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瑞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瑞綸
出生 1903年
國籍 中國

黃瑞綸,(1903-1975)黃瑞綸,農業化學家、農用藥劑學家、化學教育家,中國農藥科學的創始人,開創中國植物性殺蟲藥劑化學研究的奠基人。在中國,他是最早注意到有機農藥在作物中的殘留及其對環境有危害的人。

黃瑞綸於1928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榮獲「斐陶斐」金鑰匙獎,並留校任教。1930年8月,他考入美國康乃爾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專攻農業化學和有機化學。1933年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由於成績優異,被選為美國西格瑪賽榮譽學會會員,並被授予金鑰匙獎。1936年後,他歷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學系主任、廣西農事試驗場技正兼農業化學系主任、廣西大學理工學院教授兼化學系主任等職。1946年,他被聘為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1949年後,他出任北京農業大學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校務委員會委員、教授(1956年被評定為一級教授)兼土壤農業化學系(初為農業化學系)主任。他長期兼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黃瑞綸於20世紀30年代對國產植物性殺蟲藥劑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他分離出一種白色生物鹼,定名為「雷公藤鹼」,引起國內外有關學者的重視。國外學術界認為雷公藤是一種很有應用價值的植物性殺蟲藥劑。而後,他對植物性殺蟲劑「毒血藤」和豆薯種子中殺蟲有效成分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他從事的這一研究工作,在中國是首創),他首次發現並分離出豆薯種子的殺蟲有效成分魚藤酮和擬魚藤酮。20世紀50年代,黃瑞綸研製成功「固體棉油乳劑」,對棉區生產起了積極作用。

黃瑞綸在北京農業大學開設了中國第一個農藥專業。他編寫出中國農藥科學領域第一部有影響的專著──《殺蟲藥劑學》(1956)。他不止一次地說過準備重寫一本新的《農用藥劑學》,但終因患重病,未能實現。此外,他還與趙善歡、方中達合著了《植物化學保護》(1959)一書,該書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植物化學保護方面具有權威性的教材。在中國農藥發展史上所起的關鍵作用,為農藥科學領域所公認和稱頌。他多次解決了農藥、植物保護中的重大難題,為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的振興,為中國農藥事業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1]

植物性殺蟲劑化學研究的奠基人

1936年,黃瑞綸在浙江大學任教期間,於從事教學和系務工作之餘,同時進行了多項研究工作,特别致力於國產植物性殺蟲藥劑的研究。因為當時所用的無機殺蟲藥劑如砷、氟等化合物,殺蟲效力雖強,但有劇毒,對人畜危害較大,加之這些殺蟲劑需從國外進口,價格昂貴。對以觸殺為主的植物殺蟲藥劑如除蟲菊和煙草等,國內使用較廣,研究人員也較多,但對江浙一帶盛產的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則研究極少。雷公藤根皮是當地菜農應用最廣的殺蟲劑。前人曾從根皮中分離得一種紅色色素「雷公藤紅」(Tripterine)和一種多元醇「半乳糖醇」(Dulcitol)。經黃瑞綸深入研究,於1936年春指出,「半乳糖醇」毫無殺蟲力,「雷公藤紅」的殺蟲效力也極差。經過他反覆分離和試驗所得到的一種白色生物鹼,對玉米螟、菜青蟲、猿葉蟲等具有強烈的胃毒作用,而對高等植物和動物則是安全的。這種生物鹼是黃瑞綸首次發現的,並定名為「雷公藤鹼」(Tripterygine),同時指出,這種鹼不是單一的化合物,有待進一步分離純化和測定其分子式。由此可見,他具有極為嚴謹的科學的治學態度。文章發表後,引起國內外有關學者的重視;國外學術界也認為雷公藤是一種很有應用價值的植物性殺蟲藥劑。直到50年代,經M・伯羅薩(Beroza)等用色層分析法分析證明,雷公藤鹼是5種類似的植物鹼的混合物。

1938年,應聘廣西農事試驗場。在沙塘的幾年間,黃瑞綸在科研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他用中英文發表了20多篇科研論文,涉及土壤養分的研究、植物品質的研究以及有毒物的研究,尤以對植物性殺蟲劑毒魚藤和豆薯種子中殺蟲有效成分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毒魚藤是有毒魚作用的一類藤本植物的統稱。廣西農事試驗場栽培的有兩種,一為當地早已引種的厚果雞血藤(Mil-lettia pavchycarya Benth.),俗稱毒魚藤,另一為黃瑞綸於1939年秋從越南引進的毛魚藤(Derris elliptica Benth.)。毒魚藤的根皮或種子中含有的殺蟲有效成分是魚藤酮和擬魚藤酮。魚藤酮(rotenone)原譯音為「老的農」,黃瑞綸鑑於南洋(今東南亞)一帶稱之為「rohton」,漢語為魚藤之意,此化合物具有酮基,故正譯為魚藤酮,擬魚藤酮中最主要的是「Deguelin」,因「Deguilia」是Derris屬新改的屬名,故譯為魚藤素。這些由黃瑞綸定正的譯名一直得到國內公認。前人曾謂厚果雞血藤根的毒素高於毛魚藤根,經黃瑞綸詳細研究,否定了此說。確認厚果雞血藤根所含殺蟲有效成分極低,種子中的有效成分雖較高,但遠不及毛魚藤種子,且結實很少,無栽培的經濟價值。毛魚藤引種於沙塘後,經他選育繁殖,至1944年夏已得6000多株,並逐年分析其殺蟲有效成分,證實藤根成分穩定,含乙醚浸出物約14%,魚藤酮6.5%、品質高於各國對藤根進出口規定的標準,是一種極有發展前途的殺蟲藥用植物。該工作在我國實屬首創,毛魚藤迄今仍在兩廣種植。

在這一時期,黃瑞綸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首次發現豆薯(Pachyrihzus erosus(L.)Urban)種子中所含的殺蟲有效成分是魚藤酮類化合物。豆薯是我國華南和西南一帶普遍栽培的食用塊根作物,其種子有殺蟲作用,但未見有化學研究方面的報道。黃瑞綸悉心研究采自湖南、福建、廣西、貴州各地的12種豆薯種子,確定其所含殺蟲成分為魚藤酮類化合物。豆薯種子含油脂高達30%左右,難以用普通的分離方法提??魚藤酮結晶,他利用脂肪類物質易溶於石油醚而魚藤酮的溶解度很小這一特點,先用石油醚浸提豆薯種子粉,除去大部分油脂,然後進行複雜的分離,終於成功地獲得了純魚藤酮的結晶。根據這一原理,他還反覆研究改進了測定豆薯種子中殺蟲有效成分含量的簡便比色法。他在探索豆薯種子成熟過程中殺蟲有效成分含量的動態時,發現種子在成熟前一個月時達到最高峰,這時也為其塊根脆嫩可食之際。這一發現具有實際經濟效益。

我國農藥事業的奠基人

50年代初,我國農藥合成工業處於空白狀態,有機合成農藥幾乎全靠進口。黃瑞綸認為:「我國地廣人稠,殺蟲劑的用量是難以估計的,應立足於國內的自然資源,不能完全依賴剛剛開始的有機合成農藥」。在他主持下,創製了防治棉蚜的雞蛋棉油乳劑,簡稱「一、二、三乳劑」(一個雞蛋,二兩棉籽油,30斤水),這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配製的藥劑,對當時河北、山東等省的棉區生產起了積極的作用。在我國石油生產日漸擴大,價格比較低廉,以及鋼鐵廠的煤焦油中重油和蒽油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提出使用石油乳劑防治果樹蚜蟲,使用蒽油乳劑防治梨園介殼蟲、球堅介殼蟲、紅蜘蛛越冬卵等。經在遼南興城、旅大等果樹區推廣使用,獲得很好的效果。

六六六的研製和生產標誌着我國有機合成農藥工業的創建和發展。黃瑞綸曾組織和指導北京農業大學師生在實驗室內合成六六六。他還十分重視農藥加工,在缺乏有機合成潤濕劑時期,首次研製出使用濃縮亞硫酸造紙廢液與六六六加工成可濕性粉劑,還試用並建議以茶子餅為製造滴滴涕可濕性粉劑的分散劑和濕潤劑。這兩種製劑被農藥加工廠廣泛生產和使用了多年。六六六雖在防治水稻螟蟲等害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至1964年在浙江海鹽附近幾個縣出現了螟蟲對六六六的抗性,藥效很差。黃瑞綸配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王君奎研究甲(乙)基一六○五和六六六混合粉劑,即用甲六粉來替換單一使用六六六粉劑,並親自帶領教師和學生赴農村進行藥效試驗和對人體中毒試驗研究,獲得成功。「甲基一六○五與六六六混合製劑」項目獲1965年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獎。在防治水稻害蟲上,甲六粉全部代替了六六六粉劑,年產量達數十萬噸。從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一直是我國最主要的農藥品種,在農業生產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1949年,黃瑞綸已和邢其毅等合作進行了醋酸苯汞的試製研究,並用它作為種子消毒劑,在我國有機磷殺蟲劑一六○五的研製過程中,黃瑞綸提出許多建議和意見,如提出以雙甘油椰子油酸酯作為配套乳化劑,對研製工作及建立我國第一個有機磷農藥一六○五的生產起了促進作用。但是在5年代末應用最廣的大噸位品種如一六○五,內吸磷等均屬劇毒農藥,在我國推廣後急性中毒者甚多。黃瑞綸對此十分關切。他一面積極建議農業部頒布《劇毒農藥安全使用準則》,一方面廣泛查閱國外資料,分析有機磷農藥的發展動向,以其豐富的農藥知識和對我國國情的深入了解,於60年代初提出合成低毒內吸殺蟲劑樂果和選擇性除草劑敵稗的計劃。在他組織和領導下,對樂果這一新的有機磷農藥進行了合成、加工以及應用等方面的系統研究。使樂果和敵稗等農藥幾乎和發達國家同期開發成功,成為我國殺蟲劑和除草劑相當長時期的當家品種。這兩項成果於1964年和1965年分別受到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表彰,至於一六○五也於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黃瑞綸是在我國最早注意到有機農藥在作物中的殘留及其對環境影響的人。為解決薰蒸劑不足的問題進行了六六六拌合貯糖的研究。研究過程中需要了解拌藥後糧食中的殘留問題,他在倉庫害蟲嚴重的四川、湖北、廣東等地的現場設點進行了試驗。在測定六六六在糧食中的殘留量時,需要特殊的裝置,他自己畫圖設計,到玻璃廠訂做,並在測定方法上作了改進。此項研究成果在1959年江西全國糧食研討會上受到重視,並在全國推廣。當時實驗室內僅有一台光電比色計,不具備其他配套的儀器和試劑,但他立足國內條件開展工作,用國產活性白土代替弗羅里硅土進行樣本淨化,用脂肪抽提器代替K.D.濃縮器,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在我國最先研究了幾個劇毒有機磷農藥一六○五、一○五九在蘋果、茶葉、煙草和蔬菜上的殘留量測定方法。在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他和大家一起克服困難,堅持科研為生產服務,組織師生為各地檢測樣本,找出了幾起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全國一些科學研究單位和大學都派人來學習和進修。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從事殘留研究的人員。黃瑞綸在研究工作中,始終注視着國際上的新動向和新技術,結合我國實際條件開展工作。直到1973年,國際上才普遍重視農藥造成的公害問題,但有人將濫用農藥及工業廢棄物造成的污染都歸咎於正常使用農藥,引起了一些思想上的混亂和顧慮。他支持國內外正確的觀點,用科學事實駁斥了過分渲染和誇大之處,對於使用林丹(99%以上丙體六六六)防治害蟲及高毒農藥低毒化問題都作了闡述,引起各界重視。也為各級領導決策提供了依據。

黃瑞綸在我國農藥發展史上所起的關鍵作用,為農藥界人士所公認和稱頌。他善於用人和團結人,能發揮每個人的專長,不僅團結本系本組的同志一起工作,還經常和植物保護系、中國農業科學院、化工部、農藥廠及地方試驗站合作進行試驗,如和周明?、黃可訓等合作進行的蘋果食心蟲防治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在我國大專院校率先創建農藥專業

黃瑞綸考慮到我國農藥工業基礎薄弱,加工和應用技術無人研究,而新興的農藥廠、研究單位、高等院校亟需農藥專業人員,為國家培養農藥專門人材是他的最大心愿。北京農業大學成立後,報考農業化學系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為了明確對這些學生的培養方向,1952年經農業部和教育部批准,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農藥專業。黃瑞綸親臨教學第一線,認真備課,並編寫《殺蟲藥劑學》,於1956年出版。這本書是我國農藥科學領域第一部較有影響的專著,不僅給農藥專業的教學提供了基本教材,而且對科研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正如他在該書「序」中所寫:「我在解放以後就想寫一本關於殺蟲劑的書,但是始終不敢下筆,兩年以來,因為教學上的需要,我國殺蟲藥劑事業的迅速發展和朋友們對我的鼓勵,大大地增加了我的勇氣,整理了手邊的材料,寫成了這本書」。在這部專著中,他介紹了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尤其是1956年以前用於防治植物、家畜及衛生害蟲的藥劑和輔助劑,對其生產、加工過程、使用方法、理化性質以及毒理等都有詳盡的論述,並對我國農藥資源和開發成就作了扼要介紹。隨着我國農藥科學研究和農藥生產的不斷發展,他隨時閱覽和收集國內外有關資料,即使在處境極為困難的「文化大革命」後期也從未中斷。他不止一次地談到準備重寫一本新的《農用藥劑學》計劃,但終因患重病,未及實現,就與世長辭了。此外,1959年,他還與趙善歡、方中達合著《植物化學保護》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植物化學保護方面具有權威性的教材。

在黃瑞綸領導下,農藥專業的教師開設了生物試驗法、農藥分析、農藥合成及植物化學保護等專業課程。在教學中,他重視教學、物理和化學等基礎課程,認為學生必須紮實地學好基礎課程,才能適應各種工作的需要,才能有「後勁」。他也重視實踐教學,經常親自親排學生到農村或工廠去實習,特別注意學生基本操作的訓練,經常去實驗室親自示範,所以學生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強調洋為中用,處理問題從實際出發,當時全國各大學都學習俄語,但他認為英文的文獻資料多,實用性強,安排農藥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還定期輔導青年教師查閱英文資料。

1956年,農藥專業曾被認為培養目標不明確而停辦,但黃瑞綸始終確信這個專業是需要的,多次為之奔走呼籲。1959年恢復農藥專業,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又中斷,直到1980年農藥專業恢復招生,不久成立了農藥研究室,1989年發展為農業應用化學研究所。

「滅蠶蠅」榮獲國家發明獎

1981年5月8日,《人民日報》公布了我國「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批國家發明獎獲獎項目及人員名單。防治柞蠶飾腹寄蠅的有效藥劑――「滅蠶蠅1號」和「滅蠶蠅3號」獲二等獎。這是對黃瑞綸組織領導有關同志團結協作,克服困難,為我國柞蠶事業的恢復和發展作出貢獻的表彰。

柞蠶是我國的特產,柞蠶絲綢又是我國重要傳統外貿物資。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遼寧省產量占全國60%以上。由於柞蠶寄生蠅為害,到60年代初損失65%左右,災情嚴重地區損失高達100%,並蔓延到整個東北。大批蠶農被迫停止放養,嚴重影響外貿出口。國外貿易公司紛紛來電來函,要求繼續供貨,國內絲紡廠也因原料不足,處於半停工狀態。當務這急是儘快研究出防治柞蠶寄生蠅的有效方法。1962年,黃瑞綸得知上述情況,立即組織陳萬義合成和篩選對雙翅目有高度選擇性並對蠶體有滲透作用的藥劑;派韓熹萊去遼寧進行現場試驗研究。1963年初,由農業部主持在北京飯店召開了防治柞蠶寄生蠅研究的協作會,黃瑞綸負責領導化學防治組。

柞蠶飾腹寄蠅〔Ble pharipa tibialis (chao)〕是寄蠅科飾腹寄蠅屬的新種,主要寄主雖為柞蠶,也是天幕毛蟲、舞毒蛾等害蟲的天敵。對這一新種寄蠅的防治,過去研究甚少,缺乏可供借鑑的資料和經驗,在防治策略上必須重新全面考慮。理想辦法是:既要殺除這一新種寄蠅寄生在柞蠶體內的幼蟲,消除其對柞蠶的危害,又不要損害它作為天敵昆蟲控制林業害蟲作用。在黃瑞綸領導的化學防治小組的努力下,反覆試驗,僅2年時間,就研製出有效藥劑滅蠶蠅1號,採用噴葉添食方法殺死寄蠅。1964-1966年北京農業大學師生在遼寧省蠶業研究所大力配合下,又研製成功滅蠶蠅3號。這一新藥劑有更強的滲透性和選擇毒力,巧妙利用養蠶過程中的「剪移」步驟,在柞蠶集中時期,以0.05%藥液浸蠶10秒鐘,藥效可穩定保持95%以上,而且不需噴霧器械,施藥方法簡便,省工省藥。試驗證明,滅蠶蠅3號對當代及子代的蠶蛹、繭、卵、絲質等均無不良影響,因而很快在蠶農中普遍推廣,被譽為「神藥」。由於解除了柞蠶飾腹寄蠅的危害,柞蠶生產迅速恢復並得到發展,到1969年蠶繭產量已達建國以來的最高水平,直至今日滅蠶蠅3號仍然是柞蠶業不可缺少的生產資料之一。利用選擇性殺蟲劑防治益蟲體內寄生的害蟲,在此以前國內外均無報道。此後,該方法在桑蠶上也得到了推廣。

黃瑞綸熱心於我國科學事業,長期任中國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植物保護學報》副主編,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黃瑞綸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在日寇侵華炮火紛飛的年代,堅持科學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更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在農藥化學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上,多次解決了農藥植保領域中的重大難題,為祖國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貢獻。1975年1月13日,食道癌奪去了黃瑞綸的寶貴生命,但他未竟的事業今天已經發展壯大。他親手創建的農藥專業,現在發展成為農業應用化學系和研究所。1989年12月28日舉行了農業應用化學研究所成立大會,主席台上懸掛着「育人搖籃,科研基地」8個大字,參加會議的同志深深地緬懷黃瑞綸老師。正是他的崇高品德,奉獻精神,廣博學識,諄諄教導,激勵着學生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地耕耘着,繼續為發展我國的農藥事業貢獻力量。<ref>我國植物性殺蟲藥劑研究的奠基人――黃瑞綸光明網2005-10-28

主要經歷

1903年3月20日 出生於河北省任邱縣。

1923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附屬中學。

1928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理學院化學系。

1928―1930年 金陵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教。

1930―1933年 美國康奈爾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

1936―1937年 浙江大學教授兼農藝學系主任。

1938―1944年 廣西農事試驗場技正兼農業化學系主任。

1944―1946年 廣西大學理工學院教授兼化學系主任。

1946―1949年 北京大學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

1949―1975年 北京農業大學一級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

1975年1月13日 在北京逝世。

主要論著

幾種常用的殺蟲藥.北京:中華書局,1954.

殺蟲藥劑學.北京:財政經濟出版社,1956.

農業害蟲的化學防治.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58.

植物化學保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黃瑞綸,趙善歡,方中達)

農藥.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56.

有機磷殺蟲殺蟎劑.全國農藥訓練班講義,1965.

黃岩柑橘、丙種維生素.浙大農學季刊,1937,1:112―130.(黃瑞綸,李酉開)

Hwang Shuilwen(黃瑞綸),Tsein Sheupai(錢樹培).Determination of nitrogen,phosphorous and potassium in organic fertilizers by a modified Kjeldahl method.J.Chinese Chem Soc,1937,5(5):124―128.

Hwang Shuilwen(黃瑞綸).Isolation of insecticidal principle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J.Chinese Chem.Soc.,1937,5(6):233―235,(Pub.1940).

Hwang Shuilwen(黃瑞綸),Li shaolin(李紹林).Thevitamin C(ascorbic acid)content,water content,and titrable acidity of Shatien pumelo(Cit-rus grandis)as influenced by storage.廣西農事試驗場英文專刊,1939,第1號.

Hwang Shuilwen(黃瑞綸).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stu dy of the in-secticidal properties of several plants used as fish poisons in Kwangsi.廣西農事試驗場英文專刊,1939,第3號.

廣西土產煙草製作殺蟲劑之利用.廣西農業,1940,1(3):159―164.

廣西良種糖蔗品質比較及成熟期之測定.廣西農事試驗場研究專刊,1940,第14號,(摘要載於廣西農業,1940,1(6):369―372).(黃瑞綸,李酉開)

毒魚藤.廣西農業,1941,2(3):230―253.

豆薯(Pachyrhizus erosus Urban)種子文化學研究.廣西農業,1941,2(4):269―280.

廣西油桐種子之分析及其採收期對於油質油量之關係.廣西農業,1941,2(5):343一370.(黃瑞綸,李酉開)

毒魚藤繁殖結果報告.廣西農業,1941,3(3):190―196.

豆薯(Pachyrhizus erosus Urban)種子之化學研究(二).廣西農業,1942,3(4):225―230.

魚藤酮與擬魚藤酮.科學,1943,復刊第3期(該期因戰事未能發行).

木薯毒素之研究.廣西農業,1943,4(4):216―235.(李酉開,黃瑞綸)

廣西木薯品種之觀察.廣西農業,1943,4(4):236―243.(李酉開,黃瑞綸)

殺蟲植物――毛魚藤.西南實業通訊,1945,11(3/4):20―23.

數種栽培因子對於木薯主要性狀之影響.廣西農業,1945,5(1―6):1―9.(李酉開,黃瑞綸)

毒魚藤繁殖結果報告(二).農報,1947,12(4):25―28.(黃瑞綸,李酉開)

我國當年的殺蟲藥劑問題.農業科學通訊,1950,2(12):4―6.

種子消毒劑有機汞化合物的試製,汞製劑的製備.科學通報,1950(6):411.(黃瑞綸,邢其毅,周長海)

測定砷酸殺蟲劑所含砷酸之半微量方法.中國化學會會志,1951,18(1):85―91.(黃瑞綸,閆光弟)

安全棉油乳劑之製備研究.中國農業研究,1951,2(1):1―8.(黃瑞綸,韓熹萊)

豆薯種子――值得提倡利用的國產植物性殺蟲藥劑.科學通報,1 951(8):834―836.

合理使用殺蟲劑來滅絕美帝散布的毒蟲.自然科學,1952,2(4):325―327.

關於當前幾種殺蟲藥劑的問題.農業學報,1953,4(2):154―160.

石油和煤焦油乳劑在防治果樹害蟲上的應用(一).昆蟲知識,1955(創刊號):29―34.

石油和煤焦油乳劑在防治果樹害蟲上的應用(二).昆蟲知識,1955,(2):70―72.

有機汞殺菌劑.農業科學通訊,1955,(10):595―599.

內吸殺蟲藥劑.化學通報,1956,(2):18―25.

有關幾個殺蟲藥劑問題的進展.昆蟲知識,1957(1):1―8.

使用礦油乳劑防治果樹蟲害的報導.昆蟲知識,1957(2):55―61.(黃瑞綸,錢傳范)

抗藥性紅蜘蛛和蚜蟲的化學防治.農業科技動態,1965(4):1―6.

檀先昌.林丹粉劑拌合儲糧防治害蟲的研究.植物保護學報,1961,1(2):51―64.(黃瑞綸,俞菊卿,劉伊玲)

關於藥劑拌合糧食防治儲糧害蟲問題.糧食科學技術通訊,1959(3):6―10.(黃瑞綸,俞菊卿,劉伊玲.)

農藥的安全使用(一).植物保護,1963,1(1):36―39.

農藥的安全使用(二).植物保護,1963,1(2):83一86.

曼納松――一種內吸高效低毒殺蚜劑.植物保護,1964,1(3):143.

農藥名稱問題.植物保護,1964,2(6):283.

糧食熏蒸劑――磷化鋁.植物保護,1964,2(5):240.

亞胺硫磷.植物保護,1966,4(4):199.

農藥殘留的控制與舊農藥的取代.農藥工業,1973(3):48―61.<ref>我國植物性殺蟲藥劑研究的奠基人――黃瑞綸光明網2005-10-2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