《平凡人生》《大河里逯寨村红色文化》等小品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