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瑞采[1]

黄瑞采,男,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60余年,编写了大量教材,培养了大批土壤科技人才。

在土壤地理、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微形态和农田生态特别在变性土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黄瑞采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1907年3月10日 毕业院校 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农学院 性别 男 目录 1生平简介 2教学成就 3治学态度 4土壤分类学的研究 5患病期间,坚持学习 6人物简历 7主要论著

生平简介

黄瑞采,原籍湖南省长沙市,1907年3月10日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

1914-1923年在南京第四师范附小、金陵小学和金陵中学学习。青少年时代的黄瑞采家境清寒,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3年因学制调整,转入南通七中,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金陵大学,攻读水土保持学科。他学习勤奋,每年均获奖学金。大学期间,适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黄瑞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同学共同创办了"中华自强学会"。

1925年,为声援五卅运动,反对帝国主义,黄瑞采离开金陵大学转入东南大学农学院继续学习。

1926年,黄瑞采前往广东汕头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历任文书、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国共分裂后,大革命的失败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使他深感要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必须弘扬科学,走"科学救国"之路。

1927年秋,他再次进入金陵大学农学院,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校方颁发的"金钥匙奖"。 大学毕业后,黄瑞采在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助教。次年,应邀回金陵大学执教,讲授水土保持学、测量学、气象学等课程,同时兼管学校气象站工作。他主讲的气象学课程,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同学们赞誉。

1935年,黄瑞采借助同学间相互资助的方式,自费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和明尼苏达州大学研究院专攻土壤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

七七事变发生后,黄瑞采放弃了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返回祖国,在金陵大学任教。

1937年底,随金陵大学内迁成都华西坝。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对学生的学业要求比较严格,教导学生为国分忧,珍惜来之不易的仪器和设备,为金陵大学农艺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黄瑞采时刻不忘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在成都平原进行了水稻施用化肥、烟草整地质量和坡地水土保持等试验;对川、桂、陕、甘、宁、青、新疆等省进行了土地利用和土壤资源考察。

1945年,为了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工作,与李连捷、朱莲青、张乃凤、陈恩凤等共同发起创立中国土壤学会,黄瑞采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47年当选为理事长。

1947年黄瑞采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伦敦杰罗山土壤植保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土壤中多糖类的提取法及其对增进土壤团粒的效用"等4个课题。1948年回国,继续在金陵大学执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瑞采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

1950年先后参加东北土壤及土地利用考察,皖南森林土壤综合调查。1952年院系调整后,黄瑞采以其丰富的学识和多年办学经验,为南京农学院土化系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年,他带队赴琼、雷地区圆满地完成了海南岛东北片和雷州半岛的考察任务,为建立华南橡胶基地,发展我国橡胶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6年和1964年,他两次参加国际土壤学大会并宣读了论文。1958年参加并指导了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

1972年,南京农学院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改名为江苏农学院。黄瑞采任该院教授、土化系副主任。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仍坚持科研工作,在江苏省里下河地区从事土壤改良培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

1979年,南京农学院又与江苏农学院分开,迁回南京。黄瑞采继续在知识的田野上辛勤耕耘。

黄瑞采于1949年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先后当选为江苏省九三学社第一、二届委员;南京市第二届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第三届委员,第四、五届常务委员。

人物简历

1907年3月10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23年 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七中。

1926-1927年 参加北伐战争。

1929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任中央大学助教。

1930-1935年 历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助教、讲师。

1935-1937年 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明尼苏达州大学研究院攻读土壤学,获硕士学位。

1937-1946年 历任金陵大学教授,土壤组主任、农艺系主任。

1945年 参与发起并成立中国土壤学会,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1947年 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同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伦敦杰罗山土壤植保研究所从事土壤研究工作。

1948-1952年 任金陵大学教授,土壤教研室主任、农艺系主任。

1952-1972年 任南京农学院教授,土化系主任。

1959年 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72-1979年 任江苏农学院教授,土化系副主任。

1979年以后 历任南京农学院(1984年后改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土化系主任、名誉主任。

1950-1983年 先后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副理事长。

1981-1985年 任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名誉会长。

主要论著

1 黄瑞采.土壤学--土壤学基础及土类各论.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2 黄瑞采,周传槐.土壤发生分类及资源评价.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6.

3 黄瑞采.土壤微形态学--发展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 黄瑞采.西川土壤观察记.农林新报,1939(17-19):1-16.

5 黄瑞采.陕甘水土保持考察报告.农林新报,1941,18年卷(10-12):8-17.

6 黄瑞采.广西土壤与农林之关系.广西农业,1942,3(1-2):61-85.

7 黄瑞采.新疆之土壤及水土保持.边政公论,1944,3(10):22-37.

8 黄瑞采,裴保义,黄宗道.水稻肥料试验九年总结.中国农学会会报,1948(188):1-12.

9 黄瑞采.东北的土壤和土地利用.全国土壤肥料会议会刊,1950:60-67.

10 黄瑞采.关于华南土壤发育和分布规律的认识.土壤学报,1953,2(3):137-147.

11 黄瑞采,戴朱恒,陈邦本等.庐山区土壤的特征.土壤学报,1957,5(2):117-133.

12 黄瑞采,张俊民,赵其国等.云南昆洛公路沿线土壤地理考察报告.土壤专报,1959,35:1-52.

13 黄瑞采.江苏淮北地区白浆土.土壤,1960(3):1-4.

14 黄瑞采,马同生.江淮平原某些土壤微形态比较.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5(3):295-297.

15 黄瑞采.土壤有机质的微形态研究.土壤农化参考资料,1977(2):33-39.

16 黄瑞采.土壤条件与植物生长(第十版)一书的书评Ⅰ.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管理.土壤农化参考资料,1978(3):33-36.

17 黄瑞采.西欧土壤生成、分类及其应用和存在问题.土壤地理土壤分类论文集,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79:196-211.

18 黄瑞采.从物质实体和生态系统来研究土壤.土壤学进展,1979(3):1-19.

19 黄瑞采.现代土壤学分支--土壤微形态学.土壤通报,1979(3):1-5.

20 黄瑞采.淮北老黑土与美国腐殖质黑粘土的比较.中国土壤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第三集,1979.

21 黄瑞采.土壤和植被生态系统的研究问题综述.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1980.

22 黄瑞采.略谈土壤发生分类的基础理论.中国土壤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1983.

23 黄瑞采.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1984.

24 黄瑞采,吴珊眉.中国变性土及变性土型土的地理分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4):63-68.

25 黄瑞采,熊德祥,潘根兴.中国东部白土化土壤物质动力成因--石英砂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应用于土壤起源研究.中国土壤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1987:207.

26 潘根兴,黄瑞采,丁瑞新.苏鲁交界地区白浆土的地理起源研究简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1):134.

27 黄瑞采,吴珊眉,熊德祥等.关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变性土分类研究的商榷.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11(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