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集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南阳盆地南缘.襄宜平原北沿。南靠襄阳市,北接邓州市.东临白河,西连世界著名的”天上银河”一八里半排子河大渡槽。全镇版土面积15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总人口4万多人(包括驻地单位).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1]

简介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南阳盆地南缘.襄宜平原北沿。南靠襄阳市,北接邓州市.东临白河,西连世界著名的”天上银河”一八里半排子河大渡槽。全镇版土面积198.7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7.1万亩.总人口69219人(2017年)。境内有大容量 变电站二座.年负荷能力800万千瓦/时.供电线路总共150公里.日供水1500吨的自来水厂1座.可24小时供水。

历史沿革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又称黄家集,相传北宋时,黄姓在此设集,故名。因战乱频仍,曾几度兴衰。明末清初以来,是河南省邓县(现邓州市)至樊城的交通要道。该镇位于鄂豫交界处。南距襄樊33公里,与伙牌镇接壤,东与古驿镇相邻,北和邓州魏集镇相连,西北与石桥镇相接,西、南分别与龙王镇、牛首镇隔河相望。东经111º59ˊ至112º12ˊ,北纬32 º12ˊ至32 º24ˊ。东西宽23KM,南北长16KM。全镇总人口69219人(2017年),镇区人口2.3万人(含驻军、襄北监狱等驻镇单位)。版土面积198.7平方千米(2017年),共辖35个村,3个街道居委会,257个村民小组。

明洪武24年,襄阳县下设坊、厢、里21个,襄北设梅林里(驻黄家集附近东侧),在县北70公里处,清河里,在县北90里处。

康熙10年,以五屯田地归并更名编为里、方。县柜征收72方。设净土寺,距县100里,北路井90里,下香积70里,钟楼寺50里,北泰山庙90里。

光绪20年,县分为4乡,辖方70。北乡辖方28。乡公所驻薛家集。即:樊镇、团山铺程庄铺、邓城、李家湖邓桃湖、李食店、长兴寺、青琢、龙潭寺、红绫铺、破碑铺、黄渠河、乌鱼寺、乔家冈、吕堰铺、凉水泉、北路井、钟楼寺、清河观、上黄龙、下黄龙、上香枳、下香枳、马家集、薛家集、泰山庙、黑龙集。

宣统年间,全县分为8区,设薛家集为第三区,区设自治局,置议长、副议长等职,办理地方事务。

中华民国1至9年,区下设保、甲、牌。

9年,全县由8个区改为20个区。薛家集为第九区,马家集为第十区,区设团防局,区下设保、甲、牌。区置团董、副团董、教练等职,以管理地方事务。使行政机构变为地方武力机构。保(500户)置保董,甲(100户)置甲长,牌(10户)置牌长。

19年,全县20个区并为6个区,薛家集为第三区距县城70里。区下设联保、保、甲。区设区公所,置区长、助理员、办事员等,专办自治。另设保卫团,与区平行,专掌地方武力。

21年,合并保卫团于区公所,改称区署,置区长、区员、书记等职。掌地方军政大权。区辖17联保,设联保办事处,置联保主任等职,下辖保长、甲长。

25年,区下设乡(镇)、联保,第三区仍驻薛家集。辖乡8(泰山、安全、钟楼、复德、邓桃湖、升平、敦信、仁义),辖镇10(薛家集、姚家店、马家集、李食店、临清、龙王集、白家集、西赵集、石桥子、黑龙集)。区设区公所,区、镇设保安队,乡公所辖联保10。

30年,正式实行“新县制”,撤销联保及第一、二两区,保留薛集等四个区,改联保为乡。辖泰山乡(驻泰山庙)、北屏乡(驻黑龙集)、西赵乡(驻西赵集)、白龙乡(驻白龙镇)、中兴乡(驻马家集)、邓桃乡(邓桃湖)。

33年,撤销薛集区,原辖的泰山、北屏、西赵、白龙、中兴、邓桃六个乡改为县辖乡。

37年7月1日,因剿匪需要,襄阳县暂设薛集区第三个区署,薛集区辖黄渠、古驿、泰山、邓湖、北屏、中兴、西赵、白龙等8乡。署址设薛家集。

(1947年12月至1948年7月,隶属谷城县苏维埃政府,泰山庙、薛家集划归第二区,马家集、黄山洼、姚家店划归第二区。1948年7月改属襄阳县苏维埃政府,黄集第一次解放。)

民国38年1月10日,因本县地域辽阔,戡乱期间实有增设区署之需要,兹增设吕堰区署,驻吕堰驿。管辖古驿、黄渠、金华、新龙等乡,薛集区辖中兴、白龙、西赵、北屏、泰山、邓湖6乡。

1949年1月,黄集第二次解放。

1951年,县委为了迎接秋后复查,加强组织,改为19区2镇,设薛集区为第七区。区公所驻马张河东岸杨家祠堂。辖乡23(白马王、杨大房、秦家、薛集、薛刘、三王、耿坡、陶集、凹李家、张官桥、长王集、杨家、老陶家、李百户、吴楼、雷家、加岗、傅王、姚店、温家岗、太山庙、胡家岗、后薛),自然村120个。二甲、彭梁、中郭、马集、罗湾、老范(辖刘坡)等乡为姜沟区所辖。

1952年9月11日,薛集区改辖20乡,1个街,计21个。

1953年10月30日,薛集区改称第六区,区公所驻白马王。辖14乡(张官桥、和平、傅王、白马王、秦家、耿坡、姚店、吴楼、三王、薛刘、温岗、长王集、李百户、加岗),二甲乡改为寨子乡,仍为姜沟区所辖。

1956年3月5日,小乡并大乡,和平、白马王、耿坡、薛刘4小乡并成和平乡;三王、吴楼、姚店3小乡并为三王乡;秦家、温岗、张官桥、长王集并为秦家乡;李百户、加岗二小乡并为李百户乡。此四乡隶属薛集区。中郭、彭梁、寨子、罗湾4小乡和老范乡的刘坡大队并成马集乡,隶属姜沟区(区址驻邓湖)。

1956年5月,小区并大区,薛集区的李百户、三王两个乡和石桥、龙王两区的全部并为第三区,薛家区的秦家、耿坡两乡和姜沟、古驿两区的全部并为第四区。

1958年9月,撤区并乡,同时建立人民公社。耿坡、秦家、马集、三王、李百户五个乡从姜沟区划出,成立耿坡乡。即:火箭人民公社一社,乡公所驻杨家,距县城32公里。

1959年1月,政社合一,火箭一社和宇宙公社合并为黄集公社,驻黄集,离县城32公里。下辖10个管理区。即:耿坡、秦家、马集、姚店、李百户、薛集、罗岗、西尹、宋湾、吕镇。秦家管理区下辖太山、温岗、大王、长王、王庄、彭王、张官桥、胡岗8个大队;耿坡管理区下辖陶家、耿寨、陶庄、耿坡、黄集5个大队;马集管理区下辖马集、罗湾、李冲、寨子、张岗、彭梁、中郭、刘坡、董王、刘岗十个大队;姚店下辖姚店、吴楼(辖姜岗)、施吴、黄营四个大队;薛集管理区下辖薛集、姚刘(辖三王)、薛刘、后薛(辖程营、毛岗)四个大队。

1961年6月,薛集公社改称黄集区公所,下辖吕镇、马集镇、薛集镇人民委员会和薛集、宋湾、秦家、姚店、马集、耿坡、罗岗、西尹、吕镇、李百户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4年2月13日,县将黄集、石桥2个区划为三个区,新设龙王区。黄集区的马集公社划归龙王区管辖。姚店公社、李百户公社划归石桥区管理。

1965年6月20日,将原黄集区分为薛集区和古驿区。薛集区驻薛集,下辖薛集、秦家、耿坡、姚店、马集5个公社。

1966年10月20日,因罗岗公社为星火水库灌区,将薛集区秦家公社的张官桥大队(星火水库库址)划归古驿区罗岗公社。

1971年,因襄北农场多次要求,区公所及区直单位由薛集迁至黄集。1975年11月,撤区改称薛集人民公社,原公社改称管理区,下辖5个管理区,35个大队,236个生产队。薛集管理区辖薛集、毛岗、后薛、程营、薛刘、三王、姚刘7个大队;耿坡管理区辖耿坡、黄集、三星、五星、陶庄5个大队;秦家管理区辖太山、李楼、彭王、大王、长王、王庄、温岗、胡岗8个大队;姚店管理区辖姚店、吴楼、姜岗、施吴、黄营5个大队;马集管理区辖马集、罗湾、李冲、寨子、张岗、彭梁、中郭、刘坡、董王、刘岗10个大队。

1981年3月23日,“薛集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薛集公社管理委员会”。五星、三星、李冲、张岗、刘岗5个生产大队分别更名为陶家、耿寨、上李冲、易岗、田湾生产大队。

是年7月1日,薛集公社改称黄集公社。下辖5个管理区,35个生产大队,250个生产小队。

1984年3月设区(镇)建乡。黄集公社改为黄集区和黄集镇。管理区改称乡,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称村民小组。黄集区辖乡5,村民委员会35。即:秦家乡辖王庄、温岗、大王、长王、李楼、彭王、太山7村;薛集乡辖毛岗、后薛、程营、薛刘、薛集、三王、姚刘7村;耿坡乡辖陶家、陶庄、耿坡、耿寨4村;姚店乡辖姚店、吴楼、姜岗、施吴、黄营5村;马集乡辖马集、罗湾、田湾、董王、刘坡、中郭、彭梁、易岗、寨子、上李冲10村;黄集镇为县辖镇,与黄集区平行。镇辖黄集村,胡岗村和黄集街道居委会。

是年8月,黄集镇与黄集区合并为黄集镇,在原黄集镇驻地设街道办事处。办事处辖胡岗村、黄集村和黄集街。黄集镇为县辖镇,下辖5乡(耿坡、秦家、薛集、姚店、马集)一处(街道办事处)35个村,黄集街道居委会,250个村民小组。

1987年9月22日,撤区(镇)建乡(镇),原黄集镇分为黄集镇和马集乡。将原薛集、耿坡、秦家三个乡和街道办事处划归黄集镇,将原马集、姚店二乡划归马集乡。其它隶属不变。

1988年4—5月,乡、镇下设党总支。黄集镇设秦家、薛集、耿坡三个党总支,马集乡设马集,姚店两个党总支。设正、副书记、委员等职,负责行政党务行政事务。

1989年4月,黄集镇、马集乡分别在原党总支增设管委会、管理区,管理行政事物。党政领导机构和管理形式与原小乡(管理区)基本相同。

1990年4月,马集管理区分为马集管理区和易岗管理区。同时,增设易岗党总支。马集管理区辖马集、董王、田湾、刘坡、中郭5村;易岗管理区辖罗湾、上李冲、易岗、寨子、彭梁5村。

1999年5月,黄集镇设街道办事处,下辖黄府巷、前进街、芙蓉路三个居委会,同时设街道办事处党总支和居委会党支部。

2001年4月,撤乡(镇)建镇,将原马集乡、黄集镇合并为黄集镇。下辖35个村,三个居委会。其它隶属不变。[2]

区位优势

黄集镇是鄂西北重镇.也是襄阳市的卫生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十分方便.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十分健全.开设了有线和无线两个频道.镇内有2所在襄北设备一流的卫生院。

城镇建设上.黄集镇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兴建了一条环镇路.全部实行水泥硬化和风影树绿化,并进一步配套完善了黄石路和樊魏路的市政建设.还建起了襄北第一流的完全封闭式的黄集百业大市场。近几年来.黄集仍立足资源优势.大胆开拓创新.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破性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了全镇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襄州财政收入排头镇和襄阳市农业十五强镇,成为襄北岗地上的一颗明珠。

集镇建设

“蒿子成林、土匪成群、兔子咬人”这句流传在襄北的顺口溜,真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黄集的荒凉程度。解放前,黄集镇街道只有两户半人家,镇区面积较小,仅有一条狭窄的街道。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黄集镇版土面积198.7平方千米(2017年),共辖35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个镇属林场(温岗林场)、2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9219人(2017年),耕地面积13.01万亩,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镇区面积达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境内有湖北省襄北监狱、解放军武汉后方基地教导大队、武警市支队三大队、航空航宇研究所撬滑轨试验场等多家驻镇单位。焦柳铁路、207国道、汉十、魏樊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商贸活跃。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口子镇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乡镇、襄阳市计生工作先进单位、襄阳市卫生集镇等。黄集镇功能完善,省际边贸活跃。黄集镇历来是鄂西北、豫西南农村土特产品购销中心和物资贸易集散地。现已形成可容纳万人上市的黄石路副食批发市场、前进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樊魏路建筑建材批发市场、工贸大市场和农贸大市场,日成交额140多万元。

黄集镇自1998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省重点边贸口子镇”后,镇政府提出了“盘活存量、扩大周边、市场运作、加快发展”的融资思路,创新思维方式,大胆提出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走经营小城镇之路的新理念,推行了公益拍卖、以地生财、闲资置换、外延扩张的有力举措。黄集镇“口子镇”建设的作法得到了省、市、区领导的高度评价。98年以来,黄集镇先后改建扩建了黄石路、樊魏路、芙蓉路等8条街道,集镇道路硬化率、绿化覆盖率、供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8%、75%、100%,有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和主变容量5700KA的变电站各一座,开通了万门直拔国际国内程控电话,可实现移动电话全国联网。黄集镇先后筹资1500多万元,修建了700米的黄石路段(十字街至菜市场);修通了900米的环镇路。疏通了207国道下水道,修建了花生剥壳大市场,完成了黄石路改造工程、食品所门面房建设,聚利民营小区建设,完善了商业街建设。同时对口子镇管理推行“路段买断制、五定考核制、辖区管理责任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口子镇亮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黄集镇新颖婚纱摄影公司经理李怀忠是80年代初期从河南邓州搬到黄集镇的。当时全家租赁别人的一间房子,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是那架借钱买的海欧牌照相机。李怀忠一家盖起了一幢豪华的楼房,成立了黄集最大的婚纱摄影公司,资产早已超过百万。他深有感触地说“黄集天时、地利、人和,是块难得的黄金宝地,来这里发展是我今生最明智的选择!”[3]

基础设施

黄集镇是革命老区,这里是革命烈士薛斌、张星若的家乡,也是他们早期传播革命火种的地方。1927年,薛斌等人在该镇薛集村建立党支部,成立了襄北赤卫队。在大革命时期,黄集共有24人英勇献身;在国内革命战争初期,黄集镇先后18人为革命牺牲,参加支前的群众达到一万余人。改革开放前,“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是襄北道路的真实写照。如今全镇已修通村公路总里程156.8公里,总投资3136万元,其中2007年已修里程47.7公里,投资954万元,超额完成计划的58.3%,超额完成80公里修筑任务,努力实现“村村都有水泥路、全乡道路形成网”的目标。胡岗、姚店等6个村用上了自来水。改造水毁桥11座,铺设段头路6处800多米,修筑坝堤灌溉渠2800多米。积极帮助镇中心学校、马集高小等校建起了学校食堂,改造厕所26所,危房18间,为薛集高小、秦家高小等5所学校解决了师生用水难题,有效解决了学校“三难”问题。

薛集村是革命老区,缺水一直是群众忧心的主要问题。黄集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决心为他们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四处奔波,找黄集在外地工作的老干部,一趟又一趟的跑“老促会”反映情况,诉说群众苦情,终于用真情感动了方方面面,筹到了10多万元的经费,打了200多米的深井,建起了水塔,终于使薛集4000多户农户像城里人一样吃上了自来水。太山村与河南交界,是地势最高的黄土枯岗,这是全镇最穷的村,多年来吃水吃粮问题都很困难。镇党委主要领导将自己工作联系点放在了这个村。从国家计委等多级部门筹资380万元,打了三口深井,从260米深的地下抽水,建起了1000亩的“自动喷灌+滴灌”的节水农业示范区,使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村里贫困状况有了初步改观。[4]

相关视频

美丽的黄集镇

参考文献