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藤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 的图片

黄藤草,中药名。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根的木质部。皮部毒性太大,常刮去之。[1]

亦有带皮入药者。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

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之功效。

常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红斑狼疮,口眼干燥综合征,白塞病,湿疹,银屑病,麻风病,疥疮,顽癣。

别名:震龙根蒸龙草莽草水莽子水莽兜水莽黄藤草红柴根水脑子根三棱花早禾花红紫根黄腊藤水莽草山砒霜黄藤木

形态特征

藤本灌木,高1-3米,小枝棕红色,具4细棱,被密毛及细密皮孔。

叶椭圆形、倒卵椭圆形、长方椭圆形或卵形,长4-7.5厘米,宽3-4厘米,

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阔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细锯齿,侧脉4-7对,

达叶缘后稍上弯;叶柄长5-8毫米,密被锈色毛。圆锥聚伞花序较窄小,长5-7厘米,

宽3-4厘米,通常有3-5分枝,花序、分枝及小花梗均被锈色毛,花序梗长1-2厘米,

小花梗细长达4毫米;花白色,直径4-5毫米;萼片先端急尖;花瓣长方卵形,边缘微蚀;

花盘略5裂;雄蕊插生花盘外缘,花丝长达3毫米;子房具3棱,花柱柱状,

柱头稍膨大,3裂。翅果长圆状,长1-1.5厘米,直径1-1.2厘米,中

央果体较大,约占全长2/3-1/2,中央脉及2侧脉共5条,

分离较疏,占翅宽2/3,小果梗细圆,长达5毫米;种子细柱状,长达10毫米。[2]

生长环境

生于背阴多湿的山坡、山谷、溪边灌木林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根圆柱形,扭曲,常具茎残基。直径0.5-3cm,商品常切成长短不一的段块。

表面土黄色至黄棕色,粗糙,具细密纵向沟纹及环状或半环状裂隙;栓皮层常脱落,脱落处显橙黄色。

皮部易剥离,露出黄白色的木部。质坚硬,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纤维性;

横切面木栓层橙黄色,显层状;韧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密布针眼状孔洞,

射线较明显。根茎性状与根相似,多平直,有白色或浅红色髓部。气微、特异,味苦微辛。有大毒。

饮片性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片状,片厚2-4mm。

切面有木质射线,外皮淡黄色,有微纵纹。质脆易断。气微,味淡微苦。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2、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有增强作用;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

3、抗肿瘤作用。

4、对实验性肾炎的作用:预防和保护作用。

5、抗生育作用。

6、杀虫剂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7、其他作用:降压、抑制呼吸等。

8、体内过程:消除缓慢。

入药部位

根的木质部。皮部毒性太大,常刮去之。亦有带皮入药者。

性味

味苦、辛,性凉,大毒。[3]

归经

归肝、肾经。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

口眼干燥综合征,白塞病,湿疹,银屑病,麻风病,疥疮,顽癣。

相关配伍

1、治头癣:取(雷公藤)鲜根剥皮,将根皮晒干后磨成细粉,

调适量凡士林或醋,涂患处(预先将患处洗净去掉痂皮),每日1-2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烧伤:雷公藤、乌韭各60g,虎杖30g,水煎,药液敷伤面。(《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去皮根木质部分15-25g;带皮根10-12g。均需文火煎1-2h。

也可制成糖浆、浸膏片等。若研粉装胶囊服,每次0.5-1.5g,每日3次。

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敷;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使用注意

凡有心、肝、肾器质性病变,白细胞减少者慎服;孕妇禁服。

《福建药物志》:"孕妇及患有心、肝、肾病者要慎用。服药期禁酸、辣、油炸等食物。""茎、叶有剧毒,切不可内服。"[4]

炮制

一、采集加工

栽培3-4年便可采收,秋季挖取根部,抖净泥土,晒干。或去皮晒干。

二、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