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河的形成過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河的形成

來自網絡的圖片

黃河的形成過程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上,有兩條貫穿我們五千年歷史的長河——長江和黃河。李白有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作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到底是怎麼形成怎麼來的呢?今天我我們就來聊聊。[1]

人類進化的時期,即,從猿到人的過程,在時間上是第四紀,即,二百五十八萬年前,到現在。第四紀包括兩個世:更新世,258萬年前到11700年前;全新世,11700年前到現在。

11700年前,冰期結束,大地發生重大變化,進入全新世——晚期智人進入現代人階段,從所用工具來說,人類進入新石器時期。

在第四紀更新世的150萬年前到115萬年前,華北-塔里木島上,有着許多古湖,自西而東,包括:共和、西寧、隴西、寧南、銀川、河套、陝北、晉西、隴東、汾渭、洛陽、沁陽、華北等古湖。向西,還有扎陵、鄂陵、若爾蓋等古湖,向東,還有渤海古湖等。

其中,渭汾湖,或稱汾渭湖,即著名的三門湖,面積三萬餘平方公里,其範圍包括現在的關中盆地、山西運城盆地、河南靈寶盆地,即西漢東漢的「加大版關中」範圍,亦即函谷關以西廣大地區。

現在的咸陽市,當時位於湖底一千餘米深處。這些古湖,互不連通。

更新世的115萬年前到10萬年前,隨着青藏高原的不斷升起,其相鄰地區也隨之連帶升起,形成西高東低的局面,各湖漸漸向一起聚集,湖水衝出,最後形成巨大水流,在激流的沖刷下,切開山脈的阻擋,形成河谷,最終形成黃河。

當然,此過程是漸漸形成的,至10萬年前,除共和湖以西、沁陽湖以東的各湖仍為獨立古湖以外,古黃河各湖,已相互貫通,河道基本成形。也就是說,各湖,逐步發展成為一條統一的古黃河。

更新世,數萬年前,古黃河基本成形,只剩以西的扎陵、鄂陵、若爾蓋、臨河等古湖,以東的冀中、天津等古湖,還未貫通。

當時,冀中古湖一分為二,北部稱冀中古湖,南部稱長垣古湖

在更新世結束前,亦即一萬五千多年前,強大的河流衝擊了一切,古黃河徹底貫通,經渤海古湖(即天津古湖)、黃海古湖,入海,黃河最終形成。

當時還是冰期,海退,海岸在東邊。現在的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

在全新世,一萬年前到三千年前,是古黃河水系大發展時期,由各古湖而形成的黃河,河水上下貫通,黃河聚集了所有的水。

冰期結束,在此期間,發生了兩次海進——

第一次海進:直抵太行山下,經過對黃河中下游的史前部落遺址的研究發現,後李部落、磁山部落、裴李崗部落、彭頭山部落、跨湖橋部落,都在公元前5500年前左右這個海侵時段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海拔較高且時間從海侵以後開始的北辛部落、河姆渡部落、仰韶部落。

從公元前5500年海進,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經過兩千多年的退潮期,海岸線暫時穩定下來,遠古人類繼續發展,相互融合,形成了多樣的史前文明:「泰安島」附近的北辛部落發展成了大汶口部落以及後來覆蓋面最廣的龍山部落,原來的海中出現了石家河部落、薛家崗部落、湯家崗部落、良渚部落、造律台部落、後崗部落等,而黃河中下游的山西晉南、陝北、豫西北一帶,因為沒有受到海水入侵的太大影響,薪火相傳穩定,氣候適宜,農耕技術不斷改進,出現了同時期比較領先的廟底溝部落、棗園部落、陶寺部落,此時正處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所以在晉南逐漸確立了當時諸方國中的中心地位,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由此奠定了華夏的根基,留下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歷史篇章。

第二次海進:持續時間短一些,進抵今運河一線,並在此地帶留下古貝殼堤的遺蹟。由於洪水泥沙增加,更由於大海西進,因此,內陸的河水排泄嚴重受阻,無法東流,因而造成遠古洪荒時代,洪水泛濫,留下了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傳說。

史記》記載,當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孟子》記載:「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

中華大地,西高東低,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這一次海進,造成黃河流域洪災,然後,大禹治水,其實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當然治不了海進,只能是大禹活動時期,恰好海水退了,然後對河流稍加治理,粗略地恢復秩序。

PS:黃河成形後,一直是清澈的,《詩經·魏風·伐檀》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說明在先秦時期,黃河水非常清,當時的魏國在今河北,黃河已經流過了黃土高原,這說明當時的黃河上中下游都是很清澈的。但是,隨着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全力開墾農田,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河水漸漸變黃。


關於黃土高原,在黃河兩岸的秦晉之地,實際上還有大片森林與河流、湖泊,直到五胡十六國時期,那裡還是風景優美,但是,此後,特別是宋夏爭戰時期,在陝北一帶反覆爭奪,陝北的森林被砍伐,焚燒殆盡,植被遭到徹底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於是,到明時期,徹底荒涼,形成現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坡,好在,近年來,經過努力,陝北綠化有所恢復,不過,五胡十六國時期陝北統萬城一帶,「石郭天池,周綿千里」、「華林靈沼,馳道苑園」的大湖森林景色,只能是存在於考古之中了。

黃河最早稱為「河」、「大河」,從唐宋時期開始,稱為黃河。[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